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02 22: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2.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3.如图一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表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图三表示某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的直方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一中,甲乙丙丁里代表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是甲
B.图二所示的食物网中,海藻中的能量通过3条食物链传递给大黄鱼
C.图三中A,B,C构成了图二中含海龟的一条食物链,其中C代表海龟
D.图二中的动物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胚胎发育方式为卵生
4.珙桐因其花形与鸽子神似,又称“鸽子花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关于珙桐和鸽子下列说法错误的
A.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C.都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D.珙桐与鸽子分别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5.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模式图来帮助理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的过程中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O到Q整个过程种子及长成的植物体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B.图②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图③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经过心脏的途径是Ⅰ→Ⅲ→Ⅳ→Ⅱ
D.图④显示温室栽培某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
6.在下列环境中,物种最多的是( )
A.热带雨林 B.学校 C.池塘 D.公园
7.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能量关系示意图,这些生物刚好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甲是生产者 B.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丙是消费者
C.该生物链中丁以乙为食 D.该生物链中甲是以乙为食
8.有一些常见的微生物: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衣藻、④光合细菌、⑤禽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中,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⑤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结构和成分看,①③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不具有细胞结构
9.对于某个特定的自然区域而言,下列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范围,从大到小为( )
A.群落、生态系统、种群、个体 B.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种群、群落、个体
10.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11.“雨露滋润禾苗壮”说的是生物的什么生命现象(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12.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温州市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鸟类-黄腹角雉,还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等共8种;另外保护区内的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4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腹角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
B.黄腹角雉的细胞无细胞壁,红豆杉的细胞有细胞壁
C.自然保护区所有的黄腹角雉是一个种群
D.整个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群落
二、简答题
13.东明湖公园是我县的网红地,园里“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湖中“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社会实践活动中,小科对该公园进行调查,并用生态结构示意图做了记录(如图所示)。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代表的是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最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___________(选填“消费者”或“分解者”)。
(2)根据图,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
(3)小科发现公园湖水里的大多数鱼都具有“背部是深色、腹部是白色”特征,如图所示,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
14.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减少,其原因是____。如果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的种类及数量。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的食物链中,乙种动物贮存的能量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贮有的能量。
(4)该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有一些光合细菌,它们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型。
(5)乙、丙两种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按胚胎发育方式来分,有3种可能性,分别是____和卵胎生。
三、探究题
15.俗话“红梅报春”中的“红梅”寓意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其开于岁末春初,有花魁之誉,雪魄冰魂,铁骨丹心,故而轩轩同学特别喜欢梅花,而他发现梅花还没长叶就先萌发了,于是思考:花芽的萌发是否也和种子的萌发一样不需要光呢?轩轩设计了一个实验对其进行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①在腊月准备两盆生长状态相似的梅花,选择其中一盆覆盖黑塑料袋,另一盆不覆盖黑塑料袋,两盆梅花都放置在阳台上;
②定期给两盆梅花浇同样多的水,观察现象;
③春节前后,两盆梅花同时绽放出许多花蕾,并陆续开了花。此情此景可谓是花开艳丽,香飘四溢。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轩轩同学的探究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______(选填“覆盖”或“不覆盖”)黑色塑料袋的那一盆。
(2)通过实验,轩轩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有同学认为两组实验所用的梅花都只有一盆,实验都存在偶然性,但老师解释说实验对象并不是整盆梅花,请你分析老师的话,指出为什么上述实验已经排除了偶然性______。
四、填空题
16.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害虫的天敌。近几年来,人们为了品尝鲜美的蛙肉,大肆捕杀田间青蛙。使得古人诗句里的“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现象绝迹。与此同时,田间秧苗害虫成灾,也让农民们心烦不已。为了缓解虫灾,农民只能大量使用有机农药来杀虫。进而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的“毒大米”事件。
(1)诗句中的“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青草池塘”属于____。
A.种群B.群落C.植被D.生态系统
(2)下列是一条关于蛙的食物链:秧苗→害虫→蛙→人。该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特点是____。
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________;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___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
(2)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于是确定图乙先现高值的A为蚱蜢,后出现高值的B为青蛙。原因是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须鲸称为一个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海藻属于________。
(3)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0.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湖泊。
2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收获粮食.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______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
(2)从获得途径看,青蛙捕食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的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A
7.D
8.D
9.B
10.D
11.D
12.D
13.分解者 草→昆虫→青蛙→鸭 自然选择
14.2.2头/km2 丙种动物数量减少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增加,而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故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减少 生产者 大于 自养 胎生、卵生
15.不覆盖 花芽的萌发不需要光 实验对象是每一个花芽,一盆梅花中有多个花芽
16.D 逐级递减
17.B→D→C→A 小球藻 细菌、真菌 小鱼体内有毒物质少
18.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B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A.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19.种群(或生物种群) 生产者 海藻→磷虾→须鲸
20.热带雨林 珊瑚礁
21.非生物 竞争 捕食 (先天性) 水稻、杂草 分解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