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2 13: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文言文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析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一、重点字词
户——
盖——
念——
相与——
寝——
欣然——
空明——
但——
耳——
遂——
高兴的样子。
想到。
门。
于是、就。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原来是。
只是。
罢了。
共同,一起。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温馨提示:
重点词
采分点
必译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句子赏析
找修辞找用词
赏析:
四、思想情感
结尾议论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抓住关键词“闲人”)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微妙的感情。
五、品味重点词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温课文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复习检测
(15分钟)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