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4 21: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歌咏山水的佳作。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文意境,领悟山川风物之灵秀,获得心灵上美的感受。发现美景、诵读美言、体悟美情。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第四年,全文仅84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清营空灵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欣喜、散步时的闲适心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重点理解“遂”“但”“盖”“欣然”“户”等文言词汇的含义,翻译全文
2.用四字词语概括文章叙事情节,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
3.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所给资料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体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说学情
学生对文本作者的距离。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翻译三原则和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词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学生对字里行间所流露出作者情感变化以及作者本身的了解还是流于表面,因此作者写作此文时复杂微妙的心境需要经过课堂学习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四、说学习过程
知音共赏月
月下抒闲怀
东坡的白月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熙宁八年(1075年)
导入:东坡的白月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九年(1076年)
卜算子·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三年(1080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元丰五年(1082年)
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元丰五年(1082年)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这六首苏轼的写月之作,初步感知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心中的情感地位以及苏轼在此时期的大致心境变化(从苦闷到旷达),为接下来写承天寺的月光蓄势。
元丰六年(1083年)
学习过程:一个学生试读(找准字音)——集体自由诵读(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范读——学生配乐齐读——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感受两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理解,完成知识目标,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试着感知本文散文化的语言。
知音共赏月


知音共赏月
思考:
1.学生根据起承转合将文本简化为四字短语并填入表格;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找出文本中体现作者心情的词,了解作者在赏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3.还原到原文本,体会“遂”“亦”“但”三词中体现的作者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 (遂)怀民(亦)未寝 相与中庭。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




(起因)
(经过)
(转折)
(议论)
平静
郁闷期待意外欣慰
惊喜冲淡平和
闲人心境?

结构层次 心情词汇 心情
知音共赏月

【设计意图】
1.学生在用四字短语填写完表格后明晰本文结构层次
2.抓关键字词,了解作者在赏月过程中的微妙复杂的情感变化
3.议论部分的心情先按下不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闲人心境。
知音共赏月
1.学生根据起承转合将文本简化为四字短语并填入表格;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找出文本中体现作者心情的词,了解作者在赏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3.还原到原文本,体会“遂”“亦”“但”三词中体现的作者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
思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考:
这句话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如何理解“闲人”二字?请结合原文和所给材料谈一谈你的理解(先做批注整理好分点回答)。
月下抒闲怀

1
“闲”是清闲
贬官黄州,身负闲职,从官场到农场,远离政治,远离官场挤压
2
“闲”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用“闲”的眼光看待事物,达到内心的美的富足
3
“闲”是独立自由
做自然界中的顽童,在宇宙天地中感悟人生,是心灵上的放松旷达,关注点由外界转向内心。
4
“闲”是一种生存方式
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再遇人生坎坷,却能豁达、乐观、刚健
闲人心境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相关资料,用以文解文的方式进一步感悟本文的情感,感受其黄州时期的心境转变在苏轼整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于深入了解苏轼的兴趣,进而知文识人。
在前两个选题中选择其中一个,自拟标题,将自己的所得做成PPT,通过小组PPT的形式呈现。
【一】根据提供的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其中一个时期进行了解,并写一写“苏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
【二】苏东坡曾经两度来杭,一次在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一次在元祐四年任杭州太守,他疏浚西湖,建立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他留下美味的“东坡肉”,亦留下许多美丽诗句,他是杭州人民永远的宝贝,西子湖畔有他的的东坡纪念馆,请你感悟杭州人民心中的苏轼。
参考资料:林语堂《苏东坡传》、纪录片《苏东坡》、苏轼《东坡志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苏轼研究》等。
五、课后拓展作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思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此景,这是一番什么样的月色。
2.为什么苏轼能发现如此“空明”的月色?
月下抒闲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