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渔家傲·秋思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5 20: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范仲淹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渔家傲·秋思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了解背景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也曾主持过“庆历新政”。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回顾作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
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迥然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座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已热泪盈眶。
渔家傲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___
写 景
抒 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图。——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字可以概括?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运用了互文修辞。
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悠悠,寒霜满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出荒凉寂寥的边塞环境,借景抒情,写出作者孤独愁苦、忧国思乡、壮志难酬的心情。。
拓展:以词见人 以词窥史
这首词与你印象中的范仲淹形象有哪些冲突?或者又有什么统一?
《岳阳楼记》(1046年)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长烟落日孤城闭”有什么区别?
又暗示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被贬谪的前6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背景补充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渔家傲 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担忧。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大词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收弹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为鹅湖别后唱和之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 / 挑灯 / 看剑,梦回 / 吹角 / 连营。八百里 / 分 / 麾下炙,五十弦 / 翻 /塞外声,沙场 / 秋点兵。
马作的卢 / 飞快,弓如霹雳 / 弦惊。了却君王 / 天下事,赢得 / 生前身后名。可怜 / 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里:喝醉时
挑灯:挑亮油灯
吹角连营:吹号角的声音响遍全营。
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
八百里分麾下炙: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五十弦:指各种乐器
翻:弹奏
塞外声:悲壮粗犷的战歌
沙场:战场
点兵:阅兵
对比阅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使至塞上》(王维)
《雁门太守行》(李贺)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表明作者念念不忘报效朝廷。
2、通过四个片段写边塞的军旅生活
片段一:军营中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表现出军营中紧张的气氛。
片段二:写与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在营中分吃牛肉。表现出将士们的豪迈。
片段三:写边塞特有的音乐声。表现出征战沙场的悲壮。
片段四:写作者在训练场上阅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将帅之才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的卢:的卢马。
作:像……一样。
弦惊:令人心害怕。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完结。
天下事: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名:一世英名
可怜白发生!
可怜:可惜,可悲
白发生:两鬓斑白。
喝醉时,我挑亮油灯,细看宝剑。
睡梦中又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军营。
军营中号角声响成一片。
我在分牛肉给部下享用。
周围是用各种乐器奏出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肃杀的深秋,我站在站场上大阅兵。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
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
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壮词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你是否认同这是一首壮词?
“赋壮词”:赋,写。壮,豪壮。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可怜
“可怜”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收复中原大业未成,可怜;
第二,词人的救国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闲赋在家不得重用,可怜;
第三,词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纵有杀敌报国之心,壮志难酬,可怜。
对比阅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手法
以壮衬悲的对比衬托法;
借梦境抒情——虚实结合;
用典灵活;
渲染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边塞诗是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战争状况与男儿豪情壮志的诗歌。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王维《使至塞上》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浊酒一杯家万里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矛盾心理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主旋律: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