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06 11: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鹰、鼬、鼠、小麦,有关图示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动
B.该食物链的起点是鼠
C.流经该食物网的总能量是照射在小麦上的太阳能
D.该图只需增加非生物的物质即可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A
2.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能量关系示意图,这些生物刚好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甲是生产者 B.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丙是消费者
C.该生物链中丁以乙为食 D.该生物链中甲是以乙为食
3.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4.某地建立了“牛—蚯蚓—水稻”循环农业模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处不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蚯蚓属于消费者 B.有机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
C.蚯蚓以粪便为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牛食用水稻秸秆加速了物质循环
5.某同学列举了以下四条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一条是( )
A.太阳→草→野兔→狐狸→虎 B.草→野兔→狐狸→虎
C.草→野兔→狐狸→虎→细菌 D.虎→狐狸→野兔→草
6.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每时每刻向外辐射太阳能。下列关于太阳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C.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
D.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7.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8.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9.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深约11千米。科学家进行考察时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没有绿色植物的原因是( )
A.没有阳光 B.压强太大
C.温度太低 D.缺少氧气和二氧化碳
10.如图,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X量分布模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X 食物链
A 有机物总量 丁→丙→乙→甲
B 个体数量 丁→丙→乙→甲
C DDT(一种农药)含量 丁→丙→乙→甲
D 化学能总量 丁→丙→乙→甲
A.A B.B C.C D.D
11.一片草原中养殖了一群绵羊,草原上同时还有狼和野兔,假如狼全部灭绝,这片草原将出现(  )
①兔子增多 ②兔子减少 ③草量减少 ④绵羊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
12.人吃饭,牛吃草,植物需要水肥等,说明生物( )
A.依赖环境 B.影响环境 C.相互斗争 D.适应环境
13.图为表示生态系统中含碳物质的部分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生物,①~③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
B.甲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起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的作用
C.图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
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乙所固定的太阳光能
二、填空题
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____、____。
(2)图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____。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最终都是来自____。
15.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环境得到保护。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对秸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水稻可视为一个__________。
(2)在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理是_________。
16.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
(2)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于是确定图乙先现高值的A为蚱蜢,后出现高值的B为青蛙。原因是__________.
17.20世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高温、缺氧、无光、含硫的深海热泉,热泉中生活着蠕虫、蛤、硫细菌等众多的生物。硫细菌能利用硫化物反应释放的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蠕虫以硫细菌为食,蛤以蠕虫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并提出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________。
(2)下列事实支持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是______。
A. 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 B. 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
C. 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 D. 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18.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自己的首个空间站。为了模拟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几名志愿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循环舱内进行模拟试验。舱内栽培了小麦等25种植物,从生态学角度看该循环舱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图为舱内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循环舱内所有的小麦可视为一个_________。
(2)X这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3)图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19.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有以植物各器官为食的羊、鼠和昆虫;有吃羊的狼;有吃昆虫的鸟;有以鼠为食的蛇;还有以鼠、蛇和鸟为食的鹰。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该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图1为该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其中的①、②、③所代表的生物依次是 (填序号)。
A.鼠、蛇、鸟 B.蛇、鸟、鼠
C.蛇、鼠、鸟 D.鸟、蛇、鼠
(3)若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狼所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与乙对应的生物是 。
三、探究题
20.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________。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___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________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21.俗话“红梅报春”中的“红梅”寓意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其开于岁末春初,有花魁之誉,雪魄冰魂,铁骨丹心,故而轩轩同学特别喜欢梅花,而他发现梅花还没长叶就先萌发了,于是思考:花芽的萌发是否也和种子的萌发一样不需要光呢?轩轩设计了一个实验对其进行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①在腊月准备两盆生长状态相似的梅花,选择其中一盆覆盖黑塑料袋,另一盆不覆盖黑塑料袋,两盆梅花都放置在阳台上;
②定期给两盆梅花浇同样多的水,观察现象;
③春节前后,两盆梅花同时绽放出许多花蕾,并陆续开了花。此情此景可谓是花开艳丽,香飘四溢。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轩轩同学的探究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______(选填“覆盖”或“不覆盖”)黑色塑料袋的那一盆。
(2)通过实验,轩轩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有同学认为两组实验所用的梅花都只有一盆,实验都存在偶然性,但老师解释说实验对象并不是整盆梅花,请你分析老师的话,指出为什么上述实验已经排除了偶然性______。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为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
(3)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详解】
A.该图的食物网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A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的起点是小麦,B不符合题意。
C.流经该食物网的总能量是照射在小麦上的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C不符合题意。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小麦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掌握食物链的写法及物质和能量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D
【解析】
【分析】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详解】
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也愈少。所以图示形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所以:
AB.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AB错误。
C.该生物链乙以丁为食,C错误。
D.该生物链中甲是以乙为食,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3.C
【分析】
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体现了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故A正确。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作物和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对人类有利的部分),故B正确。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诗句中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故C错误。
D.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理解其组成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A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A.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错误。
B.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要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后才能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B正确。
C.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蚯蚓以粪便为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牛为消费者,食用水稻秸秆,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加速了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5.B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太阳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符合题意。
C.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
D.整个食物链都反了,虎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6.D
【详解】
A.煤、石油、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D
【分析】
种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
(1)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各种绿肥的幼嫩茎叶,含有丰富的养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和各种微量元素。
(2)能使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转化,以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和翻压后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转化为作物能利用的有效性磷、钾。
(3)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分解,除释放出大量有效养分外,还形成腐殖质,腐殖质与钙结合能使土壤胶结成团粒结构,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调节水、肥、气、热的性能好,有利于作物生长。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绿肥施入土壤后,增加了新鲜有机能源物质,使微生物迅速繁殖,活动增强,促进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有效化,加速土壤熟化。
【详解】
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选D。
【点睛】
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弥补了无机肥料的不足,对植物生长意义重大。
8.D
【分析】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详解】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等,A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属于基础题,考生要熟记。
9.A
【分析】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因此此题可以根据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分析解答。
【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C
【分析】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解答即可。
【详解】
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有机物的含量也是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图中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即丁→丙→乙→甲,A正确。
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丁→丙→乙→甲,B正确。
C.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DDT(一种农药)含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甲、乙、丙、丁,即甲→乙→丙→丁,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图中化学能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即丁→丙→乙→甲,D正确。
故选C。
【点睛】
掌握食物链的写法,及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1.A
【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详解】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牧草→兔子→狼”,把狼杀绝,兔子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减少,以植物为食绵羊也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因此,假如狼全部灭绝时,这片草原将出现情况(1)兔子增多、(3)草量减少、(4)绵羊减少。
故选A。
12.A
【解析】
人吃饭,牛吃草,植物需要水肥等,说明生物生存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离不开环境,对此恰当的解释是生物依赖环境。
点睛:生物的生活依赖一定的环境,光、温度、水等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
13.C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代表各级消费者代表;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代表各级消费者代表;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A正确。
B.甲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正确。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存在的食物链为乙→丙→丁,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由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该生态系统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乙固定的太阳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生产者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生态平衡 太阳能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开始的环节是生产者,消费者结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
【详解】
(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水稻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与食物链相比,比食物链多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总共5条。
(3)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所以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4)食物链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最终都是来自太阳能。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15.种群 水稻→鼠→蛇 物质循环利用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如草→兔→鹰。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两者都是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着物质循环来进行;两者的不同之处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周而复始地循环。
【详解】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水稻可视为一个种群。
(2)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水稻→昆虫→鸟→蛇、水稻→昆虫→蛙→蛇、水稻→鼠→蛇、水稻→家畜,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因此蛇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即水稻→鼠→蛇。
(3)该生态农业比传统耕作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能量角度看①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减少了能量的消耗,让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②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减少了物质能量的消耗,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农业效率。故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理是物质循环利用。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作用、生态平衡和物质能量的流动。
1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B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A.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蚱蜢、蛐蛐、青蛙、鹰、蛇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草,因此都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因A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B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A。
【点睛】
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和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题图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17.硫细菌→蠕虫→蛤 A,B,D
【分析】
(1)深海热泉中没有绿色植物,但存在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使能量进入到群落中,故流入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硫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2)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解答即可。
【详解】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硫细菌→蠕虫→蛤。
(2)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A正确;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B正确;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不容易被破坏,C错误;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D正确。
【点睛】
掌握食物链的写法及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8.生产者 分解者 ①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图中,①能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②④⑥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⑤⑦表示分解作用、③捕食。
【详解】
(1)(2)小麦等植物是生产者,志愿者是动物属于消费者,X这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而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所以图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①光合作用。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以及正确识图。
19.(1)4;(2)C;(3)植物;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图1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生物依次是蛇、鼠、鸟;图2中甲、乙、丙分别是羊、植物、狼。
【详解】
(1)图1中食物链有:植物→羊→狼、植物→昆虫→③→鹰、植物→②→③→鹰、植物→②→①→鹰,因此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2)图1中,有以植物各器官为食的羊、鼠和昆虫,图1中②吃植物,因此②代表鼠;有吃昆虫的鸟,图1中③吃昆虫,因此③代表鸟;有以鼠为食的蛇,图1中①吃②鼠,因此①代表蛇。所以图中的①、②、③所代表的生物依次是蛇、鼠、鸟即C。
(3)狼所在食物链是:植物→羊→狼,而物质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最多,狼的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最少。图2中乙有机物相对含量最多,所以“若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狼所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与乙对应的生物是植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正确识图。
20.B→D→C→A B 细菌、真菌(或分解者) 太阳 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分析】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食物链越长,位于该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量越多。
【详解】
(1)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表格中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由少到多依次是B(小球藻)、D(水蚤)、C(小鱼)、A(大鱼),因此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B→D→C→A。
(2)小球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B小球藻。
(3)小球藻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太阳能。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有毒物质的积累。
21.不覆盖 花芽的萌发不需要光 实验对象是每一个花芽,一盆梅花中有多个花芽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对照实验的要求是变量唯一,本实验中除了是否覆盖黑塑料袋之外,其他的条件都相同,因此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对照组是不覆盖黑色塑料袋的,覆盖黑色塑料袋的是对实验进行了修改,属于实验组。
(2)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不管是覆盖黑塑料袋的,还是不覆盖黑塑料袋的,两盆梅花同时绽放出许多花蕾,并且开了花,因此可以证明花芽的萌发不需要光。
(3)本实验的对象不是整盆梅花,而是梅花中的每一个花芽,一盆梅花中含有许多花芽,排出了实验的偶然性。
【点睛】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是解题的关键。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