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06 12: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 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3分)
1.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钴蓝箭毒蛙拥有极强的毒性,幽蓝的身体让它们特别的显眼;钩线青尺蛾能随季节变化自己的颜色,伪装成嫩芽。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
A.保护色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B.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保护色
C.拟态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D.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3.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里有高大的皂荚树与弹琴的蟋蟀等。此百草园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右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适宜,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8 42 133
0.4 0.6 81 56
0.6 0.4 98 32
0.8 0.2 105 13
A.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B.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C.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5.一片草原中养殖了一群绵羊,草原上同时还有狼和野兔,假如狼全部灭绝,这片草原将出现(  )
①兔子增多 ②兔子减少 ③草量减少 ④绵羊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
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B.群落的地域分布范围必须比种群大
C.群落由种群组成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7.“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看到长着触角的海参,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但没有绿色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没有阳光 B.压强太大
C.温度太低 D.缺少二氧化碳和氧气
8.雌黄蜂的外表与蜂兰的唇形花瓣常常相近,可以吸引雄黄蜂前来“交尾”。蜂兰花瓣的形态,属于(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竞争
9.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下列有关结构层次,从大到小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群落→个体→种群
B.动物体结构层次:动物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C.遗传物质结构层次:染色体一细胞核→基因→DNA分子
D.宇宙空间结构层次:宇宙→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
11.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分解者 B.乙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C.丙是消费者 D.丁是生产者
12.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形,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3.四明山区享有浙东“大绿肺”、“宁波大水缸”、“幸福革命老区”等多种美誉。山区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四明山上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4.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表现。下列生物现象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
A.老虎身体的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蝮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15.“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惊蛰节气前后气温转暖,雨水增多,杏花开放,惊雷惊醒了蛰伏于泥土中冬眠的昆虫。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16.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农药DDT因其高残留、难降解,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某海洋被DDT污染后,海洋中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虾一鱼一海鸥,在此食物链中,体内DDT含量最低和最高的分别是(  )
A.浮游植物、鱼 B.虾、海鸥
C.浮游植物、虾 D.浮游植物、海鸥
二、填空题(共9小题,共37分)
17.习总书记于2020年3月31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图示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 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能力较强。
(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18.小江到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因此荣获“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
(1)景区内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妥的是_____
A.在林区野炊、烧烤 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 C.捕杀珍禽异兽
19.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
(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20.今年三月突如其来的蝗灾在非洲蔓延,无数只蝗虫啃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各国农业部门积极探索蝗灾防治的方法,以下是应对蝗灾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引进天敌将蝗虫大量杀死。如粉红椋鸟,一只成鸟一天可吃167只蝗虫;
方法二:在蝗虫交配季节大量诱杀某一性别的蝗虫,但杀死雄虫不如杀死雌虫有效,因为在有些雌虫身上发现了孤雌生殖现象(雌虫不与雄虫交配也能繁殖后代)。
(1)按照生物分类学,蝗虫属于______动物;
(2)请你结合材料,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
(3)蝗虫的孤雌生殖属于无性生殖,自然界还有其他生物也能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下列生殖方式也属于无性生殖的有______。
A.试管婴儿 B.动物克隆 C.扦插 D.嫁接
21.动物常利用自身的_____和_____来迷惑敌人。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若作为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有____。
(2)写出该网中能量利用率最高的一条食物链____。
(3)若不考虑人为干扰,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 因是_____________。
23.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人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
(2)该岛上还生长着许多蘑菇,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角度分析,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3)在该岛屿生态系统中鼬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
(4)鼠和鼠疫杆菌这两类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5)若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岛上兔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4.不同的植物开花的年龄不同,开花的季节和时间也不一样。冬小麦秋季播种萌发,第二年夏初开花和结果,对这类植物来说,秋末冬初的低温就成为开花必需的条件;美洲烟草在夏季日照时间长,植株高达 3m—5m 也不能开花,但生长在冬季温室中,日照时间短,植株高不到 1m 即可开花。从短文中可以得知,影响开花的外界条件主要有______ 和______ 。
25.公园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在公园内有各种花草树木等植物;还生活着各种昆虫、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请回答:
(1)公园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__。
(2)腐生、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上属于__________。
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15分)
26.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有3种:
直接观察法:逐一统计某一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间接观察法:通过比生物自身更容易观察的痕迹或标记估计生物数量,如通过寻找某个区域内海燕的窝巢数来估测海燕个数。取样法:通过在一个小区域内统计生物的数量(一个样本),再乘以倍数,即可确定一个较大区域内生物种群的数量。
如果你是一位大兴安岭科考队员,要调查整个大兴安岭落叶松的种群数量;你将采用__________法,理由是__ _。
27.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总数/亿
占人15百分比
年增长率/%
男性/%
女性/%
性别
比/%
第三次
1982.7.1
10.319
51.50
48.50
106.30
2.10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3)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渐________________趋势。
(4)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性。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即可。
【详解】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选D。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2.D
【分析】
(1)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2)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
(3)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
【详解】
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鲈鱼的形态和败叶相似,属于拟态。
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
钴蓝箭毒蛙拥有极强的毒性,幽蓝的身体让它们特别的显眼,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
钩线青尺蛾能随季节变化自己的颜色,伪装成嫩芽,钩线青尺蛾的形态和嫩芽相似,属于拟态。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
3.B
【分析】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百草园里有高大的皂荚树与弹琴的蟋蟀等,此百草园属于群落。
故选B。
【点睛】
掌握群落的定义等是本题解题关键。
4.A
【分析】
通过分析表格就会很容易发现,当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时,大麦的收获量远大于燕麦,说明二者在竞争中“大麦获胜”,如果在此基础上任其发展,若干年后,大麦数量将远远大于燕麦。
【详解】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因为在大麦与燕麦的竞争中,大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逐渐发展为优势种。由于大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会发展为优势种,若干年后,大麦的数量会远多于燕麦的数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抽象,数据转换是更加直观显现两者竞争趋势的关键所在。
5.A
【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详解】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牧草→兔子→狼”,把狼杀绝,兔子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减少,以植物为食绵羊也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因此,假如狼全部灭绝时,这片草原将出现情况(1)兔子增多、(3)草量减少、(4)绵羊减少。
故选A。
6.B
【分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详解】
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正确。
B.群落的地域分布范围不一定比种群大,B错误。
C.群落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的种群形成的,C正确。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这些生物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概念。
7.A
【分析】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海沟中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化作用。
【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深海中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光化作用需要阳光,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化作用,所以深海处没有绿色植物。
故选A。
8.C
【分析】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详解】
A.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目的是引诱雄性黄蜂,前来帮助蜂兰花传粉,属于拟态,符合题意,故C正确。
D.题中没有提现出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9.A
【分析】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详解】
适者生存,生物必需适应环境,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新疆棉引种到本地未达到某纱厂厂长期待结果是因为受本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弄不清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0.B
【分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所学的知识点理解性答题即可。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大到小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A错误。
B.动物体结构层次由大到小是:动物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B正确。
C.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上。因此遗传物质结构层次从大到小: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C错误。
D.宇宙空间结构层次从大到小: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D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各种结构层次即可解答。
11.C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根据题意可知,乙吸收光能,说明乙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乙为生产者,乙丙都被丁分解,所以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则甲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故选C。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题解题关键。
12.B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3.B
【详解】
在一定的区域内,所以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所以四明山上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分析】
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详解】
A.老虎身体的斑纹是为了保护自己捕猎时不被猎物发现,便于捕到猎物,属于保护色;黄蜂腹部的条纹是警告其他生物自己能够攻击它们,属于警戒色正确。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保护色属于保护色,错误。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属于拟态,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属于警戒色,错误。
D.蝮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都属于保护色,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能正确区分保护色和拟态。
15.A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某些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 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称为“惊”。“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惊蛰节气前后气温转暖,雨水增多,杏花开放,惊雷惊醒了蛰伏于泥土中冬眠的昆虫。这是生物对温度等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D
【分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生物富集的概念:一些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而增加。也就是说越到食物链的末端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而食物链中各成分的数量则是随着级别的升高逐渐减少。
【详解】
生物富集现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如农药、铅、汞等,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其浓度在逐步升高。在“浮游植物→虾一鱼一海鸥”这条食物链中,浮游植物位于食物链的开始,其有害物质浓度最低,而海鸥则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其体内有害物质最高。
故选D。
17.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8 自动调节 鲶鱼较水蚤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鲶鱼获得的能量少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解答即可。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中藻类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该食物网中含有8条食物链,即①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②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③藻类→水蚤→鲶鱼→绿鹭、④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⑤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⑥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⑦藻类→孑孓→划蝽→青蛙→绿鹭、⑧藻类→孑孓→划蝽→鲶鱼→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鲶鱼较水蚤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鲶鱼获得的能量少。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8.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 AC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环境污染,限制不合理利用资源。
【详解】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了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因此景区内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
(2)A在林区野炊、烧烤,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C捕杀珍禽异兽,破坏了动植物资源,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法不妥的是AC。
【点睛】
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9.分解者 太阳能 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自动调节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1)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和流动起点都是太阳能。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是: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开发建设时不能过度开发,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玉米(小麦)蝗虫粉红椋鸟 BCD
【分析】
(1)根据生物分类进行分析;
(2)根据题目材料中的食物关系进行分析;
(3)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
(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
(2)蝗虫啃食小麦、玉米,引进天敌-粉红椋鸟将蝗虫大量杀死,所以食物链为:玉米(小麦)蝗虫粉红椋鸟;
(3)A试管婴儿是精子和卵细胞在试管中受精,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结合,属于有性生殖;BCD生殖方式都不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点睛】
本题考察范围较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1.体形 体色
【分析】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详解】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动物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如竹节虫体形似竹节,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等。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22.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草→兔→鹰(或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该示意图表示的只是某一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表示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5条食物链。
(3)若不考虑人为干扰,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4 植物→人 分解者 太阳能 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人类大量捕杀
【解析】
(1)根据图解,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①植物→兔→鹰;②植物→鼠→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鼬→鹰;其中鹰可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人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人。
(2)蘑菇是腐生的真菌,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植物遗体维持生活,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称作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在该岛屿生态系统中鼬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4)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动物细胞和细菌的细胞的区别是细菌细胞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鼠和鼠疫杆菌这两类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若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岛上兔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是人类大量捕杀。
点睛: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又伴随着物质循环。
24.温度 日照时间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不同的植物开花的年龄不同,开花的季节和时间也不一样。冬小麦秋季播种萌发,第二年夏初开花和结果,对这类植物来说,秋末冬初的低温就成为开花必需的条件;美洲烟草在夏季日照时间长,植株高达 3m—5m 也不能开花,但生长在冬季温室中,日照时间短,植株高不到 1m 即可开花。从短文中可以得知,影响开花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和日照时间。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5.群落 分解者
【分析】
(1)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相互之间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据此答题。
【详解】
(1)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相互之间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公园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
(2)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腐生、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上属于分解者。
【点睛】
明白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26.取样;落叶松数量过于庞大,不利于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此题结合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取样法的概念以及资料分析解答。
【详解】
在大兴安岭中由于植物数量和种类较多,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都不太容易确定数目,只有通过取样的方法统计得到其中的落叶松数目。
27.(1)C
(2)如图
(3)下降(4)多于
【分析】
科学探究实验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测量法;④实验法。
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详解】
(1)人口普查是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故选C。
(2)直方图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差距,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普查的次数,我们可在第五次的上方划两条与其他几次直方图相等间距的两条竖线,在纵坐标找着示12.953的点,水平划一横线,三线相交形成的直方图即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直方图,最后在直方图的上方写上数值:

(3)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由表格的最后一栏可以看出,年增长率逐渐下降。
(4)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5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50%,男性多于女性;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40%,男性多于女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3%,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37%,男性多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27%,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73%,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