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对字音
读准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对字音
读准停顿
准确解释
诵读韵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
语言之妙,妙在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种语气,大到一个句子、一种手法。
请找出文中你深有感触的词句,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在课文空白处做好批注。
奇思妙想
把你的发现和组内同学分享。每组挑选一处进行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要求:
1、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们组要分享的是……”“我们组认为妙在……”
2、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请同学们对我们组的发言进行补充
或质疑”
景
人
感
月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比较:见户中月色,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贬到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个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较: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
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gāo]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阅读书籍:
林语堂《苏东坡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liàn yà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妙,妙在
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一感。
②结构灵动,起承转合皆具备。
③妙在月色描写,写月色而不露月。
④妙在作者情感的变化
⑤妙在“闲人”的意蕴复杂
⑥妙在人物能够自我排解,旷达的境界
……
发现苏轼在此次夜游中的心情变化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1、苏轼(1037~1101),( 朝代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 ),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 )”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 )。
每位同学说出课文的一点点妙
(一字之妙,一词之妙,一句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小组讨论探究:
文章除了传递出曲折流动、摇曳生姿的快乐之外,还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语句谈谈你们的发现。
小组合作展示要求:
1、小组全体朗诵品析的词句。
2、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
3、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