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下2.2种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一方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鲫鱼
C.一座水库中的全部鱼类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
【解答】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物,不能算一个种群,A不符合题意;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鱼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的鱼,不能算一个种群,C不符合题意;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昆虫有很多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不能算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物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从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这是许多同种鸟类的迁徙行为,故他的研究对象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下述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 )
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时区分
【解答】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不属于种群,A不符合题意;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包括不同的鱼种,因此不属于种群,B不符合题意;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该双球菌是肺部一种生物的总和,属于种群,C符合题意;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和枯木,因此不属于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由于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的程度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空余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食物和氧气越来越少,同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会释放一定的热量,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解答】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程度后,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下列哪些对生物“种”的阐述有误( )
A.特指植物的种子
B.也称为“物种”
C.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D.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或称物种,较为笼统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
【解答】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也称为“物种”;一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同一物种的雌雄生物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交配并且生育出可育的后代,否则就不属于同一物种;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故答案为:A
7.(2020七下·余姚期末)下列不能看作一个种群的是( )
A.一个虾塘中的所有对虾 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
C.钱塘江中所有的鱼 D.西湖中所有的睡莲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据此解题即可。
【解答】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个虾塘中的所有对虾,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西湖中所有的睡莲,属于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一个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0·丽水模拟)下列各项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 B.校园里所有的植物
C.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 D.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解答】A、 微生物的物种很多,所以 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B、 校园里植物的物种很多,所以 校园里所有的植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C、草鱼是一个物种,所以 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属于种群,符合题意。
D、 蝌蚪只是青蛙的其中一个生长时期,并不能代表里面所有的青蛙,所以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19·宁波)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D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种子植物;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解答;
B、根据月季的生殖器官进行解答;
C、根据嫁接的特点进行解答;
D、同一种植物形成一个种群。
【解答】A、从分类上来说,月季属于被子植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月季上嫁接不同品种的枝条,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种群,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19·嘉兴)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11.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根据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B错误;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故C正确;
D、据分析,A、B均错误,C正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根据种群的年龄分布图,你认为下列种群中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幼年组人数较多,老年组人数较少,属于典型的增长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人数一致,属于典型的稳定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幼年组、老年组人数基本一致,都多余中年组,种群不会灭绝,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年组较多,幼年组太少,容易灭绝,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对种群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
【解答】解:种群是指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故答案为:B。
1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一定减少
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例均为1∶1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量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故A正确;
B、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虽然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但只要人口增长率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都处于增长状态,不会减少,故B错误;
C、在生物群体中,有些生物是雌雄同体,有些是雌雄异体,故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有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移行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个体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解答】解:据题意可知,该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故他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C。
16.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故A正确;
B、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凭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无法判断种群的增长类型,故B错误;
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错误;
D、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有关,由于不同种群个体数量有差异,无法通过繁殖期个体数进行比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7.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某草原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D.无法判断,这只是巧合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即可。
【解答】解:据图示种群的数量可知,种群B的群体数量多于种群A;且当种群A数量增多时,种群B数量在减少,种群A数量在减少时,种群B数量在增多,故种群A是种群B的天敌种群;
故答案为:B。
1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9.金华是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
A.双龙景区内的所有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即可,种群是指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解答】解:A、双龙景区内的植物有很多种类,不是一种,故A错误;
B、浦江仙华山上的鸟类有很多种,不是一种,故B错误;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属于种群,故C正确;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不是一种生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0.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1.(2021九下·浙江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到梁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乘车时小科看到盘山公路两旁的树上有很多喜鹊巢,站立枝头的灰喜鹊随风摇摆,如图所示。
(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卵生”或“胎生”)。
(2)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 。
【答案】(1)卵生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卵黄和卵白提供。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因为它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
(2)由于所有灰喜鹊是该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卵生(2)种群
22.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在这片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 、 等微生物。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答案】(1)细菌;真菌
(2)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同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有各种动植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而阳光、空气、水分、养分等则称为非生物成分。
【解答】(1)在这片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称为种群。所以森林中的所有血雉属于一个种群,而所有昆虫、苔藓和树木都是多个种群的集合。
故答案为:(1)细菌;真菌;(2)B
23.某班级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平方米内的蒲公英株数,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根据实际情况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 组和第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7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种群密度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答案】1;8;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解答】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8组和第1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第8组和第1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如果这个组的实际数据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
故答案为:1;8;3
24.(2020·舟山)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 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属于一个 。
(2)2011年,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再返回地面培育。
【答案】(1)无性;种群
(2)突变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1、植物的营养繁殖有扦插、分根、压条和嫁接。由于营养繁殖没有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所以也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是将种子搭乘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等特点。
【解答】(1) 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或营养)生殖方式。 “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 ”符合种群的概念,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由太空育种的概念可知, 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突变,再返回地面培育。
故答案为:(1)无性; 种群 (2)突变
25.(2020·永嘉模拟) 2020年1月22日,我县楠溪江水域发现中华秋沙鸭栖息觅食,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数量极其稀少,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有鸟类中“大熊猫”之称。
(1)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我国建立了黑龙江碧水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中华秋沙鸭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中华秋沙鸭、扬子鳄、大熊猫三种生物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最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答案】(1)种群
(2)扬子鳄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1、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2、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在脊椎动物中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解答】(1)由种群的定义可知, 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中华秋沙鸭属于 种群;
(2)中华秋沙鸭是鸟类,扬子鳄是爬行类,大熊猫是哺乳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最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是爬行类扬子鳄。
故答案为:(1)种群 (2)扬子鳄
26.(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3)尿素(或含氮废物)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
(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
27.(2019·温州模拟)茶叶是温州的经济作物之一,品种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1)温州绿茶的主产区在泰顺深山茶园,该茶园中所有“三杯茶叶分类检索表香”茶树构成一个 。
(2)茶农多采用嫁接方式培育优良茶树,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
(3)西湖龙井茶的色泽为翠绿呈定光色,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小明将温州的部分名茶绘制了茶叶分类检索表,(第18题图)如图所示。其中与西湖龙井茶最相似的是 。
【答案】(1)种群
(2)无性(营养)
(3)瓯海黄叶早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采用二歧分类检索的方法所制成的表。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所有的茶树构成一个种群;
(2)嫁接的繁殖方式,利用的是茶树的枝条繁殖的,而枝条属于营养器官,利用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是无性生殖;
(3) 西湖龙井茶的色泽为翠绿,属于2分类; 汤色嫩绿明亮,属于2a, 叶底嫩绿成朵,属于3b,即瓯海黄叶早;
故答案为:(1)种群;(2)无性(营养);(3)瓯海黄叶早。
28.(2019·吴兴模拟)猎豹在猎捕高角羚时,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具有 。
【答案】(1)种群
(2)惯性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
【解析】【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一群个体;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1) 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高角羚种群;
(2)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具有 惯性。
故答案为:(1)种群;(2)惯性。
29.(2019·鄞州模拟)海滨木槿,具有耐盐碱、抗风的特点,是海岸防潮林的优良树种。这一珍稀濒危树种,自然野生的数量非常稀少。2016年在象山县新桥镇海边,发现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如图)。
(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查资料获悉: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滨木槿却能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这主要是因为
(3)海滨木槿能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是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海滨木槿的细胞液溶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生物群,群落指各类不同物种组成的物种群,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统一的整体;2、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吸水;3、自然选择学包括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1)野生海滨木槿属于同一物种的生物群,是种群。
(2)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太高,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
(3)海滨木槿能在海滨盐碱地生长良好就是属于适者生存,因此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种群;(2) 海滨木槿的细胞液溶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 ;(3) 自然选择
30.(2019·温州模拟)温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龙湾潭森林公园位于永嘉县楠溪江景区上游。
(1)雁荡润楠为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成一个 。
(2)公园内有七器七潭奇观(如图1),深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公园内七潭这类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因素是 。
图1
(3)某研究小组取景区内的某种植物进行研究,测定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甲曲线)、呼吸作用(乙曲线)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这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图中的 点(用字母表示)。
图2
【答案】(1)种群
(2)流水
(3)N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地球外力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回答。
【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以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种群;
(2)图中有河流,说明该处的水资源较多,附近有山脉,农业区在山下季节性河流的下游出山口附近,所以是流水的冲刷作用;
(3)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N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种群;(2)流水;(3)N
三、实验探究题
31.(2019·浙江模拟)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0.4 0.1 0 0 0 0 0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A试管食物充足、温度适宜,所以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导致种群内部竞争加剧,会导致酵母菌大量死亡;故答案为: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对比AB试管可知,A试管内酵母菌数量在前三天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而B试管由于缺乏食物,导致酵母菌逐渐死亡,酵母菌数量越多,其呼吸作用就越强,而呼吸作用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A试管的温度比B试管的温度高;故答案为: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使用显微镜时,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视野会变得模糊,这时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即可;故答案为: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32.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 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答案】(1)S;T3
(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是先变大,后变小直至为0,据此推测最可能呈S型增长,据图可知,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候是T3,故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最终结果是水中严重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故答案为:(1)S、T3;(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3.(2017·浙江模拟)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0.4 0.1 0 0 0 0 0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答案】(1)开始时, 培养液中营养充足、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 pH 变化、 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掌握酵母菌的结构、生殖方式以及发酵原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解答】(1)由图可知,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在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酵母菌等微生物生活需要有机物,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分析上面的过程,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A试管中有较多的葡萄糖,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出的热量多,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热量少;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用它找到物像后,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故答案为:(1)开始时, 培养液中营养充足、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 pH 变化、 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物像。
34.“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四、解答题
35.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其数量增长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的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字母,下同)。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
(3)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
【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1、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
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
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解答】(1)由图可知,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100只,即d点。
(2)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数量增长迅速,当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点。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d。
故答案为:(1)d(2)b(3)d
36.(2020·衢州)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
【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的结构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可根据提示的资料提出防治蝗灾的措施。
【解答】(1) 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 符合种群的定义,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 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3)根据提示的资料” 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 “可知,防治蝗灾的措施有: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
故答案为:(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37.(2020·宁波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猎豹和高角羚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的特征解题。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不是物体保持继续运动的性质,根据惯性的特点解题。
(3)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解答】(1) 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那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种群。
(2)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来甩掉猎豹, 正在跑着追的猎豹由于高角羚做出90°转向的动作,猎豹原来是运动的,由于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因为惯性猎豹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前进。
(3)猎豹和高角羚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猎豹和高角羚,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 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38.(2019九下·长兴月考)长兴图影湿地公园湖泊纵横,环境优美,白鹭经常在这里栖息。湖水中生长着大量鲫鱼、小是、硅藻等,湿地蓄水和净水能力强。其中硅藻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指示特种,常于水质研究。
(1)湿地里所有的白鹭构成一个 。
(2)硅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 。
A.水和无机盐 B.水和氧气
C.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水和二氧化碳
(3)小科同学在湿地公园中观察到五种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下图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你认为硅藻应是其中的 。(用字母表示)
【答案】(1)种群
(2)D
(3)R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常用的生物分类检索表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解答】(1) 所有的白鹭是同种生物个体,所以构成了种群。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D正确。
(3)硅藻属于藻类,没有种子对应1b,从而检索到3;没有茎叶的分化,对应3a,进一步检索到R。
故答案为:(1)种群;(2)D;(3)R
39.(2020·江干模拟)近期,东非多国遭受大规模蝗虫灾害,导致当地农作物完全丧失。沙漠蝗虫在土壤含水量低较为干旱情况下,产卵密度高。蝗虫在若虫状态下尚不能起飞,若想存活,需要天气转向湿润,植株生长。自去年底以来,本应处于早季的一些地区持续强降雨,干旱和暴雨的轮替又为蝗虫提供了繁衍滋生的理想条件,最终发展成超级蝗群。沙漠蝗虫具有极强的迁徙能力,一天之内蝗虫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时速约17公里。
沙漠蝗虫分有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当绿色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它们习惯独来独往,当干旱来临,植被变得像大地上棕色的-块块补丁的时候,若虫通过蜕皮,会变化出较鲜艳的具有警示性的体色,会聚集起来,使种群的密度变大。阅读以上信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沙漠土壤中 的不足,蝗虫难以大规模繁殖成灾;
(2)某地区的散居沙漠蝗虫和群居沙漠蝗虫属于同一 ;沙漠蝗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了 是相适应的;
(3)从蝗虫的飞行能力,分析说明东非沙漠蝗虫不能横越大西洋的原因 。
【答案】(1)水分
(2)种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
(3)—天之内蝗虫最多飞行200km,远小于大西洋最窄处的宽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解答】(1)由材料可知,蝗虫在干旱的土壤中产卵较多,但想要孵化,则需要水分较多的情况下才可能,即正常情况下干旱时,蝗虫难以孵化;
(2)散居的蝗虫和群居的蝗虫都是沙漠蝗虫这一物种,因此属于一个种群;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蝗虫在一天之内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而大西洋最窄的宽度都远大于200千米;
故答案为:(1)水分;(2)种群;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3) —天之内蝗虫最多飞行200km,远小于大西洋最窄处的宽度。
1 / 1浙教版科学九下2.2种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一方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鲫鱼
C.一座水库中的全部鱼类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
2.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物种
3.下述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 )
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4.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5.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下列哪些对生物“种”的阐述有误( )
A.特指植物的种子
B.也称为“物种”
C.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D.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7.(2020七下·余姚期末)下列不能看作一个种群的是( )
A.一个虾塘中的所有对虾 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
C.钱塘江中所有的鱼 D.西湖中所有的睡莲
8.(2020·丽水模拟)下列各项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 B.校园里所有的植物
C.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 D.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
9.(2019·宁波)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10.(2019·嘉兴)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11.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2.根据种群的年龄分布图,你认为下列种群中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13.对种群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1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一定减少
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例均为1∶1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量
15.有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移行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个体
16.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17.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某草原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D.无法判断,这只是巧合
1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19.金华是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
A.双龙景区内的所有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
20.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
二、填空题
21.(2021九下·浙江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到梁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乘车时小科看到盘山公路两旁的树上有很多喜鹊巢,站立枝头的灰喜鹊随风摇摆,如图所示。
(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卵生”或“胎生”)。
(2)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 。
22.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在这片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 、 等微生物。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23.某班级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平方米内的蒲公英株数,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根据实际情况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 组和第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7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种群密度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24.(2020·舟山)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 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属于一个 。
(2)2011年,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再返回地面培育。
25.(2020·永嘉模拟) 2020年1月22日,我县楠溪江水域发现中华秋沙鸭栖息觅食,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数量极其稀少,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有鸟类中“大熊猫”之称。
(1)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我国建立了黑龙江碧水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中华秋沙鸭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中华秋沙鸭、扬子鳄、大熊猫三种生物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最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26.(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
27.(2019·温州模拟)茶叶是温州的经济作物之一,品种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1)温州绿茶的主产区在泰顺深山茶园,该茶园中所有“三杯茶叶分类检索表香”茶树构成一个 。
(2)茶农多采用嫁接方式培育优良茶树,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生殖。
(3)西湖龙井茶的色泽为翠绿呈定光色,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小明将温州的部分名茶绘制了茶叶分类检索表,(第18题图)如图所示。其中与西湖龙井茶最相似的是 。
28.(2019·吴兴模拟)猎豹在猎捕高角羚时,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具有 。
29.(2019·鄞州模拟)海滨木槿,具有耐盐碱、抗风的特点,是海岸防潮林的优良树种。这一珍稀濒危树种,自然野生的数量非常稀少。2016年在象山县新桥镇海边,发现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如图)。
(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查资料获悉: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滨木槿却能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这主要是因为
(3)海滨木槿能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是 的结果。
30.(2019·温州模拟)温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龙湾潭森林公园位于永嘉县楠溪江景区上游。
(1)雁荡润楠为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成一个 。
(2)公园内有七器七潭奇观(如图1),深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公园内七潭这类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因素是 。
图1
(3)某研究小组取景区内的某种植物进行研究,测定昼夜24小时内光合作用,(甲曲线)、呼吸作用(乙曲线)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这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图中的 点(用字母表示)。
图2
三、实验探究题
31.(2019·浙江模拟)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0.4 0.1 0 0 0 0 0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32.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 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33.(2017·浙江模拟)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0.4 0.1 0 0 0 0 0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34.“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四、解答题
35.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其数量增长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的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字母,下同)。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
(3)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
36.(2020·衢州)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
37.(2020·宁波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猎豹和高角羚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长期 的结果。
38.(2019九下·长兴月考)长兴图影湿地公园湖泊纵横,环境优美,白鹭经常在这里栖息。湖水中生长着大量鲫鱼、小是、硅藻等,湿地蓄水和净水能力强。其中硅藻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指示特种,常于水质研究。
(1)湿地里所有的白鹭构成一个 。
(2)硅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 。
A.水和无机盐 B.水和氧气
C.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水和二氧化碳
(3)小科同学在湿地公园中观察到五种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下图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你认为硅藻应是其中的 。(用字母表示)
39.(2020·江干模拟)近期,东非多国遭受大规模蝗虫灾害,导致当地农作物完全丧失。沙漠蝗虫在土壤含水量低较为干旱情况下,产卵密度高。蝗虫在若虫状态下尚不能起飞,若想存活,需要天气转向湿润,植株生长。自去年底以来,本应处于早季的一些地区持续强降雨,干旱和暴雨的轮替又为蝗虫提供了繁衍滋生的理想条件,最终发展成超级蝗群。沙漠蝗虫具有极强的迁徙能力,一天之内蝗虫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时速约17公里。
沙漠蝗虫分有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当绿色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它们习惯独来独往,当干旱来临,植被变得像大地上棕色的-块块补丁的时候,若虫通过蜕皮,会变化出较鲜艳的具有警示性的体色,会聚集起来,使种群的密度变大。阅读以上信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沙漠土壤中 的不足,蝗虫难以大规模繁殖成灾;
(2)某地区的散居沙漠蝗虫和群居沙漠蝗虫属于同一 ;沙漠蝗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了 是相适应的;
(3)从蝗虫的飞行能力,分析说明东非沙漠蝗虫不能横越大西洋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
【解答】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物,不能算一个种群,A不符合题意;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鱼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的鱼,不能算一个种群,C不符合题意;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昆虫有很多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不能算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从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这是许多同种鸟类的迁徙行为,故他的研究对象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时区分
【解答】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不属于种群,A不符合题意;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包括不同的鱼种,因此不属于种群,B不符合题意;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该双球菌是肺部一种生物的总和,属于种群,C符合题意;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和枯木,因此不属于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由于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的程度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空余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食物和氧气越来越少,同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会释放一定的热量,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解答】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程度后,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或称物种,较为笼统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
【解答】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也称为“物种”;一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同一物种的雌雄生物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交配并且生育出可育的后代,否则就不属于同一物种;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据此解题即可。
【解答】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个虾塘中的所有对虾,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西湖中所有的睡莲,属于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一个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解答】A、 微生物的物种很多,所以 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B、 校园里植物的物种很多,所以 校园里所有的植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C、草鱼是一个物种,所以 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属于种群,符合题意。
D、 蝌蚪只是青蛙的其中一个生长时期,并不能代表里面所有的青蛙,所以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种子植物;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解答;
B、根据月季的生殖器官进行解答;
C、根据嫁接的特点进行解答;
D、同一种植物形成一个种群。
【解答】A、从分类上来说,月季属于被子植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月季上嫁接不同品种的枝条,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种群,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根据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B错误;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故C正确;
D、据分析,A、B均错误,C正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幼年组人数较多,老年组人数较少,属于典型的增长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人数一致,属于典型的稳定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幼年组、老年组人数基本一致,都多余中年组,种群不会灭绝,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年组较多,幼年组太少,容易灭绝,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
【解答】解:种群是指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故答案为:B。
14.【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故A正确;
B、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虽然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但只要人口增长率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都处于增长状态,不会减少,故B错误;
C、在生物群体中,有些生物是雌雄同体,有些是雌雄异体,故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解答】解:据题意可知,该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故他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故A正确;
B、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凭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无法判断种群的增长类型,故B错误;
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错误;
D、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有关,由于不同种群个体数量有差异,无法通过繁殖期个体数进行比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即可。
【解答】解:据图示种群的数量可知,种群B的群体数量多于种群A;且当种群A数量增多时,种群B数量在减少,种群A数量在减少时,种群B数量在增多,故种群A是种群B的天敌种群;
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9.【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解题即可,种群是指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解答】解:A、双龙景区内的植物有很多种类,不是一种,故A错误;
B、浦江仙华山上的鸟类有很多种,不是一种,故B错误;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属于种群,故C正确;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不是一种生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
故答案为:B。
21.【答案】(1)卵生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卵黄和卵白提供。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因为它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
(2)由于所有灰喜鹊是该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卵生(2)种群
22.【答案】(1)细菌;真菌
(2)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同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有各种动植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而阳光、空气、水分、养分等则称为非生物成分。
【解答】(1)在这片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称为种群。所以森林中的所有血雉属于一个种群,而所有昆虫、苔藓和树木都是多个种群的集合。
故答案为:(1)细菌;真菌;(2)B
23.【答案】1;8;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解答】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8组和第1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第8组和第1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如果这个组的实际数据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
故答案为:1;8;3
24.【答案】(1)无性;种群
(2)突变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1、植物的营养繁殖有扦插、分根、压条和嫁接。由于营养繁殖没有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所以也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是将种子搭乘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等特点。
【解答】(1) 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或营养)生殖方式。 “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 ”符合种群的概念,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由太空育种的概念可知, 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突变,再返回地面培育。
故答案为:(1)无性; 种群 (2)突变
25.【答案】(1)种群
(2)扬子鳄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1、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2、生物进化的顺序是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在脊椎动物中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解答】(1)由种群的定义可知, 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中华秋沙鸭属于 种群;
(2)中华秋沙鸭是鸟类,扬子鳄是爬行类,大熊猫是哺乳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最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是爬行类扬子鳄。
故答案为:(1)种群 (2)扬子鳄
26.【答案】(1)种群
(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3)尿素(或含氮废物)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
(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
27.【答案】(1)种群
(2)无性(营养)
(3)瓯海黄叶早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采用二歧分类检索的方法所制成的表。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所有的茶树构成一个种群;
(2)嫁接的繁殖方式,利用的是茶树的枝条繁殖的,而枝条属于营养器官,利用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是无性生殖;
(3) 西湖龙井茶的色泽为翠绿,属于2分类; 汤色嫩绿明亮,属于2a, 叶底嫩绿成朵,属于3b,即瓯海黄叶早;
故答案为:(1)种群;(2)无性(营养);(3)瓯海黄叶早。
28.【答案】(1)种群
(2)惯性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
【解析】【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一群个体;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1) 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高角羚种群;
(2)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具有 惯性。
故答案为:(1)种群;(2)惯性。
29.【答案】(1)种群
(2)海滨木槿的细胞液溶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生物群,群落指各类不同物种组成的物种群,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统一的整体;2、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吸水;3、自然选择学包括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1)野生海滨木槿属于同一物种的生物群,是种群。
(2)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太高,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
(3)海滨木槿能在海滨盐碱地生长良好就是属于适者生存,因此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种群;(2) 海滨木槿的细胞液溶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 ;(3) 自然选择
30.【答案】(1)种群
(2)流水
(3)N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概念,地球外力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回答。
【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以整个森林公园内所有的雁荡润楠可以构种群;
(2)图中有河流,说明该处的水资源较多,附近有山脉,农业区在山下季节性河流的下游出山口附近,所以是流水的冲刷作用;
(3)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N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种群;(2)流水;(3)N
31.【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A试管食物充足、温度适宜,所以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导致种群内部竞争加剧,会导致酵母菌大量死亡;故答案为: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对比AB试管可知,A试管内酵母菌数量在前三天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而B试管由于缺乏食物,导致酵母菌逐渐死亡,酵母菌数量越多,其呼吸作用就越强,而呼吸作用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A试管的温度比B试管的温度高;故答案为: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使用显微镜时,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视野会变得模糊,这时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即可;故答案为: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32.【答案】(1)S;T3
(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是先变大,后变小直至为0,据此推测最可能呈S型增长,据图可知,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候是T3,故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最终结果是水中严重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故答案为:(1)S、T3;(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3.【答案】(1)开始时, 培养液中营养充足、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 pH 变化、 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
(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掌握酵母菌的结构、生殖方式以及发酵原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解答】(1)由图可知,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在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酵母菌等微生物生活需要有机物,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分析上面的过程,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A试管中有较多的葡萄糖,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出的热量多,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热量少;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能都调节镜头的升降,粗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的幅度较大,用它找到物像后,要想使物像更清晰,可转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使镜头升降幅度较小。
故答案为:(1)开始时, 培养液中营养充足、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 pH 变化、 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物像。
34.【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35.【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1、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
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
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解答】(1)由图可知,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100只,即d点。
(2)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数量增长迅速,当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点。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d。
故答案为:(1)d(2)b(3)d
36.【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的结构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可根据提示的资料提出防治蝗灾的措施。
【解答】(1) 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 符合种群的定义,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 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3)根据提示的资料” 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 “可知,防治蝗灾的措施有: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
故答案为:(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37.【答案】(1)种群
(2)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的特征解题。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不是物体保持继续运动的性质,根据惯性的特点解题。
(3)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解答】(1) 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那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种群。
(2)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来甩掉猎豹, 正在跑着追的猎豹由于高角羚做出90°转向的动作,猎豹原来是运动的,由于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因为惯性猎豹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前进。
(3)猎豹和高角羚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猎豹和高角羚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猎豹和高角羚,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 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38.【答案】(1)种群
(2)D
(3)R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常用的生物分类检索表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解答】(1) 所有的白鹭是同种生物个体,所以构成了种群。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D正确。
(3)硅藻属于藻类,没有种子对应1b,从而检索到3;没有茎叶的分化,对应3a,进一步检索到R。
故答案为:(1)种群;(2)D;(3)R
39.【答案】(1)水分
(2)种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
(3)—天之内蝗虫最多飞行200km,远小于大西洋最窄处的宽度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解答】(1)由材料可知,蝗虫在干旱的土壤中产卵较多,但想要孵化,则需要水分较多的情况下才可能,即正常情况下干旱时,蝗虫难以孵化;
(2)散居的蝗虫和群居的蝗虫都是沙漠蝗虫这一物种,因此属于一个种群;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蝗虫在一天之内最多可以飞行200千米,而大西洋最窄的宽度都远大于200千米;
故答案为:(1)水分;(2)种群;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3) —天之内蝗虫最多飞行200km,远小于大西洋最窄处的宽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