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1.2 内环境的稳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1.2 内环境的稳态(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3 09: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课时作业】
1.1.2 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体温过低和过高对人体都有影响,主要是影响(  )
A.汗液的蒸发  B.热量的散失
C.酶的活性 D.身体的活动
2.(2021·山东济南高二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人一次性吃了很多的橘子后,血浆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维持稳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3.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溶液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
D.实验结果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pH保持不变
4.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下列能正确表示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的是(  )
5.(2021·辽宁大连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抗体、呼吸酶、尿素等
B.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C.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液
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6.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8.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会明显降低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引起尿毒症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0.下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
B.AB段上升是因为只进行无氧呼吸
C.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D.AB段产生的乳酸与H2CO3反应
1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12.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
B.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组织液减少
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高原反应的产生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是某同学总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概念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方框①②③内表示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表中填出图中所列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项重要指标及健康人的相应正常值。
指标 正常值(范围)
(3)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高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天宫”中生活的航天员的生理状况由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测。下图甲、乙和表丙测得的是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丙 体内液体的pH
液体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1)上述三项生理指标正常的是________。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________。
(2)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量分数),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丙可以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新鲜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新鲜鸡血、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 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课时作业】
1.1.2 内环境的稳态(参考答案)
1解析:选C。温度和pH对内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2解析:选C。大量出汗时,人体不仅丢失大量水分,同时还丢失大量无机盐(如Na+),所以仅补充水分不能维持人体稳态。
3解析:选D。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C正确;实验结果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pH维持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4解析:选D。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
5解析:选C。呼吸酶是胞内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可能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液,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6解析:选A。注入人体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基本相同,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浆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稳定的生活环境,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变形或吸水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
7解析:选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会使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此调节是机体内部调节,与外界环境无关。
8解析:选C。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和无机盐的丢失,而无机盐丢失又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相对含量上升,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剧烈运动中,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C错误;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其发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正确。
9解析:选D。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组织液增加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C正确;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但不会导致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错误。
10解析:选C。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A、B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C正确。血浆中的NaHCO3 与AB段产生的乳酸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降低,D错误。
11解析:选A。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组织液中。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
12解析:选A。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人发生水肿时,水分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错误;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缺氧,机体的无氧呼吸可能变得更强,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高原反应的产生,D错误。
13解析:(1)图中①②③代表着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3)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它们的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保障。当严重腹泻时,会在失水的同时带走一部分盐,若只补充水分会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发高烧时,体温超过酶的最适温度,会使细胞代谢紊乱;血糖浓度过低,会引起低血糖症状;血液中钙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答案:(1)免疫、神经、体液(顺序可颠倒)
(2)见下表
指标
正常值(范围)
渗透压
约为770 kPa(37 ℃时)
温度
37 ℃左右
酸碱度
血浆pH为7.35~7.45
(3)①内环境渗透压变小,细胞吸水膨胀 ②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③出现低血糖症状 ④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14解析:(1)图甲、乙生理指标分别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表丙生理指标为消化液和血液的pH,不属于内环境的生理指标。(2)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注射液应为血浆等渗溶液,如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3)从图乙可知,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4)表丙中所列不同消化液的pH不同,说明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答案:(1)甲、乙、丙 甲、乙
(2)0.9% 防止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而变形,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
(3)正常人体温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
(4)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15解析: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丙),在取用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三等”——等量、等浓度、等条件,保持单一变量。然后根据上述原则来设计、分析和评价实验。本题考查稳态维持中渗透压和pH维持稳定的机制,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时要用到显微镜,题干中指出本实验为验证实验,所以预期结果应与实验结论相符。同时要注重对照原则的运用,如(2)中缺少对照组,应设计对照组,同时要注重单一变量原则的应用。
答案:(1)A.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蒸馏水各2 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新鲜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 min ④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B.在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原来的形态;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失水皱缩;在蒸馏水中的红细胞吸水破裂
(2)①缺少对照组,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组作为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结果是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