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近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4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文,不属于他个人,不属于他生活的社会,而是属于文学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文,要涵咏的不只是他的田园情怀,更要体会陶渊明丰富的精神世界,陶渊明的物质的田园荒芜到“草盛豆苗稀”,而他的精神影响却跨越历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本单元选题灵感来自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学生掌握的陶渊明的作品资料。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通过陶渊明的生命历程来了解陶渊明其人;
专题二:陶渊明作品赏析,在上一专题的基础上赏析陶渊明的部分代表作品,对其作品的思想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专题三: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和思想对后世特别是当下的积极意义入手来阐释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时代内涵,再次基础上形成《走进陶渊明的田园》或者《我眼里的陶渊明》的讨论论文并全班交流。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根据陶渊明所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分析这些思想对其创作和人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来学习,学会在广泛的材料中检索对自己学习有用的素材,提高对信息的辨识、选择能力。
2.在品味陶渊明作品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
2.感受诗人固守回归自然的本性,回归精神家园的淡泊心境。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对其诗文作品有怎样的影响?
2.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有哪些?试根据具体作品分析概括。
3.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固穷”和崇尚自然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专题二:陶渊明作品赏析
专题三:走进陶渊明的田园
专题一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友人尊他为陶征士,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靖节先生。曾任彭泽县令,因称陶彭泽、陶令。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居家读书时期、时仕时隐时期和归隐田园时期。陶渊明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坚守“固穷”思想和崇尚“自然”思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三个阶段
2.了解儒家和道家学说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3.理解陶渊明思想的特点
4.重点把握陶渊明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由学生自主探索、总结)
2.陶渊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你认为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吗?
4.请概括时代特征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印发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等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讲课前先播放陶渊明生平介绍视频,由同学们结合课前自主探索,分组讨论、总结出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根据课前提出的相应问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利用一节课的课余时间搜集整理陶渊明的生平思想资料,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上课时由学习小组长检查落实,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提炼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上课时间由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整合观点形成本专题的学习报告。
活动三: 结合具体诗词,学生分组讨论陶渊明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活动四: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握专题一中理解陶渊明思想这一学习重点,并预习下一专题结合具体诗文赏析陶渊明作品
布置作业: 1.整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2.课下熟读印发的陶渊明的相关作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课下准备充分,课上讨论主题鲜明,表现活跃
2.对陶渊明思想的把握与具体的作品联系起来,使观点言之有据。
3.小组发言时应该全体参与,不能只派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看热闹。
专题二
陶渊明作品赏析
所需课时
课外1课时+课内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现存130余篇,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本节课赏析《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读〈山海经〉》等作品,赏析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结合具体作品归纳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2. 结合具体作品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3. 加强合作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形成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有人说《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作品,你认为呢?
2.《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思想?
3.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
4.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陶渊明作品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饮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同时,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
(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只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
(四)、平淡自然中的隐曲与豪放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是从源头缓缓溢出的泉水,又汇成缓缓而进的主流,那么隐曲与豪放则是分支和涡旋。其诗隐曲与豪放的情调,出现在晋宋易代及此之后。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借古喻今,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迹,表现了诗人对强暴者的反抗精神和愤恨感情。这种“金刚怒目”式的慷慨激越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飘然,形成鲜明对比(见鲁迅《〈题未定〉草(六)》)。
(五)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陶渊明诗歌虽然运用的是质朴无华的田家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写出”,但这并不表明诗人对语言没有经过锤炼,其实这正是锤炼的结果,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让人不易看出。这也是陶诗“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的原因之一。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换上“请”、“邀”等,就逊色了不少。诗人特别喜欢写松、菊、云、鸟,又都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写鸟,除有《归鸟》诗表现归隐的旨趣外,还有“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是以鸟喻出仕和济世怀抱的;“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以鸟喻向往自由生活的;“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是以鸟寄思归的;“众鸟欣有托”(《读山海经》其一),这是以鸟喻隐居欣慰之情的。鸟的出林、遭际、归林,与诗人出仕、受挫、归隐相比附,鸟的形象成了诗人的艺术化身。不经精心锤炼,如何能将鸟的行止与人的性情描摹得这样充分和贴切?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学生课下对陶渊明作品的阅读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归纳出思想内容特点
活动三:根据具体作品比如《归园田居》,讨论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并形成文字,养成归纳整理并记录的习惯。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对陶渊明的作品理解比较深刻
2.在合作讨论中形成共识,这是学习智慧的体现。
3.把自己的思想形成文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专题三
走进陶渊明的田园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探讨陶渊明的社会价值。陶渊明作为一位诗人,他的文学价值已经在文学史上有了定论,但是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决绝,他在生活清贫中所表现出豁达、独立、自由的精神气质,是历代文人也是所有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时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发扬。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历代人物对陶渊明的评价了解陶渊明的精神气质
2.学会关照内心的生存方式,时时关照,保持清醒的头脑
3.明确陶渊明的物质的田园会荒芜,但是他的精神的田园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葱茏繁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反映了陶渊明什么思想?
2. 陶渊明的思想在当下有什么现实意义?
3.你觉得陶渊明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印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根据本专题问题设计分组讨论3个问题 ,并作小组间交流。
活动二:在小组见交流的基础上,个人写一篇博文贴在班级博客上
活动三: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者评价其文学成就,或者点评其思想价值,要求观点新颖,有强大的事实依据。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因为有前面两个专题的铺垫,学生的发言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2.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能够发人所未发,但是有些观点失之偏颇,应及时纠正
3.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搜集海量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但是对信息的筛选、甄别能力有待加强。
探索总结
通过鼓励同学们自主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分析其艺术风格和特色,启迪同学们养成了“因时而作”的学习思路和独立思考、深入剖析的意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