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1.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练习(含答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1.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练习(含答案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2 11:21:49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不定项选择练习(二)
1.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1.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粉状硫10g K2HPO4 4g FeSO4 0.5g 蔗糖10g (NH4)2SO4 0.4g H2O 100ml MgSO4 9.25g CaCl2 0.5g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2.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编号 所加溶液 实验现象
C1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 透明圈直径较小
C2 稀盐酸 无透明圈
C3 稀碳酸钠溶液 无透明圈
C4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 透明圈直径很小
C5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 透明圈直径最大
C6 蒸馏水 无透明圈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C4、C5为实验组,C1和C2、C3、C6均为对照组
C.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
D.若在C 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
3.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不能生长,如果发生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其营养要求在表现型上与野生型相同)后则能生长。诱变剂A只有进入机体并在肝脏的解毒过程中才能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可以使用细菌营养缺陷型是否发生回复突变来检测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诱变剂A。将疑似含有诱变剂A的食品样品中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小圆形滤纸片中,然后将圆形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且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观察滤纸片周围菌落的生长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没有产生大量菌落,则说明食品样品中可能不含诱变剂A,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接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出现少量菌落可能是自发突变的结果
B.食品样品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诱发肝脏突变产生能够合成组氨酸的相关酶
C.若滤纸片周围出现了抑制圈,抑制圈外产生大量菌落,推测食品样品中可能含有高浓度诱变剂A
D.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突变为原养型是在食品样品中诱变剂A的作用下等位基因发生回复突变的结果
4.常乳是母牛泌乳期一周后直到泌乳停止前一周这个时间段内分泌的乳汁。奶牛自身乳房和乳头中可能含有的细菌,加上挤乳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染,常乳中会有一定量的细菌存在。研究小组要检测一份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不考虑菌种),检测流程如下图,每个平板上接种菌液量为0.1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平板时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细缝,不要完全打开,防止杂菌污染
B.上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要营养全面,适合各种细菌生长
C.也可以通过连续划线的方法接种,通过菌落数计算样品中的细菌总数
D.若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为59,则所每毫升样品中细菌总数为5.9×107
5.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艻经。为筛选岀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以多环芳经为唯一碳源的鉴别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
B.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
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可以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
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
6.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得到酵母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筛选该高产菌株需要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
B.探究最适温度时应尽可能将发酵液的pH控制在9左右
C.该酵母菌高产菌株产生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是35 ℃
D.利用该高产菌株降解纤维素时需严格保持厌氧环境
7.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常用的获取纯培养物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纯化方法的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值偏大
C.获取纯培养物的过程中,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pH
D.对10mL土样样液稀释104倍后,取0.1ml稀释液涂布,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2l8、266、305,则该l0mL土样中目的菌数为2.63×106个
8.某学者利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引起的
B.1号和5号采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
C.4号与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
D.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无法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9.勤洗手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某公司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推出一款新型免洗洗手凝胶,为衡量该凝胶的清洗效果,研究人员检测了用凝胶洗手前后手部细菌的含量。凝胶洗手前的检测流程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B.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
C.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只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状
10.现有两种固体培养基,已知其配制时所加的成分和含量如下表,假设用这两种培养基分别去分离土壤中的两种微生物,甲、乙适合分离的微生物是( )
成分 KH2PO4 MgSO4·7H2O NaCl CaSO4·2H2O CaCO3 葡萄糖 纯淀粉
甲培养基 0.02% 0.02% 0.02% 0.01% 0.5% 0.5% 2%
乙培养基 0.02% 0.02% 0.02% 0.01% 0.5% - -
A.甲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
B.甲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
C.乙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
D.乙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
11.如图是分离微生物时的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制备该平板的主要步骤有:计算→称量→溶化→灭菌→调pH→倒平板
B.整个划线操作的过程都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除第一次划线外,以后的每一次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D.整个操作过程中总共灼烧灭菌了4次
12.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独立固定空气中N2的细菌,将玉米种子用自身固氮菌拌种后播种,可显著提高产量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固氮能力测定的研究,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土样应取自当地深层土壤;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
B.自生固氮菌是自养型生物,不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来计数土壤悬浮液中的菌体数
C.步骤②需充分振荡20 min,主要目的是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
D.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该选择培养基的特点是不添加氮源
13.乳链菌肽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对引起食品腐败的细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研究人员从新鲜牛奶中获得多株产乳链菌肽的菌株,筛选并纯化菌株。为了解乳链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方式是抑制细菌生长、溶菌性杀死细菌(细胞破裂)还是非溶菌性杀死细菌,科研人员将乳链菌肽加入革兰氏阳性菌菌液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活菌数、除去菌体的上清液中核酸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培养基时除了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外,还要加入一定量氯化钠,以维持渗透压
B.纯化的菌株临时保藏需要先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长成菌落后放入4℃冰箱中保藏
C.以上实验表明乳链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方式为抑制细菌生长
D.口服乳链菌肽,不会改变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也不会进入内环境,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被消化道中蛋白酶所降解而被人体消化
14.啤酒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啤酒发酵时具有活力的酵母需达到一定的数量,故在菌种活化的过程中,需定时取样、检测酵母的生长状况。若某次样品经2次10倍稀释后,经台盼蓝染色(体积不计),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144个。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可诱导淀粉酶合成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B.应计数血细胞计数板上未被染色的细胞
C.样品中酵母细胞的密度为7.2×109个细胞/mL
D.糖化后的麦汁煮沸过程是严格的灭菌过程
15.污水中一般都会含有亚硝酸盐,科研人员从污水中分离了亚硝酸盐降解菌,该微生物能对污水中的亚硝酸盐进行有效的去除。从水体取样后置于含亚硝酸盐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取富集培养6代后的菌液依次等比稀释。稀释系列菌液浓度为10﹣4、10﹣5、10﹣6、10﹣7、10﹣8,分别取0.1mL培养液涂平板,37℃倒置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相关检测、纯化和保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富集培养基是以亚硝酸盐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B.菌液加入装有新鲜富集培养基中反复培养6代的目的是淘汰不能利用亚硝酸盐的微生物
C.若稀释涂布平板上生长出不同形态的亚硝酸盐降解菌,可再进行平板划线检测、纯化
D.如果研究纯化后的降解菌的生长曲线,可取该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并用甲紫溶液染色后进行活菌计数
16.植物酵素是指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苹果酵素生物发酵的流程中,需将苹果去核、切块,加冰糖,并持续发酵90天。每隔15天测定总酸含量和乙醇含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糖为微生物发酵提供养分,加入前可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其表面微生物
B.第一个月的隔天通气的目的是抑制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C.第二个月总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乳酸菌等微生物呼吸产生了CO2
D.第三个月总酸量和乙醇量发生的变化可能与醋酸菌的发酵作用密切相关
17.黄粉虫可以吞食、降解塑料,利用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进行生物降解,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工艺。下图是从黄粉虫肠道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富集培养基含有酵母膏、蛋白胨、琼脂等,酵母膏能提供所需的碳源和氮源
B.选择培养基中需加入PVC塑料膜作为唯一碳源,稀释涂布后仅最后一组形成单菌落
C.将转接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的不同菌落置于4℃的冰箱临时保存,用于相关研究
D.与传统填埋、焚烧相比,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的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18.我国规定1L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3个。某兴趣小组利用滤膜法(如下图)对校内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进行检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B.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过滤水样应足量
C.伊红美蓝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琼脂
D.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需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
19.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俗你1605)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且结构稳定难以清除,易在土壤、果蔬中残留,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为了获得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取的土壤样品不需进行灭菌处理
B.该方案中的CNFM是选择培养基
C.平板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微生物生长
D.根据检测结果,选出对硫磷浓度最低的锥形瓶内的微生物
20.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主要致病成分,头孢三嗪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下表为某医生在体外实验中,测定不同浓度的头孢三嗪单独或联合双黄连处理肺炎克雷伯氏菌(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时,内毒素释放量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添加药物 不同药物浓度下内毒素释放量/(EU.mL- 1)
低浓度 中浓度 高浓度.
甲 生理盐水 5298 - -
乙 头孢三嗪 14024 8274 3304
丙 头孢三嗪+双黄连 11156 5746 1340
注:“一"表示无此项实验;双黄连浓度为0.1 mg.mL-1
A.本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添加药物的种类为唯一的自变量
B.甲组为对照组,说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可自发地释放内毒素
C.头孢三嗪能抑制肺炎克雷伯氏菌释放内毒素,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
D.双黄连能够拮抗头孢三嗪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21.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产物。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②两种培养基的成分相同
B.进行过程②培养时必须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顺序不能颠倒
C.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菌落数目偏大
D.营养缺陷型菌株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可能与核孔复合体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22.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纤维(PP),某科研团队准备从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的细菌。图甲表示PP分解菌分离与计数的过程,6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550、601、688;7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58、73、97;8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8、15、28。图乙表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PP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目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图乙所用培养基分别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都以PP作为唯一碳源
B.图甲、图乙所用接种方法分别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都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1 g 土壤样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估算数目是7.6×1010个,此数值一般偏小
D.可选择图乙培养基中d/D比值大的PP分解菌作为目的菌种推广使用
23.某检测小组为验证使用公筷的必要性,将聚餐时的每道菜品分为两份,一份使用公筷进食,一份不使用公筷进食;另外,还特意设置未食用菜作为空白对照。通过无菌操作采集样品,经冷链运送至实验室,定量稀释后等量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恒温培养适宜时间,进行细菌菌落总数统计,结果如下表,其中CFU/g表示每克样品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菜名 结果(CFU/g)
餐前 餐后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A.每道菜品应用公筷和非公筷夹取相同次数,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B.使用公筷可明显降低菜品细菌污染,使用非公筷会导致菜品间的交叉污染
C.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实验结果一般比实际值偏高
D.牛肉膏蛋白脉培养基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倒平板
24.营养缺陷性菌株是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失去合成某种成长因子的能力,只能在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某研究小组对酵母菌用紫外线照射后将其接种到甲培养皿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将甲培养皿的菌落影印接种(不改变菌落位置)到乙、丙两培养皿的培养基中,进一步培养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接种到甲培养皿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甲、丙两培养皿中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
C.甲培养皿中菌落数有可能比接种的酵母菌数少
D.甲、乙、丙三个培养皿都可能存在营养缺陷型
25.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分批培养细菌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尿素分解菌可利用培养基中的尿素是因为能合成脲酶
B.短期保存的菌种,可将菌液加入甘油后放在冷冻箱中冷藏
C.液体选择培养基通常可用于选择培养,增加目标菌种的浓度
D.将三角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能提高溶氧量和养料的利用率
26.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B.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统计结果一般用活菌数表示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在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不需要灭菌
27.通常情况下,生长在平板上的菌落中央较厚而边缘较薄,菌落边缘的细胞比中央的细胞生长快。下列法正确的是( )
A.菌落边缘细胞因发生了变异而生长较快
B.菌落边缘的细胞获得的营养多、代谢快
C.菌落外围的细胞易获得氧气,有氧呼吸快
D.菌落边缘的细胞周边代谢产物积累少,生长快
28.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易腐烂变质,滋生病原微生物等。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组合可以将有机厨余垃圾迅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减轻环境污染。为制备分解有机厨余垃圾的微生物菌剂,某科研小组对两菌种进行了最佳接种量比的探究实验,并得出下图的实验结果。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大芽孢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氮源,圆褐固氮菌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氮源
B.要统计活菌数量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C.将1mL菌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2、39和36。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3.9×105
D.处理该类厨余垃圾废液,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为1:1
29.生长图形法是一种测定微生物营养需求的简便方法。为探究某嗜热菌所需生长因子的种类, 研究小组把该菌的悬浮液与不含任何生长因子但含有其他必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混合后倒成平板,然后在平板上划分数区,将甲、乙、丙三种生长因子分别添加到不同区域,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成平板后直接培养可判断有无污染
B.倒成平板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C.图示结果表明该菌需要生长因子乙和丙
D.生长图形法还可用于某些菌种的筛选
30.含硫蛋白质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导致生活污水发臭。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为探究发臭水体中甲、乙菌是否产生硫化氢及两种菌的运动能力,用穿刺接种的方法,分别将两种菌接种在含有硫酸亚铁铵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图所示。若两种菌繁殖速度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
B.为不影响菌的运动需选用液体培养基
C.该实验不能比较出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量
D.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
31.南洋东华公司研发了两种石油降解产品BDB-n生物降解菌(厌氧型)和BDB-a生物降解菌(好氧型),降解菌是通过产生酶对石油进行分解的。如图为不同条件下,某种降解菌对某湖泊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测定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pH
B.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
C.该实验中使用的降解菌最可能是BDB-a生物降解菌
D.由图可知,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为污泥含水量20 40%
32.为纯化菌种,在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纤维素降解细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倒平板后需间歇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
B.图中Ⅰ、Ⅱ区的细菌数量均太多,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
C.该实验结果因单菌落太多,不能达到菌种纯化的目的
D.菌落周围的纤维素被降解后,可被刚果红染成红色
33.甲拌磷(3911)是高毒类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存活可达50天左右,我国已禁止在水果蔬菜上使用。下图是从土壤中筛选甲拌磷降解菌XT2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选择培养基需用干热灭菌法灭菌并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进行细菌培养
B.在稀释样品接种的培养基培养的同时,需和一个未接种的共同培养在恒温箱中,12h 和 24h后分别进行观察
C.最终筛选出的 XT2 菌若要长期保存,可以接种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4℃保藏
D.若用图中的接种方法进行计数,则计菌数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34.屠宰场废弃血污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传统的处理方法有填埋法和焚烧法等。填埋法易造成地表环境、地下水资源污染。焚烧法处理也会造成大气污染,且废弃物中所含的蛋白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研究人员以屠宰场血污堆积土壤为分离基质,利用血平板培养基(添加了动物血液),分离出了高效降解血红蛋白的菌株,并初步用于降解废弃血液、生产氨基酸液态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菌株分离纯化过程中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B.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只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血平板培养基上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
D.利用该菌株降解废弃血液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应用特定的测序技术发现某明代古沉船船体饱水木材样品与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原核微生物类群,与漆黑海底现场取的木材样品与沉积物中的菌群种类相似,但是菌群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加入醋酸洋红试剂的鉴别培养基鉴定古沉船船体木材中是否存在纤维素分解菌
B.在漆黑的海底现场获取的木材样品中含有大量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菌群
C.海底沉积物为多种多样的细菌菌群提供了生长、繁殖所需的全部的碳源和氮源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海底某细菌的种群数量时发现平均每小格中有3个细菌,可估算一个计数室内有1200个细菌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不定项选择练习(二)
1.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参考答案
答案速对
1·2
1 —5 C D AC ABD BD 6 —10 AB BD C ACD BC
11—15 BC CD ABD AB D 16—20 A CD ABD AD ACD
21—25 ACD AC ABD AC ACD 26—30 AC BCD ABCD ACD BC
31—35 ACD ACD AC ACD D
各题详解
1.C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属于自养型微生物,A错误;
B、乙能够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但是不能在Ⅱ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说明其为异养微生物,同理可推知,甲仅能在Ⅲ培养基中生长,甲也为异养微生物,根据分析,丙为自养型微生物,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乙是固氮微生物,甲、丙是异养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A、稀盐酸、稀碳酸钠溶液和蒸馏水代表不同的PH值,可见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C4、C5为实验组,C1、C2、C3、C6均为对照组,B正确;
C、C5实验组的结果是透明圈直径最大,说明淀粉酶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淀粉最多,可见在碱性环境中其活性最大,C正确;
D、原来C4凹穴中是过酸环境,酶的活性很低,甚至部分酶已经失活,因此在C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会增大其pH值,酶的活性有所升高,分解淀粉增多,但实验结果不一定与C5相同,D错误。
故选D。
3.AC
A。由题干可知,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若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没有产生大量菌落,说明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可能没有发生回复突变,故食品样品中可能不含诱变剂A;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无法生长,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可以自发突变为原养型,但是突变的频率很低,因此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接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出现少量菌落,可能是自发突变的结果,A正确;
B、食品样品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使诱变剂A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因为诱变剂A只有进入机体并在肝脏的解毒过程中才能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B错误;
C、滤纸片周围出现了抑制圈,应是有害的诱变物质所致,抑制圈外产生大量菌落,说明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了回复突变,因此可推测食品样品中可能含有高浓度诱变剂A,C正确;
D、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突变为原养型是在诱变剂A形成的诱变物质的作用下等位基因发生回复突变的结果,而不是食品样品中诱变剂A的作用,D错误。
故选AC。
4.ABD
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倒平板时应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细缝,不要完全打开,A正确;
B、为了检测一份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图示对常乳样品进行了一系列梯度稀释,由此可见,上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要营养全面,适合各种细菌生长,B正确;
C、通过连续划线的方法接种,不易分离出单个菌落,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C错误;
D、取1×105倍稀释的稀释液0.1mL分别涂布到3个平板上进行培养,若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为59,则所每毫升样品中细菌总数为59÷0.1×105=5.9×107,D正确。
故选ABD。
5.BD
A、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故应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B正确;
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需要筛选的目的菌也被一并杀死,需要灭菌的是用于稀释的无菌水,C错误;
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D正确。
故选BD。
6.AB
A、筛选该高产菌株需要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A正确;
B、由pH与纤维素酶活性的曲线图分析可知,当pH为9时,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故在探究最适温度时应尽可能将发酵液的pH控制在9左右,B正确;
C、由温度与纤维素酶活性的曲线图分析可知,当温度为35℃时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大,但是由于缺少35℃之后的温度实验组,故无法判断该酵母菌高产菌株产生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是35℃,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故在降解初期需要给酵母菌提高有氧环境,以保证酵母菌的数量,D错误。
故选AB。
7.BD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因此两种纯化方法的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A正确;
B、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的计数时,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数据偏小,B错误;
C、因为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最适pH条件不同,因此,在获取纯培养物的过程中,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pH,C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微生物的数量时,应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BD。
8.C
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
B、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B错误;
C、4号与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C正确;
D、本实验有对照实验,无链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可以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9.ACD
A、平板划线不能用于活菌计数,故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以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B正确;
C、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显示的只是一个菌落,故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甚至几个活菌,C错误;
D、由于菌落肉眼可见,故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可用肉眼观察菌体的形态特征,D错误。
故选ACD。
10.BC
A、B、甲培养基中含有的葡萄糖和淀粉是有机物,可以作为碳源和能源,适用于异养微生物生长甲培养基中含有的葡萄糖和淀粉是有机物,由此推出该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的自生固氮菌,A错误、B正确;
C、D、乙培养基中不含有机碳源,适用于自养微生物的生长,不含氮源,乙培养基中不含有机碳源,但可用来分离培养自养型的自生固氮菌,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1.BC
A、制备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A错误;
B、整个划线操作的过程都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除第一次划线外,以后的每一次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渐稀释,从而得到单菌落,C正确;
D、图中一共划线5个区域,每次划线前后都要灼烧接种环,所以一共进行6次灼烧,D错误。
故选BC。
12.CD
A、自生固氮菌是需氧型生物,步骤①土样应取自表层的土壤,步骤③中的稀释梯度分别为10,100,1000倍,所以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0倍,A错误;
B、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型生物,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
C、步骤②需充分振荡20 min,主要目的是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C正确;
D、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该选择培养基的特点是不添加氮源,利用的是空气中的氮气,D正确。
故选CD。
13.ABD
A、氯化钠属于无机盐,无机盐在培养基中具有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和pH的作用,故制备培养基时除了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外,还要加入一定量氯化钠,以维持渗透压,A正确;
B、纯化的菌株临时保藏需要先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长成菌落后放入4℃冰箱中保藏,B正确;
C、由分析可知,曲线3在加入乳链菌肽后活菌数降为零,这说明是非溶菌性杀死细菌,C错误;
D、口服乳链菌肽,不会改变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也不会进入内环境,由此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被消化道中蛋白酶所降解而被人体消化,D正确。
故选ABD。
14.AB
A、赤霉素可诱导淀粉酶合成,以催化淀粉水解,从而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
B、台盼蓝可将死细胞染色,活细胞不能被染色,所以应计数血细胞计数板上未被染色的细胞,B正确;
C、若某次样品经2次10倍稀释后,经台盼蓝染色(体积不计),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144个,故样品中酵母细胞的密度为144÷5×25÷0.1×103×102=7.2×108个细胞/mL,C错误;
D、麦汁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浓缩麦汁、破坏酶的活性、排除麦汁中特异杂臭气体等,属于煮沸消毒,不属于严格的灭菌,D错误。
故选AB。
15.D
A、该富集培养基是以亚硝酸盐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这样可以使利用亚硝酸盐的细菌大量繁殖,而不能利用亚硝酸盐的细菌不能生长,A正确;
B、菌液加入装有新鲜富集培养基中反复培养6代的目的是使能利用亚硝酸盐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将不能利用亚硝酸盐的微生物淘汰掉,B正确;
C、若稀释涂布平板上生长出不同形态的亚硝酸盐降解菌,说明利用亚硝酸盐的微生物有多种,因此需要再进行平板划线检测、纯化,C正确;
D、如果研究纯化后的降解菌的生长曲线,可取该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并用抽样检测法结合染色进行活菌计数,D错误。
故选D。
16.A
A、冰糖可以为微生物发酵提供碳源,紫外线照射可以杀死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微生物,A正确;
B、从第一个月乙醇含量上升可以推出,隔天通气并没有抑制无氧呼吸,B错误;
C、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乙醇,不产生CO2,C错误;
D、第三个月密封发酵,而醋酸菌是好氧微生物,故这段时间醋酸菌发酵作用极低,总酸量和乙醇量发生的变化与醋酸菌的发酵作用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A。
17.CD
A、富集培养基应该用液体培养基,不能加入琼脂,A错误;
B、稀释涂布后不一定仅最后一组形成单菌落,B错误;
C、临时保藏菌种时需要将转接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的不同菌落置于4℃的冰箱临时保存,C正确;
D、如果对白色污染进行传统填埋、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黄粉虫肠道微生物对白色污染的降解不会,D正确。
故选CD。
18.ABD
A、为避免杂菌污染,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杀死目的菌,A正确;
B、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这样水样中的细菌才会留在滤膜上,B正确;
C、伊红美蓝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且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琼脂,C错误;
D、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需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起对照作用,D正确。
故选ABD。
19.AD
A、本实验是要从土壤样品中获得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土壤样品不需要灭菌,如果灭菌样品中可能就没有微生物了,A正确;
B、该方案中的CNFM是只有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不属于培养基,B错误;
C、平板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和分离微生物,C错误;
D、根据检测结果,选出对硫磷浓度最低的锥形瓶内的微生物,对硫磷浓度最低,说明分解越多,说明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最多,D正确。
故选AD。
20.ACD
A、该试验的自变量有药物种类和药物浓度两种,A错误;
B、甲组添加低浓度生理盐水,内毒素释放量为5298EU/mL,说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以自发的释放毒素,B正确;
C、在低浓度和中浓度的头孢三嗪处理下内毒素释放量高于甲组释放量,说明低浓度和中浓度的头孢三嗪会促进肺炎克雷伯氏菌释放毒素,高浓度的头孢三嗪抑制肺炎克雷伯氏菌释放毒素,C错误;
D、与乙组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丙组加入双黄连后,内毒素释放量均低于乙组,说明在低浓度和中浓度下,双黄连使头孢三嗪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内毒素的释放的促进作用减弱,在高浓度组,双黄连使头孢三嗪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内毒素的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ACD。
21.ACD
A、过程①得到的菌落均匀分布,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②两种培养基的成分不同,基本培养基中缺乏某种氨基酸,A错误;
B、进行过程②培养时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可能会携带某种氨基酸进入基本培养基,因此顺序不能颠倒,B正确;
C、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菌落数目偏小,C错误;
D、若该菌株为原核细胞,则不存在核孔复合体,营养缺陷型菌株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应是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ACD。
22.AC
A、甲是筛选PP分解菌的过程,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图乙表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PP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鉴别PP分解菌的过程,所以图乙所用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都以PP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
B、图甲、图乙所用接种方法都是为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B错误;
C、由于平板计数范围为30-300,故取7号试管中的数量,7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8,则[(58+73+97)÷ 3]÷0.1108=7.6×1010,即1 g 土壤样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估算数目是7.6×1010个,此数值一般偏小,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正确;
D、可选择图乙培养基中D/d较大的菌株(降解圈直径D、菌落直径d),因为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单个菌株分解PP的能力强,所以可作为目的菌种推广使用,D错误。
故选AC。
23.ABD
A、每道菜品用公筷和非公筷夹取的次数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
B、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与使用非公筷相比,使用公筷可明显降低菜品细菌污染,使用非公筷会导致菜品间的交叉污染,B正确;
C、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由于菌落可能会相互重叠,因此实验结果一般比实际值偏低,C错误。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置好后,应该先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然后再倒平板,D正确。
故选ABD。
24.AC
A、甲培养皿的菌落均匀分布,接种方法应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甲、丙培养基菌落数目多,包括野生型酵母菌菌株和某种营养缺陷型酵母菌菌株,乙培养皿菌株是某种营养缺陷型酵母菌菌株,乙培养皿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甲和丙是加入了同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接种到甲培养皿的酵母菌可能还有其他营养缺陷型,且有些菌落不一定由一个酵母菌形成,所以,甲培养皿中菌落数有可能比接种的酵母菌数少,C正确;
D、乙培养皿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形成的菌落只可能是野生型菌落,D错误。
故选AC。
25.ACD
A、尿素分解菌可利用培养基中的尿素是因为能合成脲酶,而其他微生物不能合成脲酶故不能分解尿素,A正确;
B、短期保存的菌种,可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置在4℃的冰箱中保藏,B错误;
C、液体选择培养基通常可用于选择培养,增加目标菌种的浓度,C正确;
D、将三角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既能提高溶氧量,提高有氧呼吸的速率,又能提高养料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ACD。
26.AC
A、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A正确;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表示,B错误;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C正确;
D、在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D错误。
故选AC。
27.BCD
A、菌落中的细胞属于同种细胞,不存在变异,A错误;
B、菌落边缘的细胞接触新培养基,营养物质更多,生长快,B正确;
C、菌落外围的细胞接触到的空气多,氧气充足,因此有氧呼吸快,C正确;
D、菌落边缘的细胞周边代谢产物易于排出,积累少,对细胞代谢的影响更小,生长快,D正确。
故选BCD。
28.ABCD
A、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物质,只是有些固氮菌由于能利用氮气作为氮源,不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氮源,A错误;
B、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
C、将1mL菌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2、39和36。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42+39+36)÷3÷0.1×100×1000=3.9×107,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为1:1时比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为2:1时效果好,但由于该实验设置的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例的组数过少,所以无法判断处理该类厨余垃圾废液的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D错误。
故选ABCD。
29.ACD
A、倒平板后不接种任何菌种直接进行培养观察有无菌落的出现,可以判断培养基有无污染,A正确;
B、在制作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灭菌再倒平板,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嗜热菌在添加了乙、丙生长因子的区域生长,故该菌需要的生长因子是乙和丙,C正确;
D、不同的菌种所需的生长因子不同,利用生长图形法可用于某些菌种的筛选,某菌种只会在提供其需要的生长因子区域生长,D正确。
故选:ACD。
30.BC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菌在试管中分布范围小于乙菌,说明了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A正确;
B、为不影响菌的运动需选用半固体培养基,B错误;
C、该实验可以根据黑色沉淀的多少初步比较细菌产生硫化氢的多少,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黑色沉淀越多,该菌产生的硫化氢越多,C错误;
D、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D正确。
故选BC。
31.ACD
A、分析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的是不同的pH值,三条曲线比较的是不同的含水量,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污泥含水量,A错误;
B、实验的因变量是污泥中的石油含量,所以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B正确;
CD、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当污泥含水量60 80%、pH=7时,石油含量最少,说明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为污泥含水量60 80%、pH=7,则该实验用的应该是厌氧菌,即BDB-n生物降解菌,C、D错误。
故选ACD。
32.ACD
A、倒平板后无需晃动,A错误;
B、Ⅰ区、Ⅱ区没有出现单菌落,说明细菌数量太多,故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B正确;
C、培养基中已经出现单菌落,说明达到了菌种纯化的目的,C错误;
D、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并不是与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红色反应,D错误。
故选ACD。
33.AC
A、培养基灭菌应为高压蒸汽灭菌法,A错误;
B、为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在稀释样品接种的培养基培养的同时,需和一个未接种的共同培养在恒温箱中,12h和24h后分别进行观察,B正确;
C、若需将获得的菌种长期保存,可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C错误;
D、图示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当两个或多个菌体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菌落时,会计数成一个菌体,所以该种方法统计的菌体数量比实际值偏小,D正确。
故选AC。
34.ACD
A、根据图中培养皿上的菌落可知,分离纯化过程中先后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A正确;
B、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除了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B错误;
C、平板培养基上添加了动物血液,能降解血红蛋白的菌株周围会出现透明圈,且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用该菌株可降解废弃血液,同时生产氨基酸液态肥料,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正确。
故选ACD。
5.D
A、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需要在鉴定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色剂,而不是醋酸洋红试剂,A错误;
B、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需要生活在氧气充足的环境,而在漆黑的海底氧气缺乏,因此在漆黑的海底现场获取的木材样品中不会含有大量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菌群,B错误;
C、细菌菌群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氮源不是全部来自于海底沉积物,还来自海底植物等,C错误。
D、血细胞计数板一共有400个小格,平均每小格中有3个细菌,可估算一个计数室内有400×3=1200个细菌,D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