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含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含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3 16: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不仅他的作品广为人道,就连相貌也有人为其创作,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对于人物的描写,一般都是对其面部轮廓、体型进行勾画,大多只闻其形,不明其神;而茨威格则不同,他把这位世界级大文豪的肖像描写得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还透露出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将跟随茨威格的笔触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感悟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正值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文体知识
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传记即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并非虚构。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概括性等特征。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占一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字音字形
胡髭ī) 长髯(rán) 黝黑(yǒu) 鬈发(quán) 藏污纳垢(gòu)
崎岖(qí qū) 滞留hì) 蒙昧(mèi) 缰绳(jiāng) 正襟危坐(jīn)
轩昂(xuān áng) 胆怯(qiè)
词语释义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黯然失色: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2段: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深层领悟
1.阅读文章第1—5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1)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长髯覆盖了两颊;(2)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3)面部表情: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愚钝,压抑,找不到精神光彩,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4)长相穿着:长相平平,普通,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5)拜访者的态度:矮小敦实,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头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额头: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鼻子: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外貌特征;运用夸张突出人物外貌特征,形象鲜明,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文章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平庸的一面?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粗鄙既是对他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平庸、粗鄙,实际上是为了反衬他眼睛的精美,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作用:为后文写他充满智慧的眼睛和灵魂的高贵蓄势,有反衬作用。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这样写不仅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他虽其貌不扬,但那双眼睛却令人震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那犀利的目光让人无法躲避,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智慧,闪闪发亮,似乎能穿透我们的心灵。这到底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继续深入了解,感悟他超凡的智慧。(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文章第二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目光犀利;(2)目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3)眼睛有威力;(4)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初见托尔斯泰的客人为什么会惊奇地屏住了呼吸?
他虽貌丑,但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十分犀利,又稳又准,令人无法躲避。
3.阅读文章,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找出关键词语。
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意趣盎然、冷酷锐利。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透过眼睛展示了他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对其“形、神”做了细致的刻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语言品析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其眼睛蕴藏着的智慧。
2.你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含义?
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地抨击。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3.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
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4.文章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请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谈谈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作者认为“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于途中。
三、拓展延伸
1、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2、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3、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