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基础练习(含解析)-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基础练习(含解析)-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8 09: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解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
一、单选题,共13题
1.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不是溶液,但加入后者以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A.水、泥土
B.植物油、水
C.碳酸钙、稀盐酸
D.糖水、冰水混合物
3.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A.汽油
B.蔗糖
C.粉笔灰
D.鹅卵石
4.医院常用于消毒的溶液是
A.蔗糖溶于水后的糖水
B.碘溶于酒精后的碘酒
C.NaCl 溶于水后的生理盐水
D.澄清石灰水
5.下面利用了乳化现象的是
A.用洗涤剂清洗炒过菜的油锅
B.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漆
C.用活性炭降低污水中的臭味
D.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6.从100g10%的NaCl溶液中取出10g,那么剩下的90g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1%
B.9%
C.10%
D.11.1%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高浓度的蔗糖溶液比低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含溶质多
D.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8.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有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下列过程与上述原理相似的是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C.用烧碱除油污
D.用盐酸除去铁锈
9.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是
A.用热的纯碱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肥皂洗去衣服上沾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机修工手上的油污
D.用试管刷清洗试管壁上的残渣
10.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
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氧气有可燃性
B 洗洁精可用于除油污 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气体自身体积增 大
D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预先要装少量的 水 防止瓶底炸裂
A.A B.B C.C D.D
11.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香皂洗去身上的油脂
C.洁面乳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2.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豆浆 B.牛奶 C.蔗糖溶液 D.烟、云、雾
13.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液体x注入装有固体y的试管中,会导致U形管中右端液面升高,则可能的组合是
选项 x y
A 水 氢氧化钠
B 水 硝酸铵
C 硫酸铜溶液 铁
D 稀盐酸 铜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
14.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且全部溶解:
向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中加入质量为的溶质且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5.已知溶质的质量、溶剂或溶液的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直接应用公式______。
16.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______,这一过程______热量;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______(或______),这一过程______热量。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的变化不同。有的使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有的使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有的使溶液温度不变,如______。
17.溶液对于______、______、______和我们的______都具有重要意义。
18.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1)把硝酸钾晶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晶体减少,则原硝酸钾溶液为______溶液。
(2)10℃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晶体,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______溶液。
(3)在2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水,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______溶液。
(4)在20℃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为硝酸钾的______溶液。
19.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它是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
20.根据溶液的组成填写如表
溶液 石灰水 蔗糖水 碘酒 稀硫酸
溶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溶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符合题意;
C、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因为酒精能溶解碘,不符合题意;
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因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泥土不溶于水,加入水形成悬浊液,不能形成溶液,故A错误:
B、植物油不是溶液,植物油不溶于水,加入水后,植物油和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形成溶液,故B错误;
C、碳酸钙不是溶液,碳酸钙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形成的混合物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糖水是溶液,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加入水糖水能形成溶液,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3.B
【详解】
A、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C、粉笔灰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D、鹅卵石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
医院常用于消毒的溶液是碘溶于酒精后的碘酒。故选B。
5.A
【详解】
A、用洗涤剂清洗炒过菜的油锅,是乳化现象;
B、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漆是溶解作用;
C、用活性炭降低污水中的臭味是吸附作用;
D、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是通过加热时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发生化学变化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
故选A。
6.C
【详解】
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故从100g10%的NaCl溶液中取出10g,那么剩下的90g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
故选C。
7.D
【详解】
A、食盐水的沸点比水的高,故选项A不正确;
B、无色澄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选项B不正确;
C、在一定温度下,高浓度的蔗糖溶液比低浓度的蔗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无法比较溶质的多少,故选项C不正确;
D、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只是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由题意,甲胺易溶于乙醇,煮鱼时加些酒除去腥味,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A、用洗涤剂洗碗,利用的乳化作用,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故选项错误。
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利用的是酒精能溶解碘,利用的溶解原理,故选项正确。
C、用烧碱除油污,利用的是烧碱能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用盐酸除去铁锈,利用的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A、因碱性条件下能加快油污的水解,则热的纯碱溶液中水解生成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即容易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故A错误;
B、肥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用它清洗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故B正确;
C、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C错误;
D、用试管刷清洗试管壁上的残渣,利用了机械外力,不属于乳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B。
10.D
【详解】
A、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常常用于切割金属,不是利用的可燃性,故A错误;
B、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可以用于除油污,而不是溶解油污,故B错误;
C、气体受热膨胀,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而炸裂集气瓶,故D正确。故选D。
11.A
【详解】
A、用汽油洗去手上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污物而除去油污,此现象是溶解而非乳化,符合题意;
B、用香皂洗去身上的油脂是利用乳化剂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 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油脂是利用乳化剂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 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 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属于乳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详解】
牛奶、豆浆、烟、云、雾都是胶体,都能发生丁达尔现象;蔗糖溶液是水溶液不会发生丁达尔现象。故选C。
13.A
【详解】
A、氢氧化钠溶于水后和水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具支试管内气压增大,会使U型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故A正确;
B、固体硝酸铵溶于水要吸收大量热量,具支试管内气压减小,会使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故B错误;
C、铁与硫酸铜反应温度变化不大,U型管内液面无明显变化,故C错误;
D、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溶液温度基本不变,U型管内液面无明显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14.
【详解】
向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中加入质量为的溶质且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5.×100%= ×100%
【详解】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占溶液的质量百分含量。已知溶质的质量、溶剂或溶液的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直接应用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6. 扩散 吸收 水合分子 水合离子 放出 氢氧化钠 硝酸铵 氯化钠
【详解】
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是放出热量的。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的变化不同。有的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使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17. 生命活动 工农业生产 科学研究 日常生活
【详解】
溶液对于生命活动,如配制成与血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工农业生产,农业上配制成高浓度的盐水来选种等;科学研究的实验中用到的各种试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18. 不饱和 饱和 不饱和 不饱和
【详解】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1)把硝酸钾晶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晶体减少,说明溶液还能硝酸钾,则原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2)10℃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晶体,说明该条件下,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3)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可以将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在2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水,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4)在20℃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氯化钠完全溶解后,由于硝酸钾的质量没有改变,所得溶液仍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19.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详解】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0. 氢氧化钙 水 蔗糖 水 碘 酒精 硫酸 水
【详解】
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混合,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有水的水一定是溶剂;溶液命名方法是溶质的溶剂溶液,溶剂是水的一般水省略不说.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蔗糖水是蔗糖的水溶液;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稀硫酸是硫酸的水溶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