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8 19:3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单选题
1.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碳循环示意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茎从空气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食物)形式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
C.植物不会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D.动物的排放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2.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4.二氧化碳占空气总量的0.04%,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则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水分的蒸发 D.含碳燃料的燃烧
5.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6.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是(  )
①燃料燃烧 ②光合作用
③动植物呼吸 ④微生物分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科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示意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元素只被氧化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属于自然固氮
C.其他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D.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9.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为生物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指的是碳单质与氧气之间的循环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自然界中引起温室效应主要是图中过程④造成的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1.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12.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  )
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
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
13.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使气温升高
D.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过大气层照射在地球上
14.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C.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15.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的大量氧气
C.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达30%
D.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
二、填空题
16.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   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
17.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C元素”、“C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实现。
18.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19.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 (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   ,常用于人工降雨。
(3)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20.如图是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试回答:
(1)图中   (填序号)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2)下列生物中能将蛋白质转化为氨的是____(填字母)。
A.藻类 B.细菌 C.病毒
21.如图为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动植物的遗体在自然界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①   和   (填生物名称)把它们分解成   、   和   。这些物质在光照下又能被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而利用,进而制造   。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   参与物质循环。
22.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a、b表示植物的生活活动:a是   ,b是   .
(2)a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   ,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   ,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   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3)b的意义是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   .
23.“一江清水,一岸葱茏”。如图为某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O2表示氧气,CO2表示二氧化碳)。请分析作答:
(1)图中的   (填字母)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流入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体内以   的形式循环。
(3)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   和物质循环。
(4)母亲河富春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图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补充   。
2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
(1)按照同化作用类型分,甲为   型生物;与甲乙对比,丙细胞结构最主要特点是   ;
(2)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人工生态系统   ;
(3)写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
25.有人曾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密闭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适宜环境下。
A图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燃烧,不一会,蜡烛熄灭了;
B图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几个小时后小白鼠也死了;
C图是把一支蜡烛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蜡烛不熄灭;
D图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小白鼠仍然存活。
请探究下列问题:
(1)B图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
(2)D图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   。
(3)A图对于C图来说起   作用。
(4)上述实验说明了   。
三、实验探究题
26.有人曾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密闭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适宜环境中。
图A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燃烧,不一会,蜡烛熄灭了。
图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几个小时后小白鼠死了。
图C是把一支蜡烛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蜡烛不熄灭。
图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小白鼠仍然存活。
请探究下列问题:
(1)图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
(2)图D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   。
(3)图A对于图C来说起   作用。
(4)上述实验说明了   。
27.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分钟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解答题
28. 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
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
请回答: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   kg的二氧化碳。
(ρ汽油=0.7×103kg/m3,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   发电。
2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填序号)   作用变成有机物。
(3)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A.a=b+c B.ab+c D.c=a+b
30.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通过   作用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31.如图表示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根据图中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显示的食物链   。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而不利影响有   。(任写一点)
(3)简述碳元素在该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的?
32.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如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33.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所指过程的含义:   ;
(2)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氧气,另一层含义是   ;
(3)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在日光的作用下转化成了O2。臭氧是淡蓝色气体,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两个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相同点、不同点。   。
3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水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②代表各种生物参与碳循环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过程①是   作用,过程②中   (选填“储存”或“释放”)能量。
(2)除了碳循环,自然界还时刻进行水循环,如绿色植物的过程③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   (填结构名称)向大气中散失水分,从而促进自然界的水循环。
(3)综上所述,绿色植物通过①②③三大生理过程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这三大作用从变化本质上看,有一种作用与另外两大作用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作用是   (填生理过程的名称)。
35.“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1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植物表示生产者,动物表示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解答:A、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A不符合题意;
B、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传递,因此碳在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B符合题意;
C、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C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包括工业废气,动植物呼出的二氧化碳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生物部分是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包括阳关、水、空气等,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解答:A、 图示中“大气”指的是空气,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百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B不符合题意;
C、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因此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是CO2和O2的转换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碳循环和氧循环来完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C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根据图片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应该包括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呼吸和含碳燃料的燃烧,而水分的蒸发对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影响,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氧气的作用和性质判断。
(3)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被觉察到的氧化反应。
(4)氧气是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
解答:A、氧循环过程有光合作用的参与,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发生反应后有新的物质产生,因此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可燃性的说法不成立,B符合题意;
C、食物腐烂是不易被觉察的缓慢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动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失去氧气动植物将无法生存,因此氧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动植物消耗氧气,微生物也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解答: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可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煤炭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是①③④,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C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据此结合诗句意思解答。
解答: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即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因此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即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因此诗句中并不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即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该诗句中描述了“落红”这类植物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下溶入泥土再被植物利用的过程,由此体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不符合题意;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从诗句中并无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A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根据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合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2)根据氮循环中物质的分类进行解答。
解答: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化合价由+5→0,属于被还原;植物固氮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不需人为的作用,故属于自然固氮;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NO气体:N2+O2 2NO,有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有氢元素参与;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故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C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大自然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但又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既涉及到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故说法正确。
B、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大自然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但又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增加,所以说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碳和氧元素的循环,而不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故说法错误。 D、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温室效应,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解答: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生理过程②是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植物体内,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生产和生活中排放产生的气体,C不符合题意;
D、生产者(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所以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分析: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物质,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节约了煤炭和石油资源,以清洁的水电代替火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水力发电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减少酸雨以及pM2.5等污染,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①水力发电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故选;
②水力发电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故选;
③水力发电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故选;
④白色污染与塑料的使用有关,水力发电不能减轻白色污染,故不选;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温室效应问题,要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源它们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
解答:A、二氧化碳不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还有其他含碳的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B、人口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C、植物呼吸作用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D、含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分析: 主要是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解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加之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导致大气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分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题联系当今社会环保热点考查相关知识,要理解掌握.
解答: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轻温室效应;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减轻温室效应;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能减轻温室效应;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能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
解答:A、汽车燃烧会消耗氧气,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来越多,故A说法正确;
B、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不会消耗氧气,所以B说法不正确;
C、现在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少,说明氧气消耗比过去增多,所以C说法正确;
D、人的呼吸、燃料燃烧等都消耗氧气,所以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6.答案:B;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
(2)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只有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充足的氧气,蜡烛才能燃烧下去,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答:(1)B内蜡烛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二者组合实现氧循环。
(2)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或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
17.答案:(1)C元素
(2)呼吸作用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自然界中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又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消费者体内,再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解答:(1)由分析可知碳循环的过程,图中有碳的氧化物,因此碳循环中“碳”指的是碳元素。
(2)庭院植物和庭院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因此b、e都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C元素(2)呼吸作用
18.答案:(1)①②④⑤
(2)bcd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圈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既有消耗,也有获得,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解答:(1)①金属锈蚀是与氧气反应,因此属于消耗氧气,②煤炭燃烧是与氧气反应,因此属于氧气反应,③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不属于消耗氧气,④人呼吸吸入氧气,因此属于消耗氧气,⑤鱼类呼吸吸入氧气,因此属于消耗氧气,⑥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消耗氧气,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
(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也有获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人人都在参与自然界的氧循环,c符合题意;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d符合题意;
e、吸入空气中浓度过高的氧气会使人体受到伤害,e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2)bcd
19.答案:(1)C
(2)干冰
(3)①②④⑥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持续增多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不利于地球环境的发展。
解答:(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鱼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因此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①②④⑥。
故答案为:(1)C(2)干冰(3)①②④⑥
20.答案:(1)①
(2)B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氮是动植物和原生生物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而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循环中氨气发挥重要作用。
解答:(1)由生物学知识可得,在一定的条件下,N2可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固定形成氮化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故图中①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2)将蛋白质转化为氨的生物是通过分解者来实现的,细菌为分解者。
故答案为:(1)①(2)B
21.答案: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光合;有机物;分解者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细菌;真菌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被大量的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自然界的这种现象叫物质循环,可见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答:动植物的遗体在自然界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①细菌和真菌把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在光照下又能被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作用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 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光合;有机物;分解者
22.答案:(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碳-氧平衡
(3)能量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同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为生物的活动提供动力。
解答:(1)由分析可知,a过程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代表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b代表植物的呼吸作用。
(2)a表示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3)b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活动提供动力。
23.答案:(1)A
(2)有机物
(3)能量流动
(4)非生物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 图中的A是绿色植物,它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流入本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碳在生物体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生态系统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1)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流入本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图中的A会产生氧气,推导出A是绿色植物,所以是A。
(2)生物间以食物网建立关系,体内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体内沿食物链单向传递,故填有机物;
(3) 生态系统的重要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图中少了环境,即 非生物部分。
故答案为:(1)A;(2)有机物;(3) 能量流动;(4) 非生物部分
24.答案:(1)自养;无(成形)细胞核
(2)结构简单(成分单一等合理均可)
(3)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文字表达也可)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图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
解答:(1)甲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丙代表分解者表示细菌。因此与甲乙对比,丙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統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3)酵母菌有氧呼吸: C6H12O6+6H2O+6O2→6C0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1)自养、
无(成形)细胞核 ;(2) 结构简单(成分单一等合理均可) ;(3) C6H12O6+6H2O+6O2→6C02+12H2O+能量(文字表达也可) 。
25.答案:(1)缺氧
(2)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供小白鼠呼吸
(3)对照
(4)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解答:(1)在密闭装置中,图B中的小白鼠逐渐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尽,最终因缺氧而死亡;
(2)在装置D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小白鼠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3)装置A、C形成了一组以植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实验起对照作用;
(4)CD都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能存活更长时间,说明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
故答案为:(1)缺氧;(2)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供小白鼠呼吸 ;(3)对照;(4)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26.答案:(1)氧气耗尽,窒息而死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
(3)对照
(4)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图A中的蜡烛由于氧气不足很快熄灭;图B中的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中,因为氧气不足而死亡;图C与图A相比,因为密闭的玻璃罩中有了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为蜡烛的燃烧提供了氧气,同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图D与图B相比,小白鼠获得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所以这几个图能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解答:(1)图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氧气耗尽,窒息而死。(2)图D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3)图A对于图C来说起对照作用。(4)上述实验说明了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故答案为:(1)氧气耗尽,窒息而死;(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3)对照;(4)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27.答案:(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氧气;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死亡;碳﹣氧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答:(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造成装置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小白鼠因缺氧而死亡.
(2)此装置在光下时,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是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变成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是在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具有,因此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 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因此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死亡,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氧气;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死亡;碳﹣氧。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28.答案:(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真核;光合;化学;化学;13.75
(3)11.3;光伏(水力、风力等合理即可)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解答:(1)图甲中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大气温度也在升高,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 ① 藻类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② 二氧化碳加水与矿物质作用形成碳酸盐,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③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其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是把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储存;
设消耗CO2X吨
CO2+3H2 CH3OH+H2O
44 32
X 10t
X=13.75t;
(3)由图可知,电动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20×0.785kg=15.7kgCO2;
而燃油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10×10-3m3×0.7×10kg/m3×3.857= 26.99kgCO2,
则少释放CO226.999kg-15.7kg=11.299kg=11.3kg;
符合减碳的理念,则说明新的发电方式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如光伏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等等;
故答案为:(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真核;光合;化学;化学;13.75;(3)11.3; 光伏(水力、风力等合理即可) 。
29.答案:(1)生产者
(2)②;光合作用
(3)C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①为呼吸作用,②主要是光合作用。
解答:(1) 图中,甲可以从无机环境利用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分析图可知,①代表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 a>b+c。
故答案为:(1)生产者(2)② ;光合作用(3)C
30.答案:(1)光合
(2)只生活着 2 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实验组的密闭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 “碳——氧”)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实验中探究与人共存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唯一变量红萍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解答:(1)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且产生氧气。
(2)实验是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红萍,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由实验结果可知, 实验组的密闭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红萍产生的O2量约等于红萍和人呼吸作用的消耗的O2量,因此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
(4)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实验组的密闭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 “碳——氧”)
31.答案:(1)草→牛
(2)导致温室效应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部分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固定在体内;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将部分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体内;生产者、消费者等呼吸作用或分解者分解生产者、消费者遗体中的有机物,将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回到大气(环境)中。
考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低碳生活
分析: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1)图中显示的是草被牛吃,因此其食物链是 草→牛 ;
(2)二氧化碳目前对人类最不利的影响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3)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是光合作用固定,然后通过消费者的之间捕食关系在各种生物体内流动,部分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中的碳元素,则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1) 草→牛 ;(2)导致温室效应;(3)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部分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固定在体内;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将部分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体内;生产者、消费者等呼吸作用或分解者分解生产者、消费者遗体中的有机物,将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回到大气(环境)中。
32.答案:(1)二氧化碳;氮气
(2)光合
(3)B;D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常见物质的分类
分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空气中有多种成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氮气 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余气体和杂质 0.03%。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1) 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氮气。
(2) 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 空气中的氧气随着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不断的变化,但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B正确; 空气中氧气需要合适的浓度,如果浓度过高,会影响生命活动,C错误; 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比如氧气,又有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碳,D正确。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氮气;(2)光合;(3)BD
33.答案:(1)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2)色植物呼吸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O2,放出二氧化碳
(3)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析:(1)①的箭头指向上面,肯定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图片确定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即可;
(2)绿色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根据它们的定义分析解答;
(3)从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关系。
解答:(1)图中①所指过程的含义: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2)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氧气,另一层含义是: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O2,放出二氧化碳;
(3)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因此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每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而每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分子构成,因此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34.答案:(1)光合;释放
(2)气孔
(3)蒸腾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解答:(1)由图可知, ①是二氧化碳和水进入绿色植物中,即是光合作用,而过程 ② 是绿色植物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即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2)叶片向大气中散失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完成的,而蒸腾作用中的水是通过气孔这个通道进入大气中的;
(3)①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形成有机物和氧气; ② 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③ 是蒸腾作用,将植物体内的水散失到大气中;即①② 是化学变化,而③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光合;释放;(2)气孔;(3)蒸腾。
35.答案:(1)水分子
(2)A;C
(3)①⑥
(4)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
分析:(1)在循环过程中,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2)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就是正确的;
(3)分析流程中,能够使二氧化碳气体减少的环节就是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配平即可。
解答:(1)"碳循环"中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氧循环中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水的状态在固、液、气三态之间变化,即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 A.每个人进行呼吸,吃食物,都在参与碳、氧循坏,故A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4价,生成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在碳、氧循环中,动植物的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碳、氧循琢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D.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走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绿色植物的作用不是使目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増加,故D错误。
故选AC ;
(3)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消耗二氧化碳,故选①⑥;
(4)根据'流程可知,在合成塔内300°C、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字方程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