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2.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B.稻草还田能够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C.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
3.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人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4.覆盖在陆地表面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其中为植物提供丰富营养的组成是( )
A.水 B.空气
C.腐殖质 D.矿物质、腐殖质
5.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6.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7.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B.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C.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D.土壤中腐殖质占固体部分的95%
9.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和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壤中( )
A.矿物质的含量 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矿物质的含量
C.有机物的含量 有机物的含量
D.有机物的含量 矿物质颗粒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不是由于地壳变动而形成的
B.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C.种类繁多的生物也会促使岩石变为土壤
D.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的
11.雨后天晴,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12.“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后,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13.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1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构成土壤的物质存在的状态是( )
A.固体 B.固体和气体
C.固体和液体 D.固体、液体和气体
15.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
16.滴水穿石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
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冲击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冲击下埋入矿物质中形成的
D.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17.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将黄土从中亚带来堆积形成 B.本地岩石风化形成
C.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 D.早期温暖的气候自身演变而成
18.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
二、填空题
19.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图1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
(1)图1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 (选填“T1-T2时段”、“T2-T3时段”、“T3-T4时段”或“T4-T1时段”),当月球绕到如图位置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
(2)图2中“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球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月球表面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下列哪项因素可能会影响岩石变土壤
A.生物 B.风力 C.流水 D.温度
20.土壤是经过漫长的 和 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一般每形成一厘米的表土,需100一400年时间,所以要保护土地,珍惜土地。
21.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 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 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最后形成了含有腐殖质、 、 和 的土壤。其中腐殖质主要来源是生物的 和 。
22.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 、 、 、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可以 测量,其他指标则可以 评价,如土壤的湿度可以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
23.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
24.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25.茶树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古语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请回答。
(1)茶树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高山上的枯枝落叶等通过土壤中 的分解作用,转化为茶树根可以吸收的 。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 。
26.同学们准备测定校园某区域内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在该区域内选择相对干燥的地方,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壤,体积记作V0,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②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③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1;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2,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
1 … 225 200
2 … … …
3 … … …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
(2)根据第1次实验可知,该土壤样品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是 。
(3)为使实验更可靠,同学们准备开展多次实验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实验需要重新取土壤样品。就如何选取土壤样品,同学们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区域内)取样;
观点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区域外)取样。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27.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 (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 。
28.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四、解答题
29.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
五、综合说理题
30.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岩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故答案为:C。
2.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所生长的植物。土壤与植物根部交换养分和水。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长就越好。2、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它帮助物种生存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3、土壤是洁净水供应的关键。森林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确保下游用户获得优质的饮用水。
解答:A、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种形式,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不符合题意;
C、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C不符合题意;
D、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因此土壤的性状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经过灼烧后的土壤中几乎没有有机物,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应该是无机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土壤的成分包括 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 、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 等非生物成分;
2、土壤中的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大量的含N、P、K等元素的无机盐;
3、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N 、P和K。
解答:土壤中的矿物质含有植物所需的无机盐,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大量的无机盐,所以矿物质和腐殖质为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壊,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照题目解题即可。
解答: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故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分析:(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2)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
解答:A、 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外还有气体,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腐殖质,腐殖质越多, 土壤越肥沃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主要是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
解答: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符合题意;
B、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等,B不符合题意;
C、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C不符合题意;
D、土壤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矿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解答: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它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是土壤中的最重要成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土壤的组成与形成;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分析: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成因属于外力作用。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和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童要来源。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促使岩石变为土壤;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决定的。
解答: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不是由于地壳变动而形成的,是地球的外力作用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B不符合题意。
C、种类繁多的生物也会促使岩石变为土壤,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和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童要来源,C不符合题意。
D、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决定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提高植物呼吸作用的方法解题即可。
解答:中耕松土主要目的是将土板结的土壤打碎,让空气能够进入到土壤颗粒之间;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物质的主要成分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落叶归根”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将植物的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体所吸收;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蚯蚓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A.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是正确的;
B.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是正确的;
C.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故可以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是正确的;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光照的强度、延长光照的时间、合理密植、原料充足等;和蚯蚓在土壤中生活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土壤中存在空气、水分、固体颗粒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的特性。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解答: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是由于水由液态到固态过程中水的体积增大导致玻璃瓶破裂;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是外力作用压缩导致岩石凹陷;故A错误;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高温岩石温度骤降导致岩石收缩,导致岩石破裂;故B错误;
C.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雨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岩石破碎;故C正确;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形成酸腐蚀岩石导致溶洞形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石头的成分中含有CaCO3,空气中含有CO2,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CaCO3 +CO2 +H2O==Ca(HCO3)2生成溶于水的Ca(HCO3)2。从而就有了滴水穿石的说法。
解答:在温度、水等外界条件下,整块的岩石破碎形成小的岩石或者砂粒,而水滴石穿就是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形成小块,最终形成一个贯穿岩石的小洞;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7.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黄土高原的形成存在着争议,不过大多数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中亚地区的岩石形成的沙子和粘土,被风力带来的;并最终形成黄土高原;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18.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解答:A.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岩石,而岩石转化为土壤必须经过风化变成较小的颗粒才有可能形成土壤;故A正确;
B.生物活动能够让岩石变成石块、沙砾等,通过生物的分解作用还能为土壤提供腐殖质;故B正确;
C.岩石风化是岩石形成土壤的开始,真正成为土壤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故C正确;
D.土壤的形成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9.答案:(1)T1-T2;满月
(2)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地球公转;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嫦娥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之后,关乎月球的情况。
解答:月球上没有大气,对太阳福射的削弱作用弱。月球处于图中近日点时(图中T1 T2时段),太阳福射强,温度高。图中,媒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T1 ~T2时段,正确,其余时段距离太阳较远,温度较低。 当月球绕到如图位置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2)由于月球表面不存在大气、生物及水源,因此月球岩石被风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来自温度。由于长期极大的昼夜温差 ,使岩石被风化成颖粒较小的物质覆盖在月球表面。
故答案为:(1)T1-T2 ;满月(2)D
20.答案:岩石风化;生物积累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成。综上所述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解答:由分析可知: 土壤是经过漫长的 岩石风化和生物积累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一般每形成一厘米的表土,需100一400年时间,所以要保护土地,珍惜土地。
故答案为:岩石风化;生物积累
21.答案:冷热交替;风化;矿物质颗粒;水;空气;排泄物;死亡的生物体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土壤是由岩石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的综合因素下形成的,土壤中包含了水、空气、矿物质颗粒、腐殖质;腐殖质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故答案为:冷热交替;风化;矿物质颗粒;水;空气;排泄物;死亡的生物体。
22.答案: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定量;定性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定性评价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定量测量是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
解答: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疏松程度、湿度、光照、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可以温度计测出具体的数值,所以属于定量测量,而土壤的湿度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这属于定性评价。
故答案为: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定量;定性
23.答案: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回答。
解答: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岩石从大到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
最 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首先,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风、流水等外力作用是常见的风化因 素,温度的变化也是风化的一种重要因素。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在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土壤中的有 机物是靠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综上所述,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答案为: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24.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
(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
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
解答:(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
(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
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
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
25.答案:(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
(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解答:(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能够将枯枝落叶分解后,转化为茶叶根可以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2)一定高度的山区有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有机酸、茶多酚和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故答案为:(1)微生物;水和无机盐(2)白天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较弱,分解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26.答案:(1)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
(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较大,含有的空气多,吸收的水分相对较多,实验效果更明显;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土壤的空气体积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结构不同,其成分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
故答案为:(1) 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27.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之一。
解答:(1)在“锄禾”既将杂草除去,同时还会将农田中的土壤进行松土,所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通过个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来年春天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土壤中的分解者就会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目的。
(3)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莫化等一系列问题。
(4)植物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5)土壤中存在许多动物,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变形虫、轮虫、线虫、蜘蛛、千足虫等等。
故答案为:(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28.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29.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位于土壤下面的根需要进行呼吸,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根的呼吸;
2、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中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解答:(1) “锄禾” 是把草锄掉,锄草同时还进行了松土。所以 “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
(2) 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
(3)由分析可知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据此可以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故答案为:(1) 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 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30.答案: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4.1.1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组成
一、单选题
1.教材中有四个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其中的实验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的是( )
A. B.
C. D.
2.某同学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水 B.空气 C.有机物 D.无机盐
3.土壤中除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还有许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萝卜 B.蚯蚓 C.蜗牛 D.燕子
4.科学研究常采用转换、模型、等效替代、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下列采用转换法的是( )
A.探究土壤中有水吗
研究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
研究人体的呼吸运动
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5.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它从月球上带回了“土特产”——1731克月壤。要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6.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7.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下列实验是为了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的是( )
A. B.
C. D.
8.在“观察土壤生物”的活动中,不应该作为土壤生物记录在表格中的是( )
A.某种蚂蚁 B.某种蚯蚓
C.某种植物 D.某种生物遗体
9.土壤中除了工程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能验证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B.
C. D.
10.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11.小科很喜欢做研究,对于小红带回的一块“红土”和一块“黑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12.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13.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人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14.在“测定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取一块干燥的正方体土壤和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和铁块的体积要相等 B.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
C.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 D.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
15.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B.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土壤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
二、填空题
16.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时还要考虑土壤结构。某同学在移栽地取了一块形状大小与铁块相同的土壤样品,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水没过土壤样品和铁块,且左右烧杯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土壤样品和铁块体积均为V,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V1和V2。
(1)求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 。
17.
(1)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 。
(2)土壤中的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 。
18.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 。
19.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现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土壤,把它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往盛有铁块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甲所示的水,往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乙所示的水。请回答:
(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 。
(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本实验中铁块能否用铜块代替?
20.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 、 、 、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可以 测量,其他指标则可以 评价,如土壤的湿度可以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
2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和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 、 、 和 等。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左右。
2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 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3.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 ,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 。②③有什么不同? 。②④有什么不同? 。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 ;②③比较说明了 ;②④比较说明了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
24.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刚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共加350毫升的水,往土壤烧杯中共加450毫升的水。请回答:
(1)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2)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25.如图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中,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题
26.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27.小金同学想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并想测定其含量,査阅文献后得知,有机物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⑴用天平称取少量新鲜土壤,记录质量为M1;
⑵把他们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灼烧,如图所示;
⑶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
⑷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
⑸待土壤冷却后测得质量为M2。小金认为有机物的质量就是M1-M2同桌小明则认为,该方案考虑不周,需要对其中一个步骤进行修改,请写出修改的内容
2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有什么的实验过程中,取长、宽、深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一块和土壤两块,做如下实验:
(1)取其中一块土壤,称其质量为m1克,加热后(在加热过程中假定有机物没有分解
),测得质量为m2克,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 (写出计算公式)。
(2)取铁块和另一块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请回答:
①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
②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29.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30. 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27kg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kg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33kg,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7g。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水源(控制水量) 实验次数 实验时间 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
普通水 2次 56天 126
普通水+少量土壤 2次 56天 309
蒸馏水 1次 56天 36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填字母编号) 。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
B.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
C.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
(2)分析伍德沃德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 有关。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伍德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 密切相关。
31.某研究小组在常温下设计如图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的加热操作的作用是 ;
(3)预测两天后的实验现象是 。
四、解答题
32.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
33.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有误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34.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等着陆地球。
(1)科学家利用美国公布的月壤密度0.8g/cm3,设计了能装入2000g的月壤采样容器,但此次采集的月壤装满该容器实际质量为1731g,则此次采集的月壤密度为 g/cm3(保留1位小数);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 (选填字母)。
A.空气 B.水分 C.矿物颗粒 D.腐殖质
(2)月壤中有丰富的可作核聚变燃料的He-3,如图所示为He-3发生的一种核聚变示意图。①②③④⑤所示的微粒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填写序号);共有 种元素的原子。
(3)随“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地球的还有一批质量为40g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太空特殊的环境可使水稻种子的 发生改变;这种变异属于 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五、综合说理题
35.某高山缺乏平地、土壤贫瘠,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在农业部门的扶持下,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利用立体气雾栽培技术种植高山蔬菜,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①将蔬菜幼苗插入有孔的泡沫板(该种植孔的向内方向是朝下呈45°),再把泡沫板围成立柱(如图);
②在立柱中间设置多个营养液喷雾装置,保证立面上植物的根都能喷到营养液;
③1.5㎡的面积可以种390棵蔬菜,约为农田种植的三倍,立柱高3m,间距也为3m。
查阅资料如下:
①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生长会受到泥土的阻力作用,根的生长较慢。
②普通种植蔬菜生长周期为2个月左右,立柱气雾种植仅需25天左右。
③营养液中包含各种无机盐。
④高山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
结合上述信息,请运用所学知识,对立体气雾栽培技术能加快蔬菜生长,提高蔬菜产量的原因做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实验的各种方法为了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水分、无机盐或有机物。
解答:A、将土壤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符合题意;
B、将土壤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B不符合题意;
C、将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再将土壤浸出液放在蒸发皿中加热,当水分蒸干后,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将土壤置于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燃烧,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蒸馏水不含土壤中的无机盐。
解答:甲组中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实验结果发现甲组植物生长正常,蒸馏水中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因此对比可以说明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土壤生物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总和,萝卜、蚯蚓、蜗牛都属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属于土壤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D
考点:蒸腾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磁场和磁感线;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在物理实验中,很多物理量由于其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常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反过来求出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解答:A、加热土壤,可以直接在试管口观察有无水滴生成;故A错误;
B、磁感线是假想线,属于模型;故B错误;
C、研究人体的呼吸运动,属于模拟实验;故C错误;
D、植物蒸腾作用,在水中加入红墨水,然后纵切观察红墨水的流向,属于转换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称为环形山。月球表面没有水分、空气、腐殖质,没有生物,昼夜温差大。
解答:月球上没有水、空气、没有生物的存在,故不存在腐殖质,而空气、水、腐殖质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造月球土壤时应提供,月壤中存在较多的岩石,即存在矿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岩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故答案为:C。
7.答案:A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土壤中含有的物质。
解答:A、将土壤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符合题意;
B、将土壤放到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B不符合题意;
C、将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再将土壤浸出液放到蒸发皿中加热,当水分蒸干后,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将土壤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燃烧,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全部生物之总和。
解答:某生物遗体已经不需要呼吸,不需要营养物质,不会运动,而蚂蚁、蚯蚓、植物依旧是有生命的生物,因此某种生物遗体不需要记录在表格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含有的成分,比如空气、水分、有机物、无机盐。
解答:A、向盛有土壤块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产生气泡,原因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从水中溢出形成气泡,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不能证明含有无机盐,A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土壤块加热,试管口内壁上出现水珠,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不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
C、将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出现火星,有焦臭味,证明土壤中是存在有机物,不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将土壤与水混合,然后将悬浊液过滤,再将滤液放到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最后得到白色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
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小科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经过灼烧后的土壤中几乎没有有机物,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应该是无机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 A、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是为了保证变量唯一,A不符合题意。
B、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故并非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C符合题意。
D、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目的使试验数据准确,故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考点:光的色散;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
(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3)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电解水实验验证了水的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 一切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形变的物态叫固态;物体具有一定体积但外形随容器而变,且易于流动的状态叫液态;若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均随容器而变,容器敞开时,物质粒子就逃之夭夭,这种状态就是气态。
解答: A、光的色散实验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A正确;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B正确;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错误。
D、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3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秒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中的(水),气体是指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D正确。
故选:C
16.答案:(1) ×100% (或 )
(2)无机盐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先求空气的体积,在根据空气占土壤样品成分解答。
(2)植物需要水分,也需要无机盐才能更好的生长。
解答:(1)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为V1减去V2,空气占土壤样品中的体积分数为:。
(2)将燃烧枯枝落叶得到的灰烬覆盖在土壤上会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长,枯枝落叶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盐,这说明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故答案为:(1)(2)无机盐
17.答案:(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
(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物质的功能等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1)取土壤样品少量,用水溶解,然后将土壤浸出液滴在玻片上;再将玻片放在火焰上加热;若玻片上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若没有固体残留物,则证明没有无机盐;
(2)土壤中的小动物,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物;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土壤颗粒之间储存的氧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1)加热蒸发过滤后的土壤浸出液会有固体残留物;(2)腐殖质、水分、空气、无机盐。
18.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9.答案:(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
(2)650毫升;750毫升
(3)10%
(4)能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解答:(1)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土壤中有空气。(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750毫升。(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10%。(4)本实验中铁块能用铜块代替。
故答案为:(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2)650毫升;750毫升;(3)10%;(4)能
20.答案: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定量;定性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定性评价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定量测量是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
解答: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疏松程度、湿度、光照、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可以温度计测出具体的数值,所以属于定量测量,而土壤的湿度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这属于定性评价。
故答案为: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定量;定性
21.答案:微生物;动物;植物;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腐殖质;95%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解答: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总体上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占95%左右。
故答案为:微生物;动物;植物;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腐殖质;95%
22.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
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的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故答案为: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23.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
(3)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区别在于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区别在于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区别在于土壤的质地。(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②④比较说明了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3)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所以生长得最好。
故答案为:(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保水性能影响植物生长;(3)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24.答案:(1)20%
(2)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就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在此基础上解答。(2)土壤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土壤中空气的体积=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一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450毫升-350毫升=100毫升=100立方厘米,土壤的体积=长×高×宽=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立方厘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土壤的体积。
(2)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20%(2)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25.答案:干燥土壤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湿的土壤加热时质量减小的原因有:①有机物燃烧;②水分蒸发。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必须排除水分的干扰。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上述实验中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原因可能是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
故答案为:干燥土壤
26.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
(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
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
解答:(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
(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
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
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
27.答案:小烧杯上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新鲜土壤换成干燥土壤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解答:土壤中含有水分,所以在加热的过程中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当遇到干冷的烧杯时发生液化,所以会观察到小烧杯上有水珠的现象。
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在加热燃烧的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
因为新鲜土壤中含有水分,在加热过程中也会使得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需要将新鲜的土壤改成干燥的土壤,以排除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故答案为:小烧杯上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新鲜土壤换成干燥土壤
28.答案:(1)(m1-m2)/500ρ× 100%
(2)650毫升;750毫升;20%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方法相关知识。
解答:(1)土壤未经过处理的质量大于加热后的土壤的质量,两者相减后为水的质量,之后换算出水的体积,再将水的体积除以土块的体积即可获得水的体积分数,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m1-m2)/500ρ× 100%。
(2)甲、乙两个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而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气的体积:
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故答案为:(1)(m1-m2)/500ρ× 100%(2)650毫升;750毫升;20%
29.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
(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组经过强热,B组没有经过强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2)因为A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0.答案:(1)A
(2)土壤(答养分、无机盐矿物质、水源、水中其它物质成分等均可)
(3)二氧化碳(或CO2)
考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理;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A、通过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薄荷苗平均质量增长率来得出实验结论的;故A正确;
B、薄荷苗生长速度比柳树要快很多,可以大大节省实验时间;故B错误;
C、重复实验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故C错误;
D、实验中要保持唯一变量,所以选择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可以减少干扰;故D错误;
(2)由实验数据可知,加了少量土壤的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加的最快,所以植物质量的增加还与土壤有关;
(3)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水、二氧化碳、温度、光照有关,而与大气有关的是二氧化碳,伍德沃德的实验中没有二氧化碳的变量,所以其无法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二氧化碳有关;
故答案为:(1)A;(2) 土壤(答养分、无机盐矿物质、水源、水中其它物质成分等均可) ;(3) 二氧化碳(或CO2) 。
31.答案:(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
(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
(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1)由甲乙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现象,来验证土壤中是否存在微生物;
(2)强热处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都被杀死了,与乙组形成对照;
(3)甲组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甲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而乙组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其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组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故答案为:(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2.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考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位于土壤下面的根需要进行呼吸,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根的呼吸;
2、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中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解答:(1) “锄禾” 是把草锄掉,锄草同时还进行了松土。所以 “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
(2) 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
(3)由分析可知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据此可以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故答案为:(1) 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 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33.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1)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2)知道长、宽、高可求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的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
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
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气的体积:
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34.答案:(1)0.7;ABD
(2)③;2
(3)遗传物质;可遗传
考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密度公式的应用;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可以用符号ρ表示。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计算原子质量的方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
解答:(1);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分、生物,但含有矿物质,所以月球中的土壤不可能含有空气、水分、腐殖质;
(2)相对原子质量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的,由图可知,图中所有的微粒, ③ 包含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最多,所以其相对原子质量最大;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来决定的,由图可知,图中的5种微粒,只存在1个质子和2个质子两种;
(3)太空特殊的环境可以导致水稻种子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1)0.7;ABD;(2) ③ ;2;(3)遗传物质;可遗传。
35.答案:⑴根部悬空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根部进行充分的呼吸作用
⑵根部悬空也减少了土壤阻力,加快根部的生长
⑶营养液中包含各种无机盐,根部吸收的营养全面
⑷立体种植增大种植面积,合理密植,有利于增产
⑸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积累多
考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无机盐,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
解答:由装置可知,该装置是无土栽培的方式种植的,且根是悬空的,所以根能够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这样根的呼吸作用更强,根的生长也会更快;无土栽培是直接通过营养液来补充植物所需要的无机盐,这样可以更加方便、有效的补充植物所需要的无机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高山地区光照强度大,这样白天的光合作用比其他地区要强,产生的有机物也相对较多,且晚上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损耗,这样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则蔬菜的产量也就高;
故答案为: ⑴根部悬空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根部进行充分的呼吸作用
⑵根部悬空也减少了土壤阻力,加快根部的生长
⑶营养液中包含各种无机盐,根部吸收的营养全面
⑷立体种植增大种植面积,合理密植,有利于增产
⑸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积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