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生物的呼吸与呼吸作用——动植物的呼吸
一、单选题
1.校运会上,跑完1000米的小东同学因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感到大腿酸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是小东跑步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B.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组织细胞有毒害作用
C.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D.肌肉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由乳酸直接供给
2.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公式为( )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能量
B.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C.水+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能量
D.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能量
3.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实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人吸入氧,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C.都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
4.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C.人吸入氧,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
5.下列各项生命活动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6.小科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按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该实验( )
A.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实验现象更明显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7.下列生产生活中的措施:①低温贮藏水果、蔬菜;②养花的花盆下面留有几个小孔;③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④种子晒干后保存;⑤定期为农作物松土。其中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8.如图所示为高等植物在室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关于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较彻底、释放能量较多,是主要的呼吸作用方式
B.无氧呼吸时,无氧呼吸的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参与
D.在细胞内无氧气或氧气较少(即氧气少于一定临界值)时才会进行无氧呼吸
9.下列实验装置图中,可用于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A. B.
C. D.
10.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11.2020 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登山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气体主要是( )
A.氢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12.人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氧气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
A.用来分解有机物 B.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构建人体组织 D.用来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13.完成了剧烈运动后,往往会“气喘吁吁”。大口喘气或深呼吸,有利于缓解运动后的体力不支现象。大口喘气或深呼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
A.获得更多能量 B.获得更多水分
C.获得更多营养物质 D.获得更多乳酸
14.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A 组
B.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15.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因为 。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原因是 .
17.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该器官CO2的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曲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
(2)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 倍。
18.如图为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回答:
(1)用黑布遮住大烧杯,不让光透过,并放置24小时。第二天揭开黑布,小烧杯中的石灰水 ,说明大烧杯内的 浓度大大增加。
(2)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中,木条会 ,说明大烧杯内的 浓度大大减少。
(3)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产生了 。
19.利用如图甲乙装置探究呼吸作用(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甲图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向 移动;乙图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莲是一种水生植物.当条件适宜时,莲的种子﹣莲子的淤泥中开始萌发,萌发后长成的第一片中必须在几天之内破水而出,在水面上形成浮叶,否则莲会死亡.浮叶提供的有机物让淤泥里的幼体生根并长出一条地下茎,地下茎逐渐形成日后的藕.每小段藕之间同样可以长出叶,它们按照同样方式破水而出,最终形成了神奇的对称现象(如图)
(1)生长在淤泥里的藕,其内存有较多空气,这对藕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
(2)莲的第一片浮叶与后续形成的叶,在从水底向水面生长过程中,它们需要的有机物来源有何不同?
(3)同种莲的许多种子在池塘的不同位置萌发后,形成叶的对称特点相同,但在叶的大小、形态及生长状况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简要说明 其异同的原因: .
21.用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来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图丙是人体呼吸运动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的情况。根据图来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处于 (填“吸气”或“呼气”)。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气压 外界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2.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区的某次卡车与面包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中,卡车司机伤势严重。赶到的医护救援人员马上给卡车司机输血,同时还给他输氧。如图是在氧气钢瓶与病人呼吸面具之间安装的盛有水的装置,用于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以便调节供氧速率,此时救援人员会把 (填字母)管口与氧气钢瓶相连。
23.请回答出几种脊椎动物的有关问题:
(1)鲫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用 游泳.
(2)家鸽的飞行器官是 ,家鸽属于 (恒温/变温)动物.
(3)大熊猫繁殖和哺育后代具有 、 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
24.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就是吸进 ,呼出 ,把体内的 分解,释放 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25.海豚、鲸、海豹用 呼吸,胎生、哺乳,属于 动物,不属于鱼类.
三、实验探究题
26.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一点即可)
(4)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能否成功? 。
27.为了证明植物会进行呼吸作用,小明想要选取一种现象明显的蔬菜作为实验材料,他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2)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实验,在青菜和菠菜中选出更为合适的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如图装置若干、青菜和菠菜若干、计时器、黑布。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请分析回答: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
(2)若本探究活动操作正确且成功,那么主要的现象是 。
(3)步骤①中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 。
29.某兴趣小组选用小麦种子开展了有关呼吸作用的系列探究活动。
请结合所学科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图 1 实验,请分析该实验中如何判断呼吸作用是否进行 。
(2)一段时间后拔掉甲、乙两瓶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中烛焰无明显变化、乙中烛焰熄灭。此现象可以得出有关呼吸作用的结论是 。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小麦种子培育成幼苗,将小麦幼苗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一昼夜,测得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相对含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据图可知小麦幼苗接受光照的时间段是 (用折线上字母表示)。
3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实验二),如图所示:
(1)实验一中,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
(2)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 袋装入的是新鲜蔬菜,这也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 。
(3)实验二的装置如图所示,变量是 ;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
31.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空气中不同氧含量的条件下,测定了一定量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用相对值表示)。请根据下表所示测量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氧气 二氧化碳 温度 3% 10% 20%
3℃ 1.2 4.4 5.4
10℃ 5.9 21.5 33.6
20℃ 6.4 38.9 66.5
(1)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示呼吸强度,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越多,表示 。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氧含量升高,二氧化碳释放量会随之 (选填“增多”或“减少”),这是因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
(3)为了真实反映氧含量对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这组实验都必须在 的条件下进行,避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32.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3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 ,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
(3)图示实验完成后,如果证明C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你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现象是 。
四、解答题
34.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及消毒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35.骑自行车的运动是一项很好的锻炼方式,不限时间,不限速度。它不再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愉悦心灵的体育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使肺通气量增大,肺活量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提高,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图乙是研究获得骑行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无氧呼吸是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一部分以热能散失,一部分存储在ATP中。解答:A.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的参与,因此有氧呼吸是是小东跑步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故A错误;
B.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组织细胞有毒害作用,而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古B错误;
C.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故C正确;
D.人体细胞所能利用的能量都是直接来源于ATP,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根据呼吸作用的表达式知识解题。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分解有机物的含义是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是指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以维持生命活动之需要;故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答案为:B。
3.答案:A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根据呼吸作用的实质知识解题;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
故答案为:A。
4.答案:A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首先明确呼吸作用概念.
解答:动植物和人以及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选A
5.答案:B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答:所有生物的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属于生物共同特征.故答案选: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6.答案:B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供生物进行生理活动的需要,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植物在晚上能够消耗有机物。
解答:A、该实验并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呼吸作用能够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变浑浊,因此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B符合题意;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容易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导致植物难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该方法不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白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在晚上没有光照时会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为了使植物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B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① 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抑制蔬菜水果的呼吸,以减少呼吸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
②养花的花盆下面留有几个小孔 ,增加盆栽的透气性,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
③ 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的浓度,抑制了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
④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
⑤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 (不是抑制呼吸作用 ) 促进根的生长;
故选B。
8.答案:B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只是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产生少量能量。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解答:A、有氧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较彻底、释放能量较多,是主要的呼吸作用方式,A不符合题意;
B、无氧呼吸时,无氧呼吸的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强,B符合题意;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参与,C不符合题意;
D、在细胞内无氧气或氧气较少(即氧气少于一定临界值)时才会进行无氧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D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装置分析: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的产物装置分析:二氧化碳、能量和水,证明二氧化碳存在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A、此装置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淀粉)的实验过程中的用酒精水浴加热进行叶片脱色步骤,故A错误;
B、此装置用袋子把植物套住主要是去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实验,B错误;
C、此装置能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C错误;
D、D装置中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可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解答:A、若Y表示瓶内温度,a曲线升高,表示释放了热量,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A正确,符合题意;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c曲线下降,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煮熟过的种子不能消耗氧气,因此c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 b曲线水平,表示质量不变,c曲线表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量减小,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a曲线上升,表示产生了二氧化碳,a表示萌发的种子,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根据氧气的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人类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即氧气供给人类呼吸,十分重要,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要明确人体内气体的交换情况。
解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周围血液之间,肺泡中的氧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量少的静脉血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处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释放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这些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可见氧在人体主要作用是:分解有机物的。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或微生物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
解答:剧烈运动之后的大口喘气或深呼吸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这样血液中的含氧量会增加,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从而使身体获得更多的能量;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在A图中,昆虫呼吸消耗试管内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横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据此分析选择即可。
解答:A.实验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故A错误;
B.昆虫无论是否有光,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B错误;
C.两个实验中,变量是试管内有无昆虫,而其它 的因素都要保持相同,故C正确;
D.本实验中红色液滴移动反应试管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A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对动物呼吸作用的认识。和人一样,动物也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解答:小白鼠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密闭装置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密闭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密闭装置中的空气减少,气压减小,U形管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故答案为A.
16.答案:(1)化学;萌发的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
(2)B;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降低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1)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装置内的压强改变来解答。
解答:(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生成了新物质,即二氧化碳,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的石灰水所吸收,造成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因此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故答案为:(1)化学;萌发的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2)B;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降低
17.答案:(1)有氧呼吸
(2)1.5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或微生物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无氧呼吸。
解答:(1)根据有氧呼吸总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重合为一条曲线,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量相等,说明此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时消耗的葡萄糖:消耗的O2:释放的CO2=1:6:6,无氧呼吸时消耗的葡萄糖:释放的CO2=1:2,当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时,说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也是0.4,则无氧呼吸释放的CO2是0.2,所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2÷2=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4÷6= ;故此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糖糖的相对值是有氧呼吸的 : =1.5倍。
故答案为:(1)有氧呼吸;(2)1.5
18.答案:(1)变浑浊;二氧化碳
(2)熄灭;氧气
(3)氧气;二氧化碳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排出就被光合作用吸收了,影响了对呼吸作用的观察,因此实验中要用黑布遮住大烧杯,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1)第二天揭开黑布,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较多二氧化碳,使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烧杯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将燃烧的火柴放入大烧杯内,火柴立刻熄灭,说明大烧杯内氧气浓度大大降低,因为里面的氧气被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了。(3)这个实验说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变浑浊;二氧化碳;(2)熄灭;氧气;(3)不需要;有,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19.答案:左;Ca(OH)2+CO2═CaCO3↓+H2O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解答:(1)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
(2)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左;(2)Ca(OH)2+CO2═CaCO3↓+H2O。
20.答案:(1)利于呼吸
(2)莲的第一片浮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子中的子叶.后续形成的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的光合作用
(3)相同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但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研究发现莲藕、叶柄和叶片中均有气腔孔,且这些气腔孔彼此贯通,使叶片气孔吸收来的氧气可以向下运输到莲的地下部分.(2)莲的第一片浮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子中的子叶.后续形成的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的光合作用.(3)同种莲的许多种子在池塘的不同位置萌发后,形成叶的对称特点相同,原因是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在叶的大小、形态及生长状况方面存在许多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引起这种变异的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
故答案为:(1)利于呼吸;(2)莲的第一片浮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子中的子叶.后续形成的叶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莲的光合作用.(3)相同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
21.答案:(1)吸气
(2)等于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1)气球总是向气压小的一侧形变;
(2)根据丙图,确定D点时肥内外的气压差,据此分析内外气压的大小关系。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瓶中的气球膨胀,说明气球内部的气压大于瓶内气压,那么此时处于吸气状态;
(2)丙图中在D点时,肺内外的气压差等于0,即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0可知,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22.答案:a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为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解答:为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气体与水接触的面积更大,效果更明显,所以氧气应从a管口导入。
故答案为:a
23.答案:(1)鳃;鳍
(2)翼;恒温
(3)胎生;哺乳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据此答题.
解答:(1)鱼类大都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能分泌粘液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向前游动.(2)家鸽的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翼是其飞行器官,它的体表大都被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3)大熊猫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因而属于哺乳动物.
故答案为:(1)鳃;鳍;(2)翼;恒温;(3)胎生;哺乳
24.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能量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生物体内的线粒体把有机物当做燃料与氧结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能释放出能量。
故答案为:氧气 二氧化碳 有机物 能量
25.答案:肺;哺乳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1)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2)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解答:海豚、鲸、海豹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肺;哺乳
26.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能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1、实验所用的小鼠的生命活动要正常的,主要从鼠的种类,大小,年龄,新陈代谢旺盛程度等方面考虑;
2、小鼠释放热量使瓶内气体膨胀,气压增大,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液柱移动;
3、膨胀程度是否明显可从热量的产生和膨胀后显示的导管进行处理;
4、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步骤 ② 是对实验所用样本小鼠进行控制,因为研究的是氧气量的影响,所以选择的小鼠要相同,这里可以选择 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
(2)此实验的原理是: 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 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
(4)A、B装置中A无动物,B有动物,其他条件都相同,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B中动物如有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被碱石灰吸收,使瓶内气压减小,液柱会明显向里移动。而A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液柱几乎是不动的。所以可能用来进行实验证明动物需要呼吸。
故答案为:(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 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 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能
27.答案:(1)手捂住试管时,红色水滴向右移动,移开手后,红色水滴回到原处。
(2)取三套完全一样的装置分别标为A、B、C。取生长状况相同且良好的菠菜和青菜各5棵。
②将A装置中放入菠菜,B装置中放入青菜, C装置中不放。
③放在温度相同环境中,并用黑布遮盖。观察记录1小时后红色水滴向左移动距离。
④多次重复实验,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与用对照实验去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利用红色水滴的移动情况来反应植物的呼吸情况。
解答: (1) 由于该装置是封闭的,如果气密性良好,用手捂住试管,由于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导致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 移开手后,由于空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导致红色水滴回到原处。
(2)取三套完全一样的装置分别标为A、B、C。取生长状况相同且良好的菠菜和青菜各5棵是为了控制实验的变量,各取五棵是为了防止实验的偶然性。然后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放入温度相同的环境中,用黑布遮盖是为了防止光合作用的影响。最后通过1小时后红色水滴向左移动距离 来反应植物的呼吸情况。
28.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消耗植物中原有的有机物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能够使二氧化碳变浑浊;夜晚植物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1)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进入B瓶中的空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可以观察B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2)C瓶中茂盛的植株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该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使D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该探究活动操作正确且成功。
(3)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必须消除植物内原有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因此步骤①中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消耗植物中原有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2)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消耗植物中原有的有机物
29.答案:(1)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2)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BF 或 BDF 或 BCDEF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1)呼吸作用植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在瓶内增多导致温度升高,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图1实验,请分析该实验中如何判断呼吸作用是否进行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2)没有煮熟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铵,而煮熟的种子不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不消耗氧气,不产生二氧化碳,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因此在乙瓶装置中烛焰熄灭,此现象可以得出有关呼吸作用的结论是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随着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即二氧化碳释放量下降,而之后光照强度过强,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植物吸收的CO2量减少,小麦幼苗接受光照的时间段是BCDEF。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2)呼吸作用消耗氧气(3)BF 或 BDF 或 BCDEF
30.答案:(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说明了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试管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甲袋装的是新鲜蔬菜, 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实验二,一个是新鲜的植物,有生命力,一个是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力,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二的变量是植物的生命力。 新鲜的植物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故答案为:(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31.答案:(1)呼吸作用越强
(2)增多
(3)温度相同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呼吸作用指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解答:(1) 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因此单位时间内植物释放二氧化碳的多少能够反应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弱,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越多,表示呼吸作用越强。
(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氧含量升高,二氧化碳释放量会随之增多,因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所以氧气含量的增加,也会使呼吸作用增强,从而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受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组实验都必须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避免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越强(2)增多 (3)温度相同
32.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33.答案:(1)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二氧化碳在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同时,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起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实验装置中,A、B瓶内的饱和石灰水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进入玻璃罩内的空气不再含有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答:(1)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D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排除空气中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2)C处所用的装置不能透光,否则,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3)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如果瓶内的氧气被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瓶内缺少氧气,则会使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因此检验的方法是: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烧的蜡烛伸进瓶内;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
故答案为:(1) 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净 ;(2) 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打开瓶塞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
34.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罝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验装罝的气密性。
解答:(1)判断此装置密封性良好的操作和依据是: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处。
(2)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罝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罝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罝,还是乙装罝,它们的装置均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小金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室为:(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3)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35.答案: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
考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分析:认真分析题意可以得出摄氧量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而动能与速度有关,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当骑车速度不断增大时,呼吸作用加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骑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3.5.1 生物的呼吸与呼吸作用——人体呼吸运动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模拟人体呼吸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图示相符合的是( )
A.图甲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图乙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2.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下列表述肺的是( )
A. B.
C. D.
3.在进行胸部X光检查时,医生要求被检查者用力吸气后闭气不动再检查。如图为人在呼吸时膈肌在胸腔中的位置。则被检查者吸气时( )
A.膈肌从乙位置到甲位置 B.膈肌从甲位置到乙位置
C.外界气压小于肺内气压 D.外界气压等于肺内气压
4.如图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静坐和长跑两种状态下的呼吸状况。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处于长跑状态
B.曲线A表示的呼吸频率比曲线B高
C.曲线B处于静坐状态
D.曲线A表示每次呼出与吸入时的气体量比曲线B小
5.在“人的呼吸”模拟实验中,a、b、c分别是玻璃管、气球、锥形罩,各自模拟气管、肺、胸腔,有关图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模拟呼气过程
B.b鼓起,有气体吸入
C.底部橡皮膜向下拉,相当于横膈膜下降
D.c内的气压小于a
6.处于安静状态下平静呼吸时,小金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Q点时,肺内气体压强最小
C.从X到Z期间,人均处于呼气状态
D.从Y到Z期间,人均处于吸气状态
7.乐乐在运动时,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气体交换(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肺泡内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C.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8.呼吸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C.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D.空气从外界进入肺的路线: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9.关于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B.呼气时,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C.吸气时,胸腔容积扩大 D.呼气时,膈顶部下降
10.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甲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11.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 B.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C.手向下拉4,2处气压比3处大 D.手向下拉4,气球会变大
12.如图所示,关于呼吸运动时胸廓的体积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图A表示膈肌收缩,胸廓内的气体压力减小,导致吸气
B.图A表示膈肌舒张,胸廓内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呼气
C.图B表示膈肌舒张,胸廓内的气体压力减小,导致吸气。
D.图B表示膈肌收缩,胸廓内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呼气
13.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4.如图所示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d段表示吸气过程
B.O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大于c点时的肺内气压
15.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的关系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二、填空题
16.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人体呼吸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17.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胸腔和肺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 状态(选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丙图中a、b、c三个部位的气体压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18.如图为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写出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F中进行了 。
19.如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曲线BC段表示 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选填“吸气”或“呼气”)
(2)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 。(选填“增大”或“减小”)
20.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21.如图是模拟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 (填“收缩”或“舒张”);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是气球会扩张这模拟表示 (填“呼气”或“吸气”)的过程。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 进入肺泡。
22.被疫情惊扰的2020年春夏,将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B”或“C”)。
(3)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我们吸气时,胸部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含病毒的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一部分病毒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经痰液、喷嚏、粪便等排出体外。
(4)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23.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①是 ,③是 ,⑤是 。
(2)[⑥]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的场所。
(3)图中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②] ,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要说笑,以免食物进入[④] ,引起猛烈咳嗽。
24.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一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 点,此时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
25.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三、实验探究题
26.“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 ,向乙瓶 。(均选填“吸气”或“呼气”)
(2)经向两瓶内分别呼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
(3)在本实验中,乙瓶的作用是 ,甲瓶的作用是 。
27.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选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 。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28.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图中①②代表相关气体,③-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①②的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经过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2)人体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图中共呈现出 条。
(3)阳光大课间时子去操场跑步,下列能模拟她深吸气时肺和膈肌状态的是 。
A. B. C. D.
(4)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出 的生物学观点。
29.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呼吸处”做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动作,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 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B 试管内的石灰水变化情况是 。
(2)在实验中设置 A 试管的目的是 。
(3)人体吸进的氧气最终要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30.如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在曲线BC段变化中,胸腔的体积 (填“增大”或“减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
四、解答题
31.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支持疗法。通过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呼吸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人工肺原理示意图,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相对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
(1)写出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2)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 。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 时,肺会回缩导致呼气,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 (选填“Ⅰ”或“Ⅱ”)。
32.当感染“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时,病人最后往往会因为肺部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生命只能借助一种俗称“人工肺”的仪器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可在病人自身肺功能出现衰竭时使用。下图为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工肺替患者肺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 , 二氧化碳含量变 。
(3)与人工肺不同,正常人体肺富有弹性,当肋间内肌和膈肌 时,肺会收缩导致呼气;上图中 阶段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 通过而不能让 渗出,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请写出一项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 。
33.平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人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毫升。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毫升。经测定还表明,吸人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人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34.简述气体交换的结果
35.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解答:膈是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的结构,当人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便吸入,因此乙图模拟吸气,橡皮膜向下拉,导致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外界气压进入玻璃罩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解答:A是脑;
B是肺;
C是肝脏;
D是心脏;
故答案为:B。
3.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还与膈的运动有关。膈位于胸腔的底部,是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的结构,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在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解答: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甲属于膈肌它的位置会收缩,导致胸廓上下径增大,即到乙的位置,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D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增多;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运动需要大量的氧气,而人体中血红蛋白运输的氧气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氧气,所以人要加快呼吸而为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因此运动会导致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A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不符合题意;
B、曲线A表示的呼吸频率比曲线B低,B不符合题意;
C、曲线B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C不符合题意;D、曲线A呼吸效率低,呼吸深度较低,因此每次呼出与吸入时的气体量比曲线B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A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该实验模拟“人的呼吸”,吸气时,人的肺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人的肺内。
解答:A、向下拉橡皮膜时,瓶内的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变大,气球内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气球,故模拟的是人吸气时的过程,A符合题意;
B、b鼓起,有气体吸入,B不符合题意;
C、底部橡皮膜向下拉,相当于横膈膜下降,使锥形罩容积扩大,因此气体吸入,C不符合题意;
D、由于c内的气压小于a,因此外界空气进入气球,模拟吸气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C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解答:A、由图可知,P点压强最大,即处于呼气状态,膈肌处于放松状态;故A正确;
B、Q的点压强最小,处于吸气状态,肺内气体压强最小;故B正确;
C、从X到Z期间,肺内气压先变大后变小,即是一个呼吸周期;故C错误;
D、从Y到Z期间,肺内气压较小,处于吸气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C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那么图示分析肺泡内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根据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A、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多,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少,因此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上升,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吸气时,膈肌勺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 径均增大,胸腔容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升高,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解答: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图中甲处二氧化碳、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中乙处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同化作用是指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是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 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 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故A正确不合题意;
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即气球会变大,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过程,故B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图示模拟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A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B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本题考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两个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如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减少而不是增多,B符合题意;
C、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因此,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a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气体总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当膈肌、肋间外肌收缩时→膈肌顶部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力大于→外界气体进入肺;此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依次是外界>气管>肺泡,C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D
(2)CO2
(3)膈肌;收缩;小于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①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利于进行气体交换;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解答:(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同时呼吸道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能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湿润的作用,D符合题意。
(2)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呼吸排出,因此a是二氧化碳。
(3)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如同乙图中的C气体吸入,此时肺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CO2(3)膈肌;收缩;小于
17.答案:(1)吸气
(2)a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
解答:(1)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呼气时膈肌舒张,肋骨间肌肉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被排出,因此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1)吸气(2)a18.答案:(1)A→C→B→D→E→F
(2)气体交换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1)根据气体进入肺的顺序解答。
(2)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解答:(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A鼻腔、C咽、B喉、D气管和E支气管,最后进入F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因此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肺的途径:A→C→B→D→E→F。
(2)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F中进行了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1)A→C→B→D→E→F(2)气体交换
19.答案:(1)呼气
(2)增大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2)AB段属于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胸腔的体积是增大的。
故答案为:(1)呼气(2)增大
20.答案:(1)吸气;收缩
(2)二氧化碳;扩散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解答:(1)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2)图乙中A表示二氧化碳,其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2)二氧化碳;扩散
21.答案:(1)舒张
(2)吸气
(3)二氧化碳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该实验属于模拟实验,模拟人体呼气和吸气过程,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肌,鈡罩代表肺容积,管子代表连接肺的气管。
解答:(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甲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
(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钟罩容积增大,使得内部气压降低导致气球扩张,于是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那么外界的空气进入气球,因此乙图表示吸气过程。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通过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舒张(2)吸气(3)二氧化碳
22.答案:(1)肺
(2)B
(3)小于
(4)二氧化碳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
解答:(1)由图可知,A是肺;
(2)吸气过程中,膈肌下降,肺内压强减小,气体进入肺,即B是吸气;
(3)胸腔容积增大,肺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4)由图丙可知,1代表的物质,是从血液进入肺泡内的,因此1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肺;(2)B;(3)小于;(4)二氧化碳。
23.答案:(1)鼻腔;喉;支气管
(2)肺;气体交换
(3)咽;气管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和作用。
解答:(1)①是鼻腔,③是喉 ,⑤是支气管。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⑥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3)②咽,它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呼吸和吞咽这两种动作不能同时进行,以免食物误入④气管,引起猛烈咳嗽。
故答案为:(1)鼻腔;喉;支气管(2)肺;气体交换(3)咽;气管
24.答案:呼气;扩大;C;等于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本题考查呼气和吸气时肺内气压和大气压的关系及呼吸肌的变化。
解答: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中AB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表示呼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BC段则表示吸气,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扩大 。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为零,所以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C点。
故答案为:呼气;扩大;C;等于
25.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二氧化碳(3)膈肌;舒张;大于
26.答案:(1)呼气;吸气
(2)甲
(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解答:(1)如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因为甲瓶中的弯管是深入到石灰水中的,如果向甲瓶吸气就会把瓶中的石灰水吸进口腔内。乙瓶中的弯管没深入到石灰水中,而直管是深入到石灰水的,应该向乙瓶中吸气,因为,如果向乙瓶中吹气,乙瓶中的气压增大,会把石灰水从直管中压出。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吸入的气体中含较多的氧气,因此,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甲瓶,因为向甲瓶吹气后,吹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是向甲瓶中吹入二氧化碳,因此,甲瓶的作用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乙瓶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呼气;吸气(2)甲(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7.答案:(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解答:(1)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能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了不吸入B装置内的液体,需要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呼气时要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
(3)A瓶内的试剂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内的试剂是为了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打开;关闭(2)关闭;打开;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8.答案:(1)扩散作用
(2)3
(3)B
(4)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水盐平衡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的气体、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消耗的知识点;
解答:(1)人体内气体的交换是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即扩散作用实验气体交换的;
(2)人体代谢的产物主要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及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尿素等;残渣排出体外属于排遗,不是代谢的产物,所以图中肺部气体排出体外、汗液排出体外、尿液排泄三部分属于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3)深吸气时,气体进入肺部,所以肺部气压减小,体积增大,而横膈膜上升;故B符合题意;
(4)不同部位的结构构成不同,是为了更容易实现某种生理功能,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故答案为:(1)扩散;(2)3;(3)B;(4)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29.答案:(1)石灰水变浑浊
(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3)各组织细胞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根据人体吸入气体成分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解题,人体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20.96%,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4%;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约为16.40%,二氧化碳含量约为4.10%。
解答:(1)因为人体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进入肺泡,随呼气呼出体外,故多次呼气后,B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2)在实验中,A试管是验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两者形成对照,证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来自呼气,而不是空气;
(3)人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活的组织细胞;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活的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1)石灰水变浑浊;(2)对照作用,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并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3)各组织细胞。
30.答案:(1)吸气
(2)减小
(3)B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解答:(1)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因为吸气时,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2)在曲线BC段变化中,为呼气过程,因为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胸腔的体积减小。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
故答案为:(1)吸气(2)减小(3)B
31.答案:(1)A→F→B→E→C (→D)
(2)氧气(或O2)
(3)舒张;Ⅰ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当人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容积会缩小,肺跟着收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肺内气体被呼出体外。
解答:(1)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为:A鼻→F咽→B喉→E气管→C支气管 (→D肺)。
(2)人体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多,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有所减少。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呼出气体相对气体①吸入气体变少的成分是氧气。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肺会回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导致呼气,因而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Ⅰ,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
故答案为:(1)A→F→B→E→C(→D);(2)氧气(O2);(3)舒张;Ⅰ
32.答案:(1)进行气体交换
(2)多;少
(3)舒张;Ⅱ
(4)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液体/血浆/水
(5)出血、感染、凝血等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1)人工肺替代的是肺,根据肺的作用解答;
(2)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A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减少,氧气的成分增多。
(3)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4)人工肺的作用其实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不能让血液等成分渗出;
(5)使用人工肺时,肯定要进行手术,且血液要流到体外再进入体内,那么肯定面临出血、感染等风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气体交换的功能。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多, 二氧化碳含量变少。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上图中Ⅱ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运用人工肺代替动物肺的研究实验膜式人工肺使用数万根中空纤维集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上布满了微孔,这些孔极小,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使血液渗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出血、感染、凝血等。
33.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分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有肺泡组成,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并不能将氧气全部利用;
2、肺泡中的氧气参与了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未进行肺泡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未参与交换;
3、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呼吸运动中人对氧气的利用率的高低。
解答:(1) 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 ,是因为在呼吸道中有未参与交换的气体存在,这部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是相同的,所以肺泡气出来后与这部分气体混合,氧气的含量升高了,同理CO2的含量降低了。所以答案为: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
(2)由上面分析可知, 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人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
(3)上述事实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故答案为:(1)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34.答案: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再进入下一次的气体交换。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答:通过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再进入下一次的气体交换。
分析:本题是本节的重点需要牢牢的掌握。
35.答案:①肺泡的数目比较多;②肺泡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考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答:肺泡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输送氧气带走二氧化碳,也就是与周围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有利于这一功能执行的条件是,肺泡的表面积大,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薄,从这两个条件找出肺泡具备该条件的结构特点,便是以上三条特点。
分析:本题是本节的重点需要牢牢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