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23:4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由画生,画在文中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殊的语文课,大家感到好奇吗?
生:好奇!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当一回书画鉴赏家,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一幅画吧。(ppt展示画作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p87)大家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你的语言为你的小伙伴们描述你观画所得吗?
生:我看到了一个用水墨渲染出的大门,看上去像是长满了青苔。
生:我想为他补充一点儿,我看到了翘起的屋檐和微开的大门。
生:我觉得这副画画的应当是多雨的地方,只用水墨有些暗淡了,但也恰如其分,还是可以看到门上的对联和年画。
师:大家找的很细致,描述的也很到位,有点儿鉴赏家的意思。可是小鉴赏家们,你们没有发现那门头上有什么特殊的东西?
生齐答:仙人掌!
师:没错,那是仙人掌,而且还是倒挂着的。仙人掌倒挂在门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老师可要告诉大家,就是这个仙人掌它能让我们通过一幅画儿就能辨别这画的是哪里了呢!让我们带着观画的疑惑,打开课本,一起走进汪曾琪的《昆明的雨》,去寻觅一下答案吧。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解疑的同时试着去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
生读文章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那是昆明人家的习俗,倒挂仙人掌意在辟邪。
师:非常好,大家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大家知道这副画是谁画的了吗?
生:从文章中的第一段找到的,这是汪曾祺画给他的同学宁坤的,并且他还为这副画题了几行字。
师:这位同学找的很准确,也很细心,他做到了善用注释。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汪曾祺为这画儿题了什么字?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生:“昆明人家常于门头……味极鲜腴。”
师:大家觉得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有些缺乏情感,作者在题字的时候应该有些想念的情感在里面的。
师:你怎知道他是想念的?
生:文章的第二段告诉我的,它紧跟在这段文字后面,应该是这副画,这段题字勾起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师:回答的太精彩了,那能请你为大家示范一下吗?假设你就是那时的汪曾祺,在题字的时候你的情感如何呢?
生:“昆明人家常于门头……味极鲜腴。”
课堂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已经不需要问读的好不好了,大家的掌声就是最好的回答了。
师: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声调是偏轻快的,明明是思念,为何读的这么轻快?
生:像是在介绍自己的家乡风物,十分熟悉,还有一点儿自豪之感在里面,尤其是那个“味极鲜腴”中的“极”,更是能凸显出作者的自豪。
师:大家看得很透彻,我们能够在作者题字中的这份熟稔看出他对昆明的情感,既自豪又想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用笔勾画出作者的“想念”和你们的喜好的文段,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大家分享你的情感体会。
生:作者想念昆明的雨季,因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生:作者想念昆明的物,有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师:他想念昆明的雨季,想念昆明的物,那么两者结合之下,能不能让两位同学的答案更精炼呢?你们想想看?
生:作者想念的是昆明雨中的物。
师:一起告诉老师都有什么?
生:有仙人掌,雨季里好吃或是不好吃的菌子,雨季的果子-杨梅,雨季的花-缅桂花。
师:只有这些吗?再找找你们会有新发现。
生:还有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
生:还有雨季里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和她们娇娇的吆喝声。
生:还有房东和她的养女。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还有雨季引发的淡淡的乡愁。
师:我觉得大家都太棒了,我们一起合作找出了作者对昆明的“想念”。他想念昆明雨季里的物,想念昆明雨季里的人,还想念昆明雨季带给他的那淡淡游子思乡之愁。
师:大家能够找出作者的“想念”,老师也很好奇大家能不能读出作者的想念?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些东西有什么可想念的呢?
生:老师,我觉得在这一句里作者的感情最充沛。“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真是太棒了,他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所得,同时也读出了那种充沛的情感。大家一起来读读看,注意,那三个形容词可以稍读重音。
生齐读
师:我们给自己掌声肯定。(掌声起)
生:我喜欢这一句,“这东西这么好吃?!”我觉得这里的标点符号很有意思,又是怀疑又是惊讶。
师:理解的很到位,你再来读读看,你可以读的更好。
(生读,掌声再起。)
……
师: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动人的语言,这里面不仅有作者的情感了,还饱含了大家的一番感悟。
上课前带着大家赏画,在课堂的最后我们在一起来作画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多才多情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又写下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人行,野店苔横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他难忘那天的情味,也难忘昆明的雨季。那么,现在大家拿出纸,动动手,画上一幅足以般配此诗的富有情味的画。
“题”与“画”
凤台四中/陈浩
学习《昆明的雨》之前,我先让学生每人找出至少三个问题。问题收上来以后,统计了一下,除了问“积雨少住”“饱和状态”等字词意思的问题外,问的最多问题有两个:一是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那幅画;二是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作者大部分时候在写其他的事物。解决基本字词问题后,我借学生的问题,开始学习文章内容。
师: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而対于雨,只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写到了,那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叫“昆明的景物”?
生:“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文章写这些景物的时候都直接提到了雨,“仙人掌多,且极肥大。”“菌子极多”也能说明这个地方雨量充足,所以文章题目可以叫《昆明的雨》。
生:虽然这些景物和雨有关,那也不妨碍题目叫“昆明的景物”。
生:作者除了写到景物之外,还写了卖杨梅的小女孩、房东母女以及和朋友德熙出去散步、喝酒,这不是景物,所以题目不能叫“昆明的景物”。
师:是啊,作者并不是单单在介绍昆明的景物,作者还写了昆明的人和在昆明经历的事,因而题目叫“昆明的景物”就过于片面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昆明雨季长,当作者回忆展开时,雨应当是最先映入脑海的。伴随着雨幕的拉开,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小女孩、缅桂花、房东母女、与德熙小酌等一幕幕逐渐展现,所以作者起名《昆明的雨》是合适的。
师:作者回忆的一幕幕,正是作者当年在昆明的生活,因此作者说的“想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是——
生:想念昆明的生活。
师:下面,齐读阅读提示第1段,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
师:还有不少同学问,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写那幅画?如果去掉第1段,开头就变成了“我想念昆明的雨。”开篇直抒胸臆,还与结尾呼应,似乎也很好。大家怎么看?
生:去掉第1段,第6段“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就说不通了。
生:那把第6段改写一下,让它不照应就行了。
生:但第1段中还写到青头菌、牛肝菌,与第7段也照应了。
师:仔细看第1段可以发现,给宁坤画的这幅画,交代了所写地点、点出了昆明雨季,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也是下文所着重写的事物,这幅画和后文内容是紧密相关的。除此之外,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这幅画是典型的旧日昆明人家院子的大门,细节画那么清楚,体现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
生:我觉得开篇写宁坤要画很接地气、很自然。先写宁坤要“我”给他画幅画,再写画的内容,然后引入“我想念昆明的雨”以及对昆明景、物、事的回忆,非常自然。如果开头直接写“我想念昆明的雨。”,与结尾倒是照应了,但反而感觉是作者精心设计的。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读一读阅读提示的第3段,看看提示中哪些词句能够概括刚刚这位同学的分析。
生:娓娓道来,如话家长,平淡自然,饶有趣味。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宁坤要画入笔,如话家长,自然引入怀念,娓娓道来。
师:从全文来看,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务,娓娓道来,如话家长,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大家课下可以把阅读提示里推荐的文章也读一读,细细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
凤台四中/李永梅
由于是自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对照阅读提示充分自读之后,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疑惑。有一位同学突然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呢?”
师:有同学知道原因吗?
生:可能是怕别人不相信,因为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毕竟很难让人相信,但这的确是作者亲眼所见,并不是想象虚构,所以加以强调。也可见作者的幽默。
师:除了作者画中的倒挂仙人掌和美味的菌子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是写实的呢?
生:还有昆明雨季长,西南联大食堂有炒牛肝菌,苗族少女卖杨梅,房东母女送缅桂花,“我”与德西酒肆听雨,莲花池畔观陈圆圆石像,等等。我感觉这些人事景物都是写实的。
师:你的感觉有依据吗?
生:因为这些都是事实。作者写得很真实,很仔细。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如“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两句让我似乎看到作者正坐在西南联大食堂的桌旁美美地享受着“滑嫩鲜香”的牛肝菌呢!
师:那你能“滑嫩鲜香”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尤其注意到了四个逗号,一字一顿,回味悠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汪曾祺同学正坐在联大食堂的桌子旁享受美味的牛肝菌。
师:说得好!作者写得仔细,同学读得有情,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味与怀念之情。还有比这显得更真实的细节吗?
生:对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描写很真实、很细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这里的衣着描写如此细腻,语言描写如此柔软,仿佛亲见亲听一般,真实可感。
生:“酒店里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这里的几只鸡被大雨困在院子里,反而悠闲得很,这个细节既真实又很有情趣。
师:那作者他们被困酒店做了什么呢?
生:“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这个细节细腻而真实地刻画了作者当时的闲适。
师:你们相信这篇散文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吗?试想,过了四十年,作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吗?有没有想象的成分呢?
(生思考)
生:“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不是写实,因为经常下雨,气压往往很低,闷得慌。
师:物理学得不错嘛!那作者为什么偏说“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呢?
生:“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作者内心对昆明的偏爱和怀念。
师:说得好!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作者眼里,昆明本来絮絮叨叨甚至可能让人厌烦的雨季也变成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了。看来对雨的描写确有不实之处。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不实呢?说说理由。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需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一种普普通通的菌类,作者却写得如此夸张,仿佛龙肝凤髓一般,让人久久回味。我认为这有些不实。
师:为什么在作者心中牛肝菌就那么好吃呢?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生:因为好吃的吃不上,没有东西吃。
师:没有东西吃?
生:因为那时正在抗战,物质非常匮乏,人们生活很艰苦。一个穷学生,生活就更艰难了。所以有一点吃的就成了生活中的美味了。
师:看来,作者是在苦中作乐啊。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怀念曾经的味道,怀念昆明的生活。
师:你是说,在作者的回忆中,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了。这种美好让事物脱离了它原来的样子,变得不真实了。
生:是,也不是。它们在作者的心中是真实的,情感是实实在在的。
师: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真真切切的,事件也是真实可信的,只是在细节方面,作者通过想象让事物更加丰满,更加真实。你理解的很好,这也是今天要教给大家的。下面我们再对比两组文字。一组是文章第9自然段;一组是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里的文字。
(ppt显示)
“房东老太太隔两三天就搭了短梯,叫那个女孩子爬上去,摘下很多半开的花苞,裹在绿叶里,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怕我们乱摘她的花,就主动用白磁盘码了一盘花,洒一点清水,给各屋送去。这些缅桂花,我们大都转送了出去。曾给萧珊、王树藏送了两次。今萧珊、树藏都已去世多年,思之怅怅。”
——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这两段文字最大的不同是细节上有所改变。比如:“洒一点清水”的缅桂花和“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我认为作者写这段是为了突出对故友的思念,而课文是围绕昆明雨的明亮丰满和使人动情来写的,表达对昆明生活及昆明人的怀念。情感不同,所以选择的细节不同。
师:至此,我们发现,即使是散文,在真实的情境下,为了更真实丰富地表达感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想象,改变一些细节甚至虚写一些细节,让文章更精彩。
雨中情味,画里乾坤
——评《昆明的雨》教学镜头
凤台四中/胡恩慧
苏轼评价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汪曾祺的散文,也当有此论。汪曾祺的散文自然清雅,情味悠长。读其《昆明的雨》,就像是在欣赏一幅长长的昆明的风情画卷,情不自禁,沉浸其中。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品味悠长的情味,这几位老师的教学片段,可以一观。
吕慧慧老师从一幅绘有“倒挂仙人掌”的国画开始,由画入文,把学生们自然地带入汪曾祺《昆明的雨》所描写的情景中:“让我们带着观画的疑惑,打开课本,一起走进汪曾琪的《昆明的雨》,去寻觅一下答案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吕老师接下来开始从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入手,去带领学生体味文中的情感。她找到了一条捷径——朗读。不过这条捷径也充满“危险”,一是老师要具备过硬的朗读能力;二是老师要善于引导,在朗读中品出深层的情感。显然吕老师的引导是成功,比如“昆明人家常于门头……味极鲜腴”这段,学生就认识到了“像是在介绍自己的家乡风物,十分熟悉,还有一点儿自豪之感在里面,尤其是那个“味极鲜腴”中的“极”,更是能凸显出作者的自豪”。不过也有遗憾,如果朗读这段前,老师能加入一些时代背景,以及汪曾祺当时所处的境况,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对更深层情感的把握。
陈浩老师在上这一课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见其用心。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针对学生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那幅画;二是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作者大部分时候在写其他的事物),陈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叫“昆明的景物”?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是——想念昆明的生活。
汪曾祺笔下的雨真是多么使人动情啊!雨中仙人掌是顽强的,菌子是美味的,木香花是诗意饱满的……物的丰满、动情源于散文的情感而来。在情感的酝酿下,往往很客观的事物,就会变形虚化。李永梅老师的教学镜头,顺着学生的思维,将散文的“实”与“虚”慢慢融进学生的心中。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李老师带领学生从画中到画外,从写实到写虚,从语言到情感,娓娓道来,让学生明白散文中可以根据情感改变或虚写一些细节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