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窥探唐朝文人的功利观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感受唐代文人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2、反复诵读,正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的变化。
3、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1、诗句接龙,游戏导入
描写江南风景和边塞风光的诗句接龙,比较两组景物的不同点,归纳边塞诗特点。
2、补充课题,激发兴趣
齐读课题并解释,强调“使”的用法,请同学们针对课题提问。
预设: 谁、时间、身份、奉谁之命、目的、交通工具、见闻、心情等
3、由读入境,体会音韵
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入诗歌的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吟读:平长仄短,连而不断。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
4、答疑解惑、品味语言,领悟意境
①谁、时间、身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的。他以使者的身份已经经过了居延。
居延:借汉代防范匈奴的边关重镇名称“居延”代指凉州。
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引用、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诗人情感。尾联中的“燕然”也是同种用法,代指“前线”。 用典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达到言简义丰的目的,还有押韵的好处(找出韵脚,押an韵)
②奉谁之命——奉皇帝之命
首联在《文苑英华》本作为: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衔命:接受使命,天阙:朝廷或京都。由此可见是奉命出使。
③交通工具——单车,一辆车,说明随从不多。
④目的——问边,慰问边疆的将领和战士。
背景: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统大军从凉州南入吐蕃两千余里,在青海地区,大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命出使塞上,慰问将士。
⑤结合诗句理解心情(提示:诗人表达情感往往会借助景物——见闻)
讨论:颔联中的“征蓬”“归雁”和颈联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带给人怎么样的感受。
颔联 明确:征蓬给人以飘泊孤独之感,归雁勾起诗人思乡之情。而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这两个景物的前行方向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由此表明自己的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征蓬是秋天之景,归雁是春天之景,这本不是一个季节的景物,诗人却放在一起,实则是采用了用典抒情,化用了曹操《却东西门行》的中诗句。为何王维会有孤独飘泊之感?
背景: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为太乐丞,之后由张九龄推荐,做了言官。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王维受此牵连,被排挤出朝廷,奉命出使边塞。
明确: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带着这种情感朗读此句,声音应低沉些)
颈联 明确:大漠有开阔、浩瀚无边之感,而直的孤烟亦给人以坚毅挺拔的之感。长河中一个“长”字就把黄河横贯其间的壮阔展现的一览无遗。落日虽有遗憾之感,在在黄河之上,亦有吞吐的浩大之势,一个“圆”又给人温暖苍茫之感。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品味这幅画面时,还会注意到哪些方面?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层次美——直线给人挺拔坚毅之感,横线给人宁静平和之感,圆日是曲线,打破了横直的单调,又有温暖苍茫之感。
书下对孤烟的解释为——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但不同的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哪一种解释最能带表现开阔苍茫的意境?
烽火。战时边塞随处可见的烽火台在遇敌时放出的敌情信号。其依据是“烽
火台上的烟, 一般地说, 是用以传报敌警的。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炊烟”说。王维本人曾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山下孤烟远村, 天
边独树高原”等句, 皆指炊烟。
尘卷风”,即“沙烟”。 在大戈壁滩上,每到夏天午后,常有一种类似龙
卷风的,裹着黄沙尘土象一根烟柱,直冲云际,经久不绝。
颔联中征蓬、归雁带来的空间感充满在广阔的天宇之中,到了颈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天空转向地面,天地连在一起,烟之直已经无需非要具体的东西来作证,全在想象之中了。
当王维途径这片大漠,领略到这千古奇观时,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祖国大西北的河山真是太雄伟壮美,辽阔广大了。
⑥既然王维此行是为了慰问边疆战士,结果如何?
在萧关遇到骑马的侦察兵,那人告诉他,前敌的统帅在前线,并不在此。
背景:原本唐朝对战吐蕃的地点是在青海地区,而此时敌人早已弃甲遁逃,吐蕃已经退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河西战场,统帅亲临前线,看来已经胜利在望。
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激动,喜悦,振奋——既领略了壮丽雄伟的大漠风光,又听到了边塞传来的捷报。(带着此种情感再读最后两联,声音应高亢些)
总结:诗人带着孤独愤懑之情被排挤出朝廷,踏上了这条出塞之路,途中看到如此壮阔的边塞风光,又听闻边塞传来捷报,心情顿时振奋激昂,充满喜悦。可见这首诗从情感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变化的。(配乐齐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5、 深入文本,探究主题。
王维描写边塞的诗现存大概有40首,有想象类的,也有亲历边塞的。除了王维,唐朝还有很多诗人爱写边塞诗。为何唐朝的诗人爱写边塞诗?这种现象与唐王朝的建立背景不无联系。
背景:唐王朝马上得天下,统治者亦重视边功,“以从军为荣”的环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很多本就以“济苍生,安社稷”为理想的文人也纷纷投身边塞,博取功名,保家卫国。
由此可见,王维在他的边塞诗的字里行间,还透露了一种什么情感?
——想去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感,所以他的诗作中不乏“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诗句。而从王维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群文人的报国志向,更感受到的是特属于唐朝的时代精神。
6、课后作业,推荐诗作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①。
回看射雕处②,千里暮云平。
①细柳营:汉代的名将周亚夫驻兵的地方。
②射雕处:《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
——用文字记录读诗时体会到的画面、意境和情感。
板书: 使至塞上
王维
孤独 激动
飘泊 振奋
思乡 喜悦
建功立业
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