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信息安全与保护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互联网是虚拟的,隐匿的。当时的人与人之间,能在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即便有些网站实行实名制,但基本都是由平台方保存,并不会将其作为公开信息。隔着屏幕,你不知道对面的人是谁。
“哦 / QQ爱 / 是真是假谁去猜 / 说不定对方他是杰伦。”
从2014年起,“剑桥分析”公司在网络上获取8700万个用户数据,进而影响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
第一步:在Facebook上以心理测试为名投放广告,用户完成简单的测试便能获取小额的现金奖励,以此诱导参与测试
第二步:在调查问卷答题结束时,会请求开放测试者的Facebook好友列表权限,并且同意收集数据用于学术研究;
第三步:剑桥分析收集参与测试的Facebook用户及其好友关系链,总共获得了8700万个用户资料,其中包括点赞等行为信息。
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有学者通过Facebook的用户行为,来预测其人格特征和社会属性。只需要68个点赞内容,就可以大致估算出用户的肤色、性取向,甚至是支持的党派。
在英国电视台的暗访中,剑桥分析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曾受雇于特朗普竞选团队,也推动了英国脱欧,通过有针对性的给不同人群展现不同的内容,从而引起恐惧或带来希望。
2018年4月,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公开道歉:“是我的错。”Facebook后来因此事收下了50亿美元的罚单。
请思考:
(1)我们的哪些信息被互联网记录?
(2)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产生了哪些安全隐患?
请思考:
(1)我们的哪些信息被互联网记录?
(2)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产生了哪些安全隐患?
请思考:
(1)我们的哪些信息被互联网记录?
(2)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产生了哪些安全隐患?
个人信息的概述
个人信息可以分为个人敏感信息和个人一般信息。
个人敏感信息主要指一旦遭到泄露和修改,会对信息主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个人敏感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政治观点、基因、指纹等
各行业对个人敏感信息的鉴定有所不同,主要是依据接受服务的个人意愿和各自业务特点来确定。
个人一般信息指除个人敏感信息以外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个人信息泄露是指不愿意让外界了解的个人信息被外界知晓
轻者导致个人、家庭被骚扰,隐私被公开。
严重的利用从事犯罪活动。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2016年,家住山东临沂的徐玉玉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由于家庭困难,她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2016年8月19下午,打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让徐玉玉欣喜不已,这个来电通知她马上就可以领到这笔助学金 。
2016年8月21日,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徐玉玉通过电话那边联系到:需要打入9900元才能将账户激活,从来没有做过类似事情的徐玉玉信以为真,于是便通过父母,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充足了9900元,最后将其转入之后,对方便是不见了踪影,电话也根本打不通了。
徐玉玉顿时慌了,她根本就没见过这种事,再来9900元对于徐玉玉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不敢想的数字,要知道平日里徐玉玉一星期的生活费也就几十块钱,如果这9900元被骗走,她都不敢想象父母会有多难过。
最终徐玉玉因为太过于担心,整个人晕了过去,被送到医院之后被告知抢救无效死亡,一位18岁的女孩就此陨落。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在警方的火速追查下,郑某以及陈某等7人诈骗人员被警方抓获,据警方调查,这7名诈骗人员专门骗取高考生,涉及金额已经达到了56万余元。
这些诈骗人员说到,这些学生的信息全部是他们花钱买来的,只要在学校里有些人脉,买到这些学生的手机号,以及父母的手机号都是轻而易举的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冒充黑社会诈骗
犯罪分子事先获取受害人身份、职业、手机号等资料,拨打电话自称社会人员,受人雇佣要加以伤害,但事主可以破财消灾,然后提供账号要求受害人汇款
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
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QQ好友以“患重病、出事故”等急需用钱的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
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1)个人信息注册时无意泄露
注册账号时提供姓名、身份证、邮箱地址、手机号码等个人真实信息
问卷调查或抽奖活动要求填写个人信息
手机过度开放APP权限,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2)网上交流时被恶意窃取
账号密码、银行卡号、行踪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如果遭受病毒、黑客攻击,随意丢失手机,连接免费WIFI,保存的信息就极易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微博5.38亿用户数据在暗网出售
2020年3月,有暗网用户发布了一则名为“5.38亿微博用户绑定手机号数据,其中1.72亿有账号基本信息”的交易信息,售价1388美元。其中绑定手机数据包括用户ID和手机号,账号基本信息包括昵称、头像、粉丝数、所在地等。
多地高校数万学生隐私遭泄漏
2020年6月,再次发生高校学生信息泄漏事件。郑州西亚斯学院近两万名学生信息遭到泄漏,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专业、宿舍门牌号等二十余项信息,多名学生反映收到骚扰电话。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快递行业倒卖用户信息产业链被曝光
2020年8月,不法分子与圆通快递多位“内鬼”勾结,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系统账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层层倒卖,导致4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漏。
此现象不止圆通一家,网上存在贩卖快递用户信息的“黑产”链条,涉及申通、德邦、EMS、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大量包含快递客户姓名、住址、电话的信息被打包在网上出售,每条售价从0.8元至10元不等。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广西一医护人员倒卖8万条婴儿信息被追责
2020年9月27日,广西南宁法院审理一起8万多条新生儿、产妇信息被倒卖的案件,被告人利用在广西妇幼保健院工作的便利,在为新生儿办理出生证时,非法下载新生儿和产妇的个人信息,总量达89904条
简历信息贩卖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据报道,不少人在招聘平台上传简历后就会收到骚扰电话,自己的个人简历信息被招聘网站下载后转手卖掉,QQ等社交平台便是贩卖集中地。
个人信息的保护
(1)国家立法
国家立法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确立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者行政措施。
个人信息的保护
1980年,欧洲《保护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公约》
2013年2月1日,我国首个《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付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
个人信息的保护
(2)行业自律
从事网络服务或提供网络产品的主体机构必须要制定并遵循行业行为规范或标准。
既要兼顾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又要避免因立法过于严格而对网络技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个人信息的保护
(3)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最重要的保护措施是提高自身信息安全意识,警惕可能的信息泄露情况,确保个人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比如说,要经常修改口令;不要随意提供个人或亲属信息;发现信息被盗用要制止、报案、维权。
查看智能手机权限管理
信息社会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行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协助和报告等三类责任。
负责任地获取、传播、发布信息,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是信息社会对公民提出的新要求。
网络谣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却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
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整个地区的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商家趁机抬价,市场秩序混乱。
网络谣言
引起抢购的是两条消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日本核辐射导致国内盐生产短缺。
经查,浙江杭州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QQ群上发出消息:日本核电站爆炸污染山东海域,请转告周边家人朋友储备海盐,一年不要吃海产品。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爆发抢购食盐。
3月17日午间,国家发改委紧急辟谣。杭州市公安局对“渔翁”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
网络谣言
2021年11月17日,微博名“默然之后蓦然”的网友称“不希望大连疫情停止,希望能增加,起码到明年三月份”。该网友造谣”实验小学30几个孩子全都染上了“。
当日12时许,民警依法将嫌疑人宋某(女,28岁,某民办幼儿园教师)传唤到案。目前,宋某因寻衅滋事被中山公安分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数字公民
(1)数字公民概念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提出:合格的数字公民是指“能够安全地、合法地、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工具的人”。
数字公民应具有较高的数据意识、计算思维能力,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负责、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2)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开展相应的素养教育。迈克·瑞布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书中提出了素养教育的九个要素,分为尊重、教育和保护三个维度。
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数字礼仪
——数字准入
——数字法律
教育:教育自己/连接他人
——数字通信
——数字素养
——数字商务
保护: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数字权责
——数字安全
——数字健康
数字公民教育
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
(3)信息法规和伦理
信息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并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强制性地予以规范,包括:知识产权法,信息安全法等。
信息伦理则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在信息活动中不断磨合形成的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是对社会成员信息活动与行为的对错善恶评判的框架。
随着所谓版权保护的开展,多家主流音乐平台自2013年6月起开始了全面收费 。日前,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通知要求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并责令各大网络音乐平台在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人们对于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如:书籍,歌曲,电影,绘画,发明,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
知识产权
在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指微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等硬件设计制造以及软件的原创成果的保护。
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之日起就受到法律保护。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抵制盗版及未经授权的软件。未经版权人允许,不得复制、修改、传播,更不能商业性转让、销售。
知识产权
比尔·盖茨并没有“一刀”打击盗版的打算。他有一句演讲时脱口而出的“名言”很经典:中国人不花钱买软件,喜欢偷,但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因为他们会上瘾,我们将研究在未来十年如何向他们收钱。
知识产权
《泡泡堂》抄袭哈德森的《炸弹人》
2003年,双方和解。Nexon承认《泡泡堂》属于《炸弹人》的二次改编作品,哈德森允许Nexon继续开发并运营,但需要每年支付1700万日元的授权费。
2007年,《泡泡堂》起诉腾讯《QQ堂》抄袭失败。
知识产权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自由软件运动,强调软件要自由使用、复制、研究和分发,但也要遵循“自由软件授权协议”。
当时大量软件被肆意地加以版权保护,并与金钱挂钩。理查德·马修·斯托曼率先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1984年,他创造了操作系统GNU。1989年,提出“反版权”和“版权属左”。
1991年,林纳斯发布Linux。1997年,埃里克·斯蒂芬·雷蒙在《大教堂和集市》提出开放源代码软件。自由软件的意义不在于完全替代商业软件,而是让所有人可以参与,快速提升程序本身的质量。
自媒体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个人传播为主,基于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人群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人人皆可为“记者”,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拍摄视频、照片或录制声音、编辑文本,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到网站、微博、贴吧、朋友圈。
自媒体时代
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是自媒体最大的好处,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虽对事件解决有一些推动作用,但也会出现一些伦理失范现象,比如“网络谣言”等。
自媒体在享有通信自由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选择权时,也理应承担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传播信息时要提升自律能力,加强自身新闻素养,遵循传播伦理规范,避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1、图中人物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 )
A. 名誉权 B. 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 肖像权
C
课堂练习
2.微信朋友圈近期流行一些“姓名算命”、“测试手机号的价值”、“扫码登记免费领礼品”等活动,实际上会导致使用者隐私泄露,据安全专家介绍,这些小程序会收集测试者不同方面的个人信息,有的收集姓名,有的收集手机号,如果这些个人信息都汇集到同一个公众号,就能还原测试者的个人隐私。针对以上现象,下列行为不合理的是( )
A.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远离微信
B. 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
C.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D.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扫码不明二维
A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下列操作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
A.从网上试听收费的歌曲
B.将网上下载的图片进行PS后以个人名义上传
C.经作者同意后使用其视频作品
D.下载开源软件并自行修改
B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4.下列行为属于自媒体时代的弊端的是( )
A.从多种平台获取信息,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
B.借助网络舆论对不道德现象进行抨击
C.借自媒体平台对他人进行攻击
D.借助自媒体平台宣传公益活动
C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5.数字公民教育九要素中,不属于“尊重”维度的是( )
A.数字礼仪
B.数字准入
C.数字素养
D.数字法律
C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6.对于数字公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字公民是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体现
B.数字公民能够安全地、合法地、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工具的人
C.数字公民是一个虚拟身份,所以进行侵权行为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无需承担责任
D.数字公民同样存在伦理、道德地约束
C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7.下列行为属于版权保护行为的是( )
A.购买正版收费软件
B.下载破解版软件
C.下载偷录的枪版电影资源
D.向别人共享软件激活码。
A
课堂练习
8.(开放题)小明需要制作一个宣传海报,其中从网络上下载了一张图片需要使用,但是考虑到版权问题,请问小明如何才能规避版权问题合理使用图片呢?
①通过网络途径询问作者,经同意后使用
②若非商业用途,可在使用时注明出处
③自己动手制作风格类似地图片。
(言之有理,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符合知识产权保护均可)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