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溯源 探求方法
八上第四单元散文阅读复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2.课内外文本对比阅读,总结并能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
3.迁移运用所学不同类型散文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学习是我们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部分,今天我们复习的是八上第四单元。本单元选入不同类型的散文,既有同学们熟悉的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也有同学们相对陌生的托物言志散文与哲理散文。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
(二)活动任务
在本单元的复习中,我们既要注意散文学习的共性,也要注意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不同类型的的散文,了解其中的共性与各自的特点。
任务一
梳理不同类型散文,了解其特点。
写人记事散文
《背影》和《多年父子成兄弟》
明确
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不同类型的散文既有共性亦有特性。哲理散文往往没有情感载体,与议论文一样重视观点的明确、深刻,却不进行详细周密的论证,往往是透过现象,以充满智慧的方式直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而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往往将情感脉络隐藏在具体的事件或景物中,重在表达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思;托物言志散文,大多集中描写所托之物与欲言之志有相似点的特征,然后或含蓄表现,或直白点明要表现的情感与思想。
任务二
课内外文本联读,进行方法迁移。
不同类型散文写法、语言的特点,孤立地读当然也能有所体会,但比较阅读能够将这些特点更加明确地显现出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将课内外同类型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求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方法。
方法回顾
《背影》是写人记事的典范,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以小见大,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方法迁移
请你运用在《背影》一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能不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也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提到“我”的父亲是个画家,会制作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做冥衣,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孩子玩品——风筝、玩灯、镂空玻璃的能养小小昆虫的精致的小桥小亭八角水晶球、草扎的纺织娘、重瓣荷花灯、小西瓜做的烛灯等;父亲喜欢养花,也喜欢养小昆虫,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通过这些小事,父亲可亲可近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提到“我”与儿子相处,也是通过小事来体现。写了“我”学拼音给儿子回信;“我”妥善处理儿子带同学回家一事;“我”对儿子恋爱的态度 。这些小事也写出了“我”对孩子的平等、尊重、理解、包容和友善的态度。
文章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用平凡朴质的文字,体现家中平等、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
方法小结
通过《背影》和所以读此类写人记事的散文,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人物的主要事件→结合背景分析→理解感悟的步骤,把握文章细腻深厚的感情。
托物言志散文
《白杨礼赞》和《蒲公英》
方法回顾
《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茅盾先生在描写白杨树“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方法迁移
请你运用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蒲公英》一文,能不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白杨礼赞》中有很多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与《白杨礼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中也有许多直接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比如:“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文中的“你们”指的是蒲公英和“我”那孙子一般的儿子。这两者者之间有相似点,蒲公英:长在路旁,被人践踏、被人蹂躏,变成了趴在地上的姿势;而“我”那孙子一般的儿子被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两者之间命运、生存状态相似,由此可见,文章对植物浓墨重彩,对人轻描淡写,而写蒲公英最终还是为了写人。又如“我爱它忍耐的坚强和朴实的淳美”,这句话概括了蒲公英虽处逆境,顽强生存的品格,同时也是对饱受战争痛苦但对生活不失去信心的日本劳动人民的赞美。
方法小结
托物言志散文往往使用象征手法,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往往会细致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从而与被象征的事物建立起某种关联;有时作者因写作时限于某种特定的背景,所以才使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含义。所以我们在阅读托物言志的散文时,要先把握物象的特点,再结合背景分析,找到所托之物与欲言之志有相似点的特征,解读象征意义。
哲理散文
《散文二篇》和《谈生命》
方法回顾
《我为什么活着》是哲理散文,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学习《我为什么活着》一文时,我们通过关键语句、精警语句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或揭示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方法迁移
冰心的《谈生命》也是一篇哲理散文,请你运用在《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谈生命》一文,能不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思?
文章用“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领起全文,这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接着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只有不断地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方法小结
哲理散文在表达哲思时,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落笔,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转向理性思考,所以我们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可以通过梳理作者的说理思路,找到文章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充满哲理的语言来感其情悟其理的方法进行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
《昆明的雨》和《我的家乡》
方法回顾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选材很寻常,都是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文笔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如《昆明的雨》一文中,作者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方法迁移
同是汪曾祺的写景抒情散文,请你运用在《昆明的雨》一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的故乡》,能不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汪曾祺的笔下尽是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都富有自然情趣、富有生活情味,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徐徐展开。文中的语言,如闲话家常,娓娓道来,比如写鱼鹰捕鱼:“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通过“精神抖擞”、“跃”、“扎”、“叼”等描写,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 为读者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又如:写家乡黄昏之景:“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方法小结
我们阅读此类写景抒情散文时,可以通过找到文中所写之景,进而品读语言,感受文中富有美感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步骤进行阅读。
活动任务三
明确重点,探寻方法,分小组展示。
课堂小结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美在语言,或质朴典雅,或平淡自然,或紧凑有力,或睿智坦诚;美在写法,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思,或写景抒情。不同类型的散文,既有共性亦有特性,让我们一起去散文中感受诗意美、理性美,感受文字中的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