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在生物课程标准中位于“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具体内容标准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活动建议是:收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的部分知识,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因此,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来学习生态系统,是对于以上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的生物成分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生态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生态类型,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本章内容先后安排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五部分内容。在本章中,除了学习以上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关注人类生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提高环保意识。
本节课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继续,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本节中安排了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等分析活动,讲授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两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两大部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为基础。本课内容是上述内容的引申和拓展。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是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核心知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让学生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来学习生态系统,是对于以上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的生物成分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生态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生态类型,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本章内容先后安排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五部分内容。在本章中,除了学习以上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关注人类生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继续,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本节中安排了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等分析活动,讲授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两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两大部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为基础。本课内容是上述内容的引申和拓展。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是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核心知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让学生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济南版本节是第六单元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最后一节: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在学生学习完生态系统的组成、营养结构、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类型之后,本节从宏观上把前四节的内容融为一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一般能自我调节,但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掌握这一知识点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意识。总之,本课时在各章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可过度开发利用。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课件的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
五、本节课包括的课型: 本节课的课型包括新授课。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一、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学生通过前四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类型)。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过环境污染的事例。本节课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消化,少数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对新知识缺乏理解,需个别辅导。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能力还不够强。这些特征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着重从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和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机制。通过分析驼鹿和狼数量变化曲线,认识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对比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差异,认识影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因素。事实说明,一旦外来因素的影响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该系统就会被破坏,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材内容关系到社会热点的生态环境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网络媒体等途径,对当今国际、国内乃至身边的生态问题已有了解,但又不全面。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探究的欲望强烈,愿意表现自己这一特点,课堂设计中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课下收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典型素材,培养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热爱家乡等情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表现适时、适度的鼓励、表扬、肯定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在教育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金乡县化雨中学 姜开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③阐明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又是有限的。(重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②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②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可过度开发利用。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 教法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讲授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创设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总结。
2、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和熊出没之森林保卫战视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限度2、学生准备
收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
【设计思路】: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合于启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问题,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落实三维目标,渗透新课标教育理念,以合作探究学习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新知,通过小组探讨学会学习,并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注重知识的整合及前后联系,关注不同版本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紧扣社会环境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总体上,在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3分钟展示:学习目标 1、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2、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分别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熊出没之森林保卫战》刚才我们欣赏了熊出没之森林保卫战。思考:在熊大和熊二的保护下,光头强破坏了森林中极少数的大树,森林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吗?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师指出重难点) 学生复习、交流有关“生态系统类型”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欣赏《熊出没之森林保卫战》激发学生的兴趣,贴合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地共鸣。短时间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熊出没》视频和图片都调动了学生学生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信心和意志,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探究新知探究新知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探究新知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欣赏美国的罗亚岛国家公园,它是一个长约80千米,宽约13千米的小岛。在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而生存。20世纪50——90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的调查,结果发现驼鹿的数量和狼的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分析图片,讨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1.引导学生分析图,对图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图显示了哪两种生物的关系?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紫色曲线代表那种动物?绿色曲线代表哪种动物?2.认识完图形后,知道学生以一个时间段为代表来分析, 1965-1980年之间狼和驼鹿的变化情况,讨论下列问题:【讨论】⑴1965年——1980年,这15年间驼鹿的数量和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狼和鹿的关系)(2分钟)⑵假设有一年(1980年),狼因病大量死亡,对鹿群会产生什么影响?⑶鹿群会一直增加下去吗?为什么?【过渡语】可见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其他成分如何变呢?3.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理解各种生物的数量始终维持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归纳总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热带雨林 草原 荒漠你认为图中的哪一个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探究新知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图片,学生思考讨论:1、比较上图两种生态系统中的哪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2、食物链最复杂?3、哪一个生态系统最为稳定?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5、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中,你认为哪种生态系统更稳定?为什么?指导学生来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观察视频,生态系统调节限度,思考问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有没有一定的限度呢?通过观察视频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教师:课件展示:森林大火、飓风、严重的工业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的图片教师:你还能举出你们所熟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吗?学生:展示调查我们身边和周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事例。兴趣小组的同学分组展示调查报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恢复,有时则完全不能恢复.【过渡语】引起生态系统崩溃的外来干扰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我们无法抗拒的,那么面对人为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做呢?3.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并从自身出发应该如何做?【畅所欲言】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如何做 【聚焦社会热点】保护生态系统固然重要,但“发展也是硬道理”,如何看待二者关系 保护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应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并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生态系统朝着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放松心情朗读:生态保护赞歌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他,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保护生态系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共享清澈碧水蓝天;人寿年丰、源于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学知识、无私奉献,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教师指导学生齐读,增强学生关爱大自然,提高生态意识。 学生:观察交流并且仔细分析图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驼鹿与狼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数量紫色是驼鹿的变绿色是狼的变化⑴1965年——1980年,这15年间驼鹿的数量和狼的数量有什么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狼和鹿的关系)(2分钟)⑵假设有一年(1980年),狼因病大量死亡,对鹿群会产生什么影响?⑶鹿群会一直增加下去吗?为什么?学生积极的讨论并回答问题生1:驼鹿先上升后下降,狼先下降后上升。狼与驼鹿是捕食关系生2:鹿会大量的增加生3:不会,因为鹿群之间要争夺食物和空间当一种成分发生变化是会引起其他成分相应的变化,各种到成分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不看课本,把知识点归纳出来一分钟时间速记小组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认为是热带雨林的调节能力最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标出重点内容学生根据课本来回答问题一分钟时间速记后抢答严重的污染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了生1:过度放牧生2:围湖造田生3:……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特点。总结规律:一般的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相反。观看图片,各抒己见说自己获得的信息(河水被污染了、水质影响鱼的生活,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等等)每组代表以生态小记者的身份汇报他们的资料(生物入侵、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有的小组还有图片和视频).观看图片,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等) 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图标,理清各个曲线的含义,为下一步分析狼和驼鹿的变化做下铺垫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理解狼和驼鹿的数量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带领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草、鼠、蛇的之间的数量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采用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内涵这道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前几节知识的落实情况,又考查了今天所学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变化先让学生推测这三种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大小,然后再带着问题看课本。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增加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限定时间和题目知道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紧跟生活中的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学生看到图片后比较震撼,也激起了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共鸣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1.课堂小结:本节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达标检测:多媒体课件展示达标测试题: 学生展示交流——。 再一次回顾所学的知识加深了记忆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应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互相评价、纠正。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提出来组内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设计不同梯度的题目 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符合生物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达标测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附:板书设计: 进一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做题的速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