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下4.4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下4.4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2 13:09:10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下4.4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金华月考)习主席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下列措施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得甲烷作燃料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
2.(2021·金华)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21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D.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2021七下·奉化期末)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样物”,如图所示,表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到森林里进行野餐烧烤
B.用增高烟囱的方式排放废气
C.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达到降低疾病传染的风险
D.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方法给农作物施肥
4.(2021·定海模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下表所示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下列各组中, 正确的组合是(  )
选项 甲 乙、丙、丁
A 常见碱 烧碱、纯碱、熟石灰
B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烧碱
C 常见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肝脏
D 常见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电能(火力)
A.A B.B C.C D.D
5.(2021·温州模拟)如图是某饭店门口的宣传防疫海报。这种就餐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6.(2021·婺城模拟)“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把生活垃圾按图示进行分类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其中同学们喝剩的矿泉水瓶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
A. B.
C. D.
7.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8.许多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比如在制作酸奶时就主要用到(  )
A.霉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醋酸菌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血缘关系”,这里的“血缘”实际上是指(  )
A.遗传 B.血浆 C.血细胞 D.血型
10.2017年12月15日,安徽警方通过DNA对比鉴定技术成功将宿州泗县逃亡28年的重案嫌犯赵某抓捕归案。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主要存在染色体上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DNA对比鉴定技术的DNA来自细胞核
D.男性逃犯赵某的DNA全部来自其父亲
11.人的有耳垂(E)和无耳垂(e)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图解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
B.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C.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
D.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女孩的几率是25%
12.下列全为遗传病的一组是(  )
A.白化病、色盲、先天性愚型 B.佝偻病、夜盲症、坏血病
C.侏儒症、乙肝、先天性愚型 D.色盲、甲肝和乙肝、佝偻病
13.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B.近亲结婚的后代一定会患遗传病
C.患遗传病的孩子的父母一定也患有遗传病
D.婴儿出生就有的病一定是遗传病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群中耳垂(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父亲性状 母亲性状 被调查的家庭数量(个) 后代性状及个体数量(个)
有耳垂 无耳垂
第1组 无耳垂 无耳垂 72 0 78
第2组 有耳垂 无耳垂 179 156 41
第3组 有耳垂 有耳垂 246 213 59
A.第2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
B.第2组和第3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
C.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D.亲代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是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15.人的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如图是一个家庭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不管蓝色眼睛还是棕色眼睛,其角膜都是无色透明的
B.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可推测出3和4的决定眼睛颜色性状的这对基因组成相同
C.眼睛的棕色和蓝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棕色眼睛是显性性状
D.3和4的两个孩子分别是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第三胎是棕色眼睛的概率为25%
二、填空题
16.(2021·普陀模拟)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I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选填字母)。
A.a>b+c B.a=b+c C.a(3)人类设计“桑基鱼塘”,其意义是   。
17.(2021·瓯海模拟)瓯柑是瓯海的一种特产水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柔软多汁、清甜可口,初食微苦。
(1)在一片瓯柑种植园中,瓯柑树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瓯柑的育苗方式主要是通过从优质母树上采取接穗,在砧木上进行嫁接,该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如图为细胞模型图,瓯柑的汁液主要来自   结构。(选填相应的字母)
18.(2021·乐清模拟)2019年1月,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罐子”,内有马铃薯、拟南芥种子、棉花种子、油菜种子、酵母菌、果蝇卵共六种生物样本,以及土壤、水、空气等物质,温度保持在1~30℃,月球表面的自然光能进入“罐子”。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 月面微型生态圈”中的分解者为    。
(2)搭载的棉花种子长出了嫩芽,这标志着人类在月球上完成了首次生物实验。“ 月面微型生态圈”中能使棉花种子萌发的除适宜的温度外,还有需要的条件有    。
19.(2021九下·富阳期中)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和物质转化情况(A、B、C代表食物网中的某些生物),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中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比例,请分析回答:
(1)在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   ;若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有:   。
20.(2021七下·浙江期末)青藏高原有一种蝙蝠蛾,它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喜食头花蓼等植物的根,当幼虫感染了某种真菌后会僵硬而死,继而真菌菌柄从它的头部长出,吸取虫体营养,这就是冬虫夏草。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这个生态系统中,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   。
21.健康问题,人人关心。请分析回答:
(1)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目前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下列行为中,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填序号)。
①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②输入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
③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叮咬正常人
④不安全的性行为
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
⑥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⑦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2)下列生物中与艾滋病病毒基本结构相同的是____。
A.草履虫 B.银杏
C.大肠杆菌噬菌体 D.酵母菌
22.   和   称作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
23.科学家将男性、女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的排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乙为   性的染色体组成。
(3)甲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共含有   条性染色体。
(4)如果乙图中X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自己女儿的几率是   。
24.(2021九下·丽水月考)近年来,多肉植物(如图所示)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
(1)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三、实验探究题
25.历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气成分变化的可能性较小,而现在它们的大气中都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由此推测,原始地球空气的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根据实验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实验属于   (填“黑箱实验”“对照实验”或“模拟实验”)。
(2)下列对米勒所做实验的解释中,你不认同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3)若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则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
(4)实验结果得到了氨基酸混合物,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你得出的结论是   。
(5)1972年米勒又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 ℃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工作者将一种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另一种低产抗倒伏的小麦进行杂交,后代中出现了下图中四种类型。选择高产抗倒伏类型进行繁殖培育,多代后就获得了稳定遗传的高产抗倒伏类型新品种。
材料二:科学家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手段搭载普通的甜椒种子,返回地面后再进行选育,培育成果实个大、肉厚、口感好、产量高的太空椒。
材料三: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内地某纱厂厂长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1)材料一中,涉及小麦的   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新品种,这种现象叫   。
(2)材料二中,通过卫星搭载能够培育出太空椒,使它的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   发生改变。
(3)材料三中,新疆棉引种到本地未达到某纱厂厂长期待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27.19世纪末,俄国植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两种假设:一是由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二是由细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把得病烟叶捣烂加水配成浆液,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将浆液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浆液稀释并滴到第一株健康烟叶上,结果发现健康的烟叶也患病了。
实验二:将第一株的病叶做成浆液并再次过滤和稀释,再将浆液滴到第二株健康烟叶上使其患病,然后把第二株的病叶再作同样处理,并一株一株的接连实验下去。结果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下一株的烟草发病并不比前一株症状减轻。
(1)细菌与烟叶细胞相比,不具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叶绿体
(2)实验一的结果说明   。
(3)根据实验二伊万诺夫斯基得出假设二不正确,其理由是   。
(4)根据实验结果,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请你作出一种合理的推测:   。
四、解答题
28.(2021·普陀模拟)从2020年1月份开始,东非和南亚地区发了几十年不遇的蝗灾。
(1)牧鸭治蝗网上呼声最高。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由绍兴鸭和多种鸭杂交而成的新品种鸭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   。请写出牧鸭治的食物链:   。
(2)牧鸭治蝗这种生物治虫方式难以对付这种超大规模的蝗灾,最有效的是喷洒有机磷农药等化学制剂.但这种高残留农药会经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从而伤害到人类。蝗虫还会由于   而导致抗药性增强。
(3)科学家还研究出了蝗虫微孢子等生物制剂,蝗虫体内的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   关系,可以使蝗虫致病来抑制蝗灾,但见效慢。安全防治蝗虫依然是一大难题.
29.(2021·温州模拟)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缺少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是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
(3)该草原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0.(2021·乐清模拟)在种植柑橘的过程中,控制杂草的过分蔓延成了果农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柑橘园还是使用化学药剂除草,结果往往使果园生态恶化,病虫害丛生,果实品质差。近年来,柑橘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柑橘园生草是指在柑橘林株间种植合适的草种,如“藿香蓟”,等草长至30厘米时。
分期割草,然后哂至半干,掩埋在树下,年年反复进行,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资料一:生草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资料二:在夏季高温期,覆草有利于防止土壤温度迅速上升,土壤温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资料三:试验表明,柑橘园内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瓢虫、草蛉等益虫的种群和数量增大。草蛉可以吃蚜虫,还可消灭红蜘蛛。
资料四:红蜘蛛是果园常见的病虫害,繁殖速度快。主要生存在叶子背面,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作出解释。
31.(2021·嘉善模拟)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大幅度的减少白色污染。可降解吸管以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该类吸管用后经处理粉碎后撒入池塘,作为肥料,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
(1)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该池塘生态系统比海洋生态系统更易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就越弱。
(4)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对自然界的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对环境污染和保护的认识判断。
【解答】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性气体,会污染环境,故A符合题意;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取甲烷做燃料,即可减小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故B不合题意;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故C不合题意;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解答】A、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故A错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B正确;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符合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砍伐森林,排放二氧化碳,破坏土壤等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政策。
【解答】到森林里进行野餐烧烤,用增高烟囱的方式排放废气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环境,大量砍伐树木才能制造出一次性筷子,不利于环境保护。而在耕地上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因此可以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方法给农作物施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酸、碱的概念;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碱一般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它在水溶液中会解离出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干燥剂是指能除去潮湿物质中水分的物质。
(3)消化腺可以分为位于消化道外和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两类。
(4)清洁能源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很强腐蚀性的碱; 纯碱一般指碳酸钠。碳酸钠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氢氧化钙属于碱,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生石灰都能吸水,因此可以作干燥剂,而石灰石不具有吸水性,故不能做干燥剂,B不符合题意;
C、常见消化腺:唾液腺、 胃腺、肝脏,C符合题意;
D、太阳能、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电能(火力)不属于清洁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公筷公勺的好处和意义:公筷公勺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文明用餐习惯,从而减少浪费、有效隔绝疾病口口传染。
【解答】使用公筷公勺有利于杜绝唾液、飞沫在餐桌上传播,防止“病从口入”,有效阻隔疾病口口传染,能够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因此这种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切断传播途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
【解答】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应该投入到可回收物垃圾箱中。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细菌;抗生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遵循的相关原则,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
【解答】 该实验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可见C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细菌;真菌;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制酱要用到多种霉菌,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B正确,符合题意;
C、制馒头、面包要用到酵母菌,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制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生物性状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叫遗传。人的体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结构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遗传信息在DNA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解答】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子女体内的染色体是从父母双方获得的,因此有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遗传物质概念。
【解答】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故此DNA对比鉴定技术成功将宿州泗县逃亡28年的重案嫌犯赵某抓捕归案,但是男性逃犯赵某的DNA并不是全部来自其父亲,也有来自于母亲的D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都成对。
(4)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5)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7)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解答】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能够遗传,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B不符合题意;
C、由遗传图可知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C不符合题意;
D、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几率是25%,而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都是50%,因此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女孩的几率是25%×50%═12.5%,而不是25%,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色盲症,分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为性连锁遗传,男多于女,双眼视功能正常而辨色力异常。患者常主觉辨色无困难,而在检查时发现。后天性多继发于一些眼底疾病,如某些视神经、视网膜疾病,故又称获得性色盲,色盲属于遗传病。先天性愚型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经检查,多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先天性愚型属于遗传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A、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A符合题意;
B、近亲结婚会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不是一定都会患遗传病
C、患遗传病的孩子的父母不一定也患有遗传病
D、婴儿出生的病多种多样,不一定是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因此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人类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这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解答】由题可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由于第2、3组后代中均出现无耳垂个体,所以第2、3组父亲均含有Aa的个体,但也有可能含AA的个体,因此第2组和第3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A、通常所指眼的颜色都是虹膜的颜色,角膜无色透明,便于透光,A不符合题意;
B、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图一中第二代3、4的虹膜都是棕色,第三代10的虹膜是蓝色,表明蓝色是隐性性状,棕色是显性性状,C不符合题意;
D、遗传图解如图;
从图中看出,“如果3和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眼睛颜色是棕色的概率是75%,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1)生产者
(2)A
(3)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因素。
(2)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解答。
(3) “桑基鱼塘”是人类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
【解答】(1)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A符合题意。
(3)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因此人类设计“桑基鱼塘”,其意义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1)生产者(2)A(3)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7.【答案】(1)生产者
(2)无性
(3)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解答】(1)瓯柑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嫁接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汁液是细胞液,细胞液位于B液泡中;
故答案为:(1)生产者;(2)无性;(3)B。
18.【答案】(1)酵母菌
(2)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
【解答】(1)由生态圈中的生物种类可知,酵母菌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2)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胚必须是活的且完整的;
故答案为:(1)酵母菌;(2)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等.
19.【答案】(1)4
(2)捕食和竞争;B或野兔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解答】(1)、 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A鹰;绿色植物B鹰;绿色植物BC鹰;绿色植物Y野兔C鹰;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
甲的总能量比乙多,所以甲是乙的上一级。
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 B或野兔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20.【答案】(1)有性生殖
(2)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1)从图中看出,蝙蝠蛾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因此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真菌主要靠分解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因此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有性生殖(2)分解者
21.【答案】(1)①③⑥
(2)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
(2)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解答】(1)①与艾滋病患者拥抱;③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叮咬正常人;④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都不会传播艾滋病;②不安全的性行为、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⑥输入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关心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因此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是:①③⑥。
(2)大肠杆菌噬菌体是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种病毒,属于细菌病毒,生物中与艾滋病病毒基本结构相同的是大肠杆菌噬菌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①③⑥(2)C
22.【答案】细菌;真菌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细菌和真菌称为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它们大多数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故答案为:细菌;真菌
23.【答案】(1)成对
(2)男
(3)1
(4)100%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1成对存在的。
(2)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观察图示可知:图乙的第23对染色体是XY,因此图乙为男性染色体图谱,图甲为女性染色体图谱。
(3)甲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共含有1条性染色体。
(4)人的性别遗传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儿的染色体中XX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母亲一定为女儿提供X染色体,女子X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因此一个女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是100%. 如果乙图中X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自己女儿的几率是100%。
故答案为:(1)成对(2)男(3)1(4)100%
24.【答案】(1)自然选择
(2)基因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由于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
【解答】(1)多肉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仅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基因
25.【答案】(1)模拟实验
(2)D
(3)爆炸
(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解答】(1)米勒的实验是模拟了原始大气和原始地球条件下进行的,米勒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 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也就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所以D符合题意。
(3) 甲烷、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或放电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4)观察到实验收集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可以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分子。
(5)在-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可以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故答案为:(1)模拟实验(2)D(3)爆炸(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
26.【答案】(1)两;变异
(2)遗传物质
(3)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根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材料一中,涉及小麦的高产和低产、抗倒伏和不抗倒伏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新品种,这种现象叫变异;
(2)材料二中,通过卫星搭载能够培育出太空椒,是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使它的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3)材料三中,新疆棉引种到本地未达到某纱厂厂长期待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故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故答案为:(1)两、变异;(2)遗传物质;(3)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27.【答案】(1)D
(2)烟草花叶病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如果是毒素引起的,浆液经稀释后,毒素变稀,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应比上一株轻,但本实验的结果是症状并未减轻
(4)烟草花叶病可能是由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引发的
【知识点】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烟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
【解答】 (1)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烟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因此细菌与烟草细胞相比,不具有叶绿体。
(2)因为 他把得病烟叶捣烂加水配成浆液,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将浆液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浆液稀释并滴到第一株健康烟叶上,结果发现健康的烟叶也患病了。导致健康的烟叶患病是得病烟叶引起的,而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可以通过实验二可以发现他是将病叶做成浆液并再次过滤和稀释, 再将浆液滴到第二株健康烟叶上使其患病,然后把第二株的病叶再作同样处理,并一株一株的接连实验下去。 每一次毒液过滤和稀释,因为毒液会更稀释,所以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肯定比上一株轻。
(4)在实验一中他 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 ,那么也可能是小于细菌的微生物,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所引发的烟草花叶病。
故答案为: (1)D; (2) 烟草花叶病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 如果是毒素引起的,浆液经稀释后,毒素变稀,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应比上一株轻,但本实验的结果是症状并未减轻 ;(4) 烟草花叶病可能是由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引发的
28.【答案】(1)鸟类;杂交优势;植物→蝗虫→鸭
(2)自然(定向)选择
(3)寄生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如鸭子,蝗虫,植物属于生产者,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流动最终危害人类。
【解答】(1)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由绍兴鸭和多种鸭杂交而成的新品种鸭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杂交优势。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植物→蝗虫→鸭。
(2)喷洒抗蝗虫农药,不能抵御该农药的蝗虫会被淘汰,而经过长时间的斗争,蝗虫体内的抗药性逐渐增强这也使得它们可以生存下去。
(3)微孢子虫能够寄居在蝗虫体内,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故答案为:(1)鸟类;杂交优势;植物→蝗虫→鸭(2)自然(定向)选择(3)寄生
29.【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两大部分即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过程的各种要素,如温度、光、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生命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最长的那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 该草原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自我调节能力
30.【答案】生草能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跟的呼吸作用;提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生草增加了微生物,草埋在树下,通过微生物分解,给柑橘提供丰富的无机盐;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益虫的繁衍和栖息提供场所,增加了益虫从而减少虫害,达到生物防治;草蛉可以捕食红蜘蛛,红蜘蛛大量减少,可以减少对柑橘的叶绿素的破坏,提供柑橘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柑橘的产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生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对果树的根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强自动调节能力,还引入了生态治虫,极大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柑橘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从以上几个较多回答即可.
31.【答案】(1)群落
(2)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3)自动调节能力
(4)碳循环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1)该池塘中存在多种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2)能量损失最多,说明这条食物链是最长的,即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3)海洋生态系统包含的物种比池塘生态系统多太多,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4)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参与碳循环;
故答案为:(1)群落;(2)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3)自动调节能力;(4)碳循环。
1 / 1浙教版九下4.4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金华月考)习主席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下列措施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得甲烷作燃料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对环境污染和保护的认识判断。
【解答】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性气体,会污染环境,故A符合题意;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取甲烷做燃料,即可减小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故B不合题意;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故C不合题意;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1·金华)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21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D.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解答】A、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故A错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B正确;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符合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1七下·奉化期末)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样物”,如图所示,表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到森林里进行野餐烧烤
B.用增高烟囱的方式排放废气
C.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达到降低疾病传染的风险
D.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方法给农作物施肥
【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砍伐森林,排放二氧化碳,破坏土壤等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政策。
【解答】到森林里进行野餐烧烤,用增高烟囱的方式排放废气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环境,大量砍伐树木才能制造出一次性筷子,不利于环境保护。而在耕地上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因此可以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方法给农作物施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1·定海模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下表所示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下列各组中, 正确的组合是(  )
选项 甲 乙、丙、丁
A 常见碱 烧碱、纯碱、熟石灰
B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烧碱
C 常见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肝脏
D 常见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电能(火力)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酸、碱的概念;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碱一般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它在水溶液中会解离出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干燥剂是指能除去潮湿物质中水分的物质。
(3)消化腺可以分为位于消化道外和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两类。
(4)清洁能源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很强腐蚀性的碱; 纯碱一般指碳酸钠。碳酸钠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氢氧化钙属于碱,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生石灰都能吸水,因此可以作干燥剂,而石灰石不具有吸水性,故不能做干燥剂,B不符合题意;
C、常见消化腺:唾液腺、 胃腺、肝脏,C符合题意;
D、太阳能、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电能(火力)不属于清洁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1·温州模拟)如图是某饭店门口的宣传防疫海报。这种就餐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公筷公勺的好处和意义:公筷公勺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文明用餐习惯,从而减少浪费、有效隔绝疾病口口传染。
【解答】使用公筷公勺有利于杜绝唾液、飞沫在餐桌上传播,防止“病从口入”,有效阻隔疾病口口传染,能够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因此这种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切断传播途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1·婺城模拟)“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把生活垃圾按图示进行分类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其中同学们喝剩的矿泉水瓶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
【解答】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应该投入到可回收物垃圾箱中。
故答案为:B
7.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细菌;抗生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遵循的相关原则,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
【解答】 该实验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可见C正确。
故答案为:C
8.许多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比如在制作酸奶时就主要用到(  )
A.霉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醋酸菌
【答案】B
【知识点】细菌;真菌;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制酱要用到多种霉菌,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B正确,符合题意;
C、制馒头、面包要用到酵母菌,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制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血缘关系”,这里的“血缘”实际上是指(  )
A.遗传 B.血浆 C.血细胞 D.血型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生物性状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叫遗传。人的体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结构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遗传信息在DNA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解答】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子女体内的染色体是从父母双方获得的,因此有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17年12月15日,安徽警方通过DNA对比鉴定技术成功将宿州泗县逃亡28年的重案嫌犯赵某抓捕归案。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主要存在染色体上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DNA对比鉴定技术的DNA来自细胞核
D.男性逃犯赵某的DNA全部来自其父亲
【答案】D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遗传物质概念。
【解答】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故此DNA对比鉴定技术成功将宿州泗县逃亡28年的重案嫌犯赵某抓捕归案,但是男性逃犯赵某的DNA并不是全部来自其父亲,也有来自于母亲的D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人的有耳垂(E)和无耳垂(e)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图解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
B.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C.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
D.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女孩的几率是25%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都成对。
(4)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5)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7)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解答】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能够遗传,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B不符合题意;
C、由遗传图可知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C不符合题意;
D、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几率是25%,而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都是50%,因此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女孩的几率是25%×50%═12.5%,而不是25%,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下列全为遗传病的一组是(  )
A.白化病、色盲、先天性愚型 B.佝偻病、夜盲症、坏血病
C.侏儒症、乙肝、先天性愚型 D.色盲、甲肝和乙肝、佝偻病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色盲症,分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为性连锁遗传,男多于女,双眼视功能正常而辨色力异常。患者常主觉辨色无困难,而在检查时发现。后天性多继发于一些眼底疾病,如某些视神经、视网膜疾病,故又称获得性色盲,色盲属于遗传病。先天性愚型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经检查,多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先天性愚型属于遗传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B.近亲结婚的后代一定会患遗传病
C.患遗传病的孩子的父母一定也患有遗传病
D.婴儿出生就有的病一定是遗传病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A、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A符合题意;
B、近亲结婚会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不是一定都会患遗传病
C、患遗传病的孩子的父母不一定也患有遗传病
D、婴儿出生的病多种多样,不一定是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群中耳垂(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父亲性状 母亲性状 被调查的家庭数量(个) 后代性状及个体数量(个)
有耳垂 无耳垂
第1组 无耳垂 无耳垂 72 0 78
第2组 有耳垂 无耳垂 179 156 41
第3组 有耳垂 有耳垂 246 213 59
A.第2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
B.第2组和第3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
C.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D.亲代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是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因此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人类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这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解答】由题可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由于第2、3组后代中均出现无耳垂个体,所以第2、3组父亲均含有Aa的个体,但也有可能含AA的个体,因此第2组和第3组中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人的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如图是一个家庭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不管蓝色眼睛还是棕色眼睛,其角膜都是无色透明的
B.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可推测出3和4的决定眼睛颜色性状的这对基因组成相同
C.眼睛的棕色和蓝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棕色眼睛是显性性状
D.3和4的两个孩子分别是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第三胎是棕色眼睛的概率为25%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A、通常所指眼的颜色都是虹膜的颜色,角膜无色透明,便于透光,A不符合题意;
B、3和4都是棕色眼睛,10是蓝色眼睛,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图一中第二代3、4的虹膜都是棕色,第三代10的虹膜是蓝色,表明蓝色是隐性性状,棕色是显性性状,C不符合题意;
D、遗传图解如图;
从图中看出,“如果3和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眼睛颜色是棕色的概率是75%,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2021·普陀模拟)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I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选填字母)。
A.a>b+c B.a=b+c C.a(3)人类设计“桑基鱼塘”,其意义是   。
【答案】(1)生产者
(2)A
(3)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因素。
(2)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解答。
(3) “桑基鱼塘”是人类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
【解答】(1)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A符合题意。
(3)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因此人类设计“桑基鱼塘”,其意义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1)生产者(2)A(3)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7.(2021·瓯海模拟)瓯柑是瓯海的一种特产水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柔软多汁、清甜可口,初食微苦。
(1)在一片瓯柑种植园中,瓯柑树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瓯柑的育苗方式主要是通过从优质母树上采取接穗,在砧木上进行嫁接,该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如图为细胞模型图,瓯柑的汁液主要来自   结构。(选填相应的字母)
【答案】(1)生产者
(2)无性
(3)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解答】(1)瓯柑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嫁接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汁液是细胞液,细胞液位于B液泡中;
故答案为:(1)生产者;(2)无性;(3)B。
18.(2021·乐清模拟)2019年1月,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罐子”,内有马铃薯、拟南芥种子、棉花种子、油菜种子、酵母菌、果蝇卵共六种生物样本,以及土壤、水、空气等物质,温度保持在1~30℃,月球表面的自然光能进入“罐子”。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 月面微型生态圈”中的分解者为    。
(2)搭载的棉花种子长出了嫩芽,这标志着人类在月球上完成了首次生物实验。“ 月面微型生态圈”中能使棉花种子萌发的除适宜的温度外,还有需要的条件有    。
【答案】(1)酵母菌
(2)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
【解答】(1)由生态圈中的生物种类可知,酵母菌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2)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胚必须是活的且完整的;
故答案为:(1)酵母菌;(2)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等.
19.(2021九下·富阳期中)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和物质转化情况(A、B、C代表食物网中的某些生物),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中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比例,请分析回答:
(1)在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   ;若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有:   。
【答案】(1)4
(2)捕食和竞争;B或野兔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解答】(1)、 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A鹰;绿色植物B鹰;绿色植物BC鹰;绿色植物Y野兔C鹰;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
甲的总能量比乙多,所以甲是乙的上一级。
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 B或野兔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20.(2021七下·浙江期末)青藏高原有一种蝙蝠蛾,它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喜食头花蓼等植物的根,当幼虫感染了某种真菌后会僵硬而死,继而真菌菌柄从它的头部长出,吸取虫体营养,这就是冬虫夏草。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这个生态系统中,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   。
【答案】(1)有性生殖
(2)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1)从图中看出,蝙蝠蛾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因此蝙蝠蛾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真菌主要靠分解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因此从组成成分看该真菌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有性生殖(2)分解者
21.健康问题,人人关心。请分析回答:
(1)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目前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下列行为中,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填序号)。
①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②输入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
③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叮咬正常人
④不安全的性行为
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
⑥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⑦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2)下列生物中与艾滋病病毒基本结构相同的是____。
A.草履虫 B.银杏
C.大肠杆菌噬菌体 D.酵母菌
【答案】(1)①③⑥
(2)C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目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
(2)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解答】(1)①与艾滋病患者拥抱;③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叮咬正常人;④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都不会传播艾滋病;②不安全的性行为、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⑥输入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关心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因此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是:①③⑥。
(2)大肠杆菌噬菌体是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种病毒,属于细菌病毒,生物中与艾滋病病毒基本结构相同的是大肠杆菌噬菌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①③⑥(2)C
22.   和   称作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
【答案】细菌;真菌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细菌和真菌称为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它们大多数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故答案为:细菌;真菌
23.科学家将男性、女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的排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乙为   性的染色体组成。
(3)甲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共含有   条性染色体。
(4)如果乙图中X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自己女儿的几率是   。
【答案】(1)成对
(2)男
(3)1
(4)100%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1成对存在的。
(2)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观察图示可知:图乙的第23对染色体是XY,因此图乙为男性染色体图谱,图甲为女性染色体图谱。
(3)甲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共含有1条性染色体。
(4)人的性别遗传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儿的染色体中XX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母亲一定为女儿提供X染色体,女子X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因此一个女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是100%. 如果乙图中X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基因传给自己女儿的几率是100%。
故答案为:(1)成对(2)男(3)1(4)100%
24.(2021九下·丽水月考)近年来,多肉植物(如图所示)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
(1)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答案】(1)自然选择
(2)基因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由于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
【解答】(1)多肉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仅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基因
三、实验探究题
25.历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气成分变化的可能性较小,而现在它们的大气中都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由此推测,原始地球空气的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根据实验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实验属于   (填“黑箱实验”“对照实验”或“模拟实验”)。
(2)下列对米勒所做实验的解释中,你不认同的是(  )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3)若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则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
(4)实验结果得到了氨基酸混合物,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你得出的结论是   。
(5)1972年米勒又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 ℃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答案】(1)模拟实验
(2)D
(3)爆炸
(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解答】(1)米勒的实验是模拟了原始大气和原始地球条件下进行的,米勒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 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也就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所以D符合题意。
(3) 甲烷、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或放电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4)观察到实验收集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可以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分子。
(5)在-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可以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故答案为:(1)模拟实验(2)D(3)爆炸(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工作者将一种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另一种低产抗倒伏的小麦进行杂交,后代中出现了下图中四种类型。选择高产抗倒伏类型进行繁殖培育,多代后就获得了稳定遗传的高产抗倒伏类型新品种。
材料二:科学家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手段搭载普通的甜椒种子,返回地面后再进行选育,培育成果实个大、肉厚、口感好、产量高的太空椒。
材料三: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内地某纱厂厂长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1)材料一中,涉及小麦的   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新品种,这种现象叫   。
(2)材料二中,通过卫星搭载能够培育出太空椒,使它的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   发生改变。
(3)材料三中,新疆棉引种到本地未达到某纱厂厂长期待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两;变异
(2)遗传物质
(3)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根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材料一中,涉及小麦的高产和低产、抗倒伏和不抗倒伏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新品种,这种现象叫变异;
(2)材料二中,通过卫星搭载能够培育出太空椒,是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使它的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3)材料三中,新疆棉引种到本地未达到某纱厂厂长期待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故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故答案为:(1)两、变异;(2)遗传物质;(3)生物的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27.19世纪末,俄国植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两种假设:一是由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二是由细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把得病烟叶捣烂加水配成浆液,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将浆液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浆液稀释并滴到第一株健康烟叶上,结果发现健康的烟叶也患病了。
实验二:将第一株的病叶做成浆液并再次过滤和稀释,再将浆液滴到第二株健康烟叶上使其患病,然后把第二株的病叶再作同样处理,并一株一株的接连实验下去。结果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下一株的烟草发病并不比前一株症状减轻。
(1)细菌与烟叶细胞相比,不具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叶绿体
(2)实验一的结果说明   。
(3)根据实验二伊万诺夫斯基得出假设二不正确,其理由是   。
(4)根据实验结果,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请你作出一种合理的推测:   。
【答案】(1)D
(2)烟草花叶病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如果是毒素引起的,浆液经稀释后,毒素变稀,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应比上一株轻,但本实验的结果是症状并未减轻
(4)烟草花叶病可能是由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引发的
【知识点】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烟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
【解答】 (1)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烟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因此细菌与烟草细胞相比,不具有叶绿体。
(2)因为 他把得病烟叶捣烂加水配成浆液,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将浆液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浆液稀释并滴到第一株健康烟叶上,结果发现健康的烟叶也患病了。导致健康的烟叶患病是得病烟叶引起的,而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可以通过实验二可以发现他是将病叶做成浆液并再次过滤和稀释, 再将浆液滴到第二株健康烟叶上使其患病,然后把第二株的病叶再作同样处理,并一株一株的接连实验下去。 每一次毒液过滤和稀释,因为毒液会更稀释,所以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肯定比上一株轻。
(4)在实验一中他 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物质可以通过) ,那么也可能是小于细菌的微生物,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所引发的烟草花叶病。
故答案为: (1)D; (2) 烟草花叶病不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3) 如果是毒素引起的,浆液经稀释后,毒素变稀,下一株烟草发病症状应比上一株轻,但本实验的结果是症状并未减轻 ;(4) 烟草花叶病可能是由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引发的
四、解答题
28.(2021·普陀模拟)从2020年1月份开始,东非和南亚地区发了几十年不遇的蝗灾。
(1)牧鸭治蝗网上呼声最高。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由绍兴鸭和多种鸭杂交而成的新品种鸭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   。请写出牧鸭治的食物链:   。
(2)牧鸭治蝗这种生物治虫方式难以对付这种超大规模的蝗灾,最有效的是喷洒有机磷农药等化学制剂.但这种高残留农药会经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从而伤害到人类。蝗虫还会由于   而导致抗药性增强。
(3)科学家还研究出了蝗虫微孢子等生物制剂,蝗虫体内的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   关系,可以使蝗虫致病来抑制蝗灾,但见效慢。安全防治蝗虫依然是一大难题.
【答案】(1)鸟类;杂交优势;植物→蝗虫→鸭
(2)自然(定向)选择
(3)寄生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如鸭子,蝗虫,植物属于生产者,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流动最终危害人类。
【解答】(1)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由绍兴鸭和多种鸭杂交而成的新品种鸭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杂交优势。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植物→蝗虫→鸭。
(2)喷洒抗蝗虫农药,不能抵御该农药的蝗虫会被淘汰,而经过长时间的斗争,蝗虫体内的抗药性逐渐增强这也使得它们可以生存下去。
(3)微孢子虫能够寄居在蝗虫体内,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故答案为:(1)鸟类;杂交优势;植物→蝗虫→鸭(2)自然(定向)选择(3)寄生
29.(2021·温州模拟)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缺少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是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
(3)该草原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两大部分即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过程的各种要素,如温度、光、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生命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最长的那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 该草原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自我调节能力
30.(2021·乐清模拟)在种植柑橘的过程中,控制杂草的过分蔓延成了果农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柑橘园还是使用化学药剂除草,结果往往使果园生态恶化,病虫害丛生,果实品质差。近年来,柑橘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柑橘园生草是指在柑橘林株间种植合适的草种,如“藿香蓟”,等草长至30厘米时。
分期割草,然后哂至半干,掩埋在树下,年年反复进行,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资料一:生草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资料二:在夏季高温期,覆草有利于防止土壤温度迅速上升,土壤温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资料三:试验表明,柑橘园内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瓢虫、草蛉等益虫的种群和数量增大。草蛉可以吃蚜虫,还可消灭红蜘蛛。
资料四:红蜘蛛是果园常见的病虫害,繁殖速度快。主要生存在叶子背面,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作出解释。
【答案】生草能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跟的呼吸作用;提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生草增加了微生物,草埋在树下,通过微生物分解,给柑橘提供丰富的无机盐;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益虫的繁衍和栖息提供场所,增加了益虫从而减少虫害,达到生物防治;草蛉可以捕食红蜘蛛,红蜘蛛大量减少,可以减少对柑橘的叶绿素的破坏,提供柑橘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柑橘的产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生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对果树的根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强自动调节能力,还引入了生态治虫,极大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柑橘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从以上几个较多回答即可.
31.(2021·嘉善模拟)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大幅度的减少白色污染。可降解吸管以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该类吸管用后经处理粉碎后撒入池塘,作为肥料,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
(1)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该池塘生态系统比海洋生态系统更易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就越弱。
(4)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对自然界的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1)群落
(2)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3)自动调节能力
(4)碳循环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1)该池塘中存在多种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2)能量损失最多,说明这条食物链是最长的,即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3)海洋生态系统包含的物种比池塘生态系统多太多,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4)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参与碳循环;
故答案为:(1)群落;(2)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3)自动调节能力;(4)碳循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