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01 00: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章 发酵工程
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
(1)概念
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实质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有氧或无氧条件)
(3)注意
不同的微生物代谢途径有差异;
同一种微生物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时,代谢途径也会出现差异。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4)实例——腐乳
原理:
蛋白质 小分子肽 + 氨基酸
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蛋白酶
脂肪酶
来源于酵母、曲霉、毛霉
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其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2.传统发酵技术
(1)概念
(2)类型
固体发酵(混合菌种)和半固体发酵
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操作简单)
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留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3)主要食品
酒、腐乳、酱、酱油、醋、泡菜和豆豉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阅读P5-P7相关内容,思考泡菜、果酒、果醋的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微生物、生物种类、形态结构、代谢类型、菌种来源、繁殖方式、最适生长温度、发酵原理、注意事项等。
乳酸杆菌 酵母菌 醋酸菌
(1)菌种及来源:
生物种类:
形态结构:
代谢类型:
繁殖方式:
最适生长温度:
1.泡菜的制作
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原核生物中的细菌
球形(乳酸链球菌)和杆状(乳酸杆菌)
异养厌氧型
分裂生殖(二分裂)
18~20℃(室温)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2)发酵原理
1.泡菜的制作
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C6H12O6
2C3H6O3(乳酸)

+能量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将新鲜蔬菜洗净,切成块状或条状,混合均匀,晾干后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加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
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并将盐水煮沸,冷却待用;
将冷却好的盐水缓缓倒入坛中,使盐水没过菜料,盖好坛盖;
配制
盐水
蔬菜处理装坛
加盐水
封坛
发酵
向坛盖边缘的水槽中注满水,在发酵过程中注意向水槽中补充水;根据室内温度控制发酵时间;
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泡菜风味差;
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
杀菌、除氧
创造无氧环境
泡菜发酵初期,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产生较多的CO2,防止发酵液溢出坛外;
防止因太满使盐水未完全淹没菜料而导致菜料变质腐烂;
留有一定空间,方便拿取泡菜。
泡菜制作过程
如何判断你腌制的泡菜是否成功?色泽如何?口味如何?
1.泡菜质量可以根据泡菜的色泽和风味进行初步的评定;
一般来说,腌制成功的泡菜汤清亮,无浮膜,菜质脆嫩度适口,酸甜咸味适宜,具有一定的香气,咀嚼后无渣等。
3.根据亚硝酸盐的含量来评定;
4.根据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的数量来评定。
2.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的形态;
(4)结果分析和评价:
温度、食盐含量、腌制时间的控制
(5)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
发酵时期 乳酸菌 乳酸 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 少(有氧气,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少 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菌活动) 积累增多,pH下降 下降(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
发酵后期 减少(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其活动) 继续增多,pH继续下降 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曲线模型
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联系生活】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时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能够把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亚硝酸盐
亚硝胺(强致癌物)
【拓展应用】
2.某同学在制作泡菜前,查阅资料得知,可以向泡菜坛中加些“陈泡菜水”;
在用5%的食盐水制作泡菜时,他在不同时间测定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见右栏曲线图,请你帮他分析问题。
练习与应用 P8
(1)据图分析,从亚硝酸盐含量来看,你认为该泡菜在什么时间食用比较合适?为什么?
(2)他第一次制作出的泡菜“咸而不酸”,造成这个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什么?
10天后食用比较好,因为此时的亚硝酸盐含量低。
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等原因导致泡菜未能正常发酵。
“陈泡菜水”含乳酸菌,可快速发酵产生乳酸。
(1)菌种及来源:
生物种类:
形态结构:
代谢类型:
繁殖方式:
最适生长温度:
2.果酒的制作
水果表面的野生酵母菌
真核生物中的单细胞真菌
球形
异养兼性厌氧型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酿酒酵母:28℃;野生酵母:18~30℃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2)发酵原理
2.果酒的制作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 +6H2O 6CO2+12H2O+能量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1)菌种及来源:
生物种类:
形态结构:
代谢类型:
繁殖方式:
最适生长温度:
3.果醋的制作
醋酸菌
原核生物中的细菌
球形、杆形
异养需氧型
分裂生殖(二分裂)
30~35 ℃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2)发酵原理
2.果醋的制作
氧气充足条件下
氧气、糖源充足时:
C6H12O6+2O2 2CH3COOH(乙酸)+2CO2+2H2O+能量

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
C2H5OH+O2 CH3COOH+H2O+能量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将发酵瓶、榨汁机等器具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晾干备用;
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注意: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盖好瓶盖;
将温度控制在18-30℃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
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点(注意: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瓶盖。
发酵时间为10-12d。可通过从发酵瓶口取样来对发酵的情况进行检测。
取新鲜葡萄,用清水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和腐烂的籽粒,沥干;
除灰去污
先清洗,再去梗:
避免葡萄破损,减少杂菌污染
①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
②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无需多次。防止菌种减少,影响发酵
排出气体
防止杂菌污染
器具消毒
冲洗葡萄
榨汁装瓶
果酒发酵
果醋发酵
当葡萄酒制作完成后,打开瓶盖,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发酵温度为30-35℃,时间为7-8d。
空气中的醋酸菌会进入果酒发酵液中大量繁殖
果酒果醋制作
结果分析与评价
1.在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分别有哪些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发酵后多少天?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果酒:发酵液(会或不会) 出现气泡 ;
紫色葡萄皮的 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 色。
②果醋:一般 (会或不会) 出现气泡 ,
发酵完成时,在发酵液的液面会出现一层菌膜,是 菌膜。

花青素
深红色
不会
醋酸菌
10天左右
·
2.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除了酵母菌,是否还有其他微生物生长?
它们会对果酒发酵产生影响吗?如果有,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①制酒过程中,还会存有 等微生物 ;
乳酸菌、醋酸菌
②控制乳酸菌数量 :
控制醋酸菌数量 :
发酵为醋酸
使果酒变质
减少O2含量、调节发酵温度、pH
调节发酵的温度、pH等;
3.在制作果醋的过程中,酵母菌是否还会继续发酵?
醋酸菌从何而来?采用什么措施可以加快果醋的制作?
不会。发酵温度、pH不利于酵母菌生长
人工接种醋酸菌或直接打开瓶盖,让空气中的醋酸菌在发酵液中大量繁殖。
探究·实践
结果分析与评价
果酒果醋制作
在工业上 , 后期醋的发酵需要人工接种醋酸菌。
如何评价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闻一闻,尝一尝有没有酒味
用重铬酸钾检测是否含有酒精
如何评价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灰绿色
橙色
灰绿色
看一看有无菌膜的形成
闻一闻,尝一尝有没有醋味
检测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值
探究·实践
结果分析与评价
果酒果醋制作
结构 作用 酒精发酵时状态 醋酸发酵时状态
充气口
排气口
出料口
通入空气
关闭
打开,并接入气泵
排出CO2
打开
打开
便于取样监测
关闭
关闭
可以在充气口填充棉花或者安装其他过滤装置,以防止充入的气体携带外来杂菌污染发酵液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