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1-12题为单选,每题4分;13、14为多选,每题6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新冠病毒抗体在人体内环境中合成
C.进行剧烈运动以后,人体血浆的pH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D.实现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
D.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4.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外液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中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保持稳态时,机体就不会患病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D.糖尿病
6.下列叙述不能支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观点的是( )
A.血糖浓度的稳定,为细胞呼吸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B.血液含氧量的稳定,为细胞有氧呼吸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C.内环境温度的稳定,有利于体内各种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D.内环境pH的稳定,有利于消化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
7.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9.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C.④最终汇入①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在人体中,稳态的维持只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8.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马铃薯匀浆中不存在酸碱缓冲物质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0.人体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适量CO2对维持这个pH变化范围起主要作用,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H2O+CO2H2CO3H++HCO3-。又知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在安静状态下长时间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使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大于5%
B.人在痛苦中,长时间太深的呼吸可导致血液pH降低
C.人在安静状态下,长时间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血液pH降低
D.室息而死的人血液pH低于7.35
1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12.在“生物体维持 pH 值稳定机制”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分别向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加入酸或碱时,每次滴加要严格控制滴数
B.该实验通过对比实验说明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相似,在一定范围内对酸碱有缓冲能力
C.实验中每次滴加酸或碱后要“摇匀”使其充分混合,确保 pH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实验开始时无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 pH 进行检测
13.(多选)下列对内环境稳态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
D.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14.(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B.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C.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D.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的量相差较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5.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__才能完成。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16.“酸碱体质”可以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伪科学理论”,它会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简单地将食物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不能随意根据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人体内酸碱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我们吃的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这些物质进人内环境会使生物体的pH发生显著变化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的缓冲对包括什么?它们主要存在于哪里?___________ 。
(3)缓冲对调节pH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吗?____________ 。
内环境的稳态答案
1.D【详解】血液包括各种血细胞,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是血浆,A错误;新冠病毒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人体血浆中有H2CO3/NaHCO3为缓冲对,能够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进行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值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2.C
3.B【详解】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细胞中,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4.D【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错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由于运动过程中大量消耗能量,故细胞呼吸速率加快,同时释放的热能增多,所以体温略有升高,B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保持稳态时,机体也可能患病,例如遗传病,C错误;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物质,也会将代谢物和分泌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5.A【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渗透压升高,或体温变化等,B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也可能会导致酶促速率减慢,C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患糖尿病,D错误。
6.D【详解】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反应物,A正确;血液中氧气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细胞有氧呼吸的原料,B正确;温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每种酶都需要适宜的温度,内环境温度的稳定有利于体内各种酶正常发挥作用,C正确;pH值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消化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无关,D错误。
7.D【详解】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8.B【详解】温度、渗透压及pH表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若②为脑细胞,由于组织细胞都会吸收消耗氧气,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由于肌肉细胞会吸收葡萄糖,因此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B正确;①淋巴最终汇入④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使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则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9.C【详解】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A错误;马铃薯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B错误;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要通过体液调节,D错误。
10.C【详解】安静状态下,长时间太快且太深的呼吸,血液中的CO2没有及时排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减少,即小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5%,A错误;深地过度呼吸运动使得肺泡内CO2浓度大大降低,从而加快了肺部血液中的CO2过多地扩散进入肺泡,排出体外,化学平衡H2O+CO2 H2CO3 H++HCO3-逆向移动,血液中H+浓度减少,pH增大,B错误;长时间太浅呼吸会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H2O+CO2 H++HCO3-向着正向移动,血液酸性增强,血液的pH会减小,C正确;窒息而死的人由于不能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反应向右进行,血液的pH应低于7.35,D错误。
11.D【详解】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12.D【详解】实验开始时,均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D错误。
13.ACD【详解】由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D正确。
14.CD【详解】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仅血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腹泻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B错误;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一般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较多,渗入淋巴液的量较少,二者相差较大,D正确。
15.(1)消化 未被吸收的物质 (2)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呼吸、循环 (3)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4)内环境 (5)神经—体液—免疫
16.(1)不会。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2)HCO3 /H2CO3、HPO42 /H2PO4 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3)缓冲对主要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详解】(1)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吃的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不会使生物体的pH发生显著变化。(2)人体内的缓冲对有HCO3 /H2CO3、HPO42 /H2PO4 等,主要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3)缓冲对主要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