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人教版第 4 章——群落研究性学习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 人教版第 4 章——群落研究性学习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2-16 14: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研究性学习设计
作者姓名
任职单位
学科
生物
年级
单元标题
群落
研究性学习名称
植物园与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小组成员
全班学生,分为5小组,每组10人
所需时间
课外活动
【学习目标】(或概述)
1、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的情况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4、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情境】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生可以依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要求与步骤,在野外采样,在实验进行观察。这样做学生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况,利于学生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任务与预期成果】
任务:
1. 分组进行,四个组去农田取样;一个组到植物园采样。
2.观察分类。(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种群密度如何?两地有何不同?)
3.通过观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统计分析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4.培养团结合作、表达交流能力。
预期成果:
1.学生初步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学生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的情况
3.学生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4.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第一步:将全班学生分为5组,每组10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第二步:每组学生进行详细分工,并做好记录。
课题组成员
姓名
活动时间
任务
第三步:每小组成员根据任务的分配情况,进行土壤采样。
第四步:每小组将采回的土样进行处理得出相应数据并做好记录。
样点
种类1
种类2
种类3
种类4
总个体数
样点1
样点2
样点3
样点4
样点5
(样点1(农田土壤近水侧),样点2(农田土壤近水侧),样点3(农田土壤背水侧),
样点4(农田土壤背水侧),样点5(植物园)。
以上四步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完成。)
第五步:课上,每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
第六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每小组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七步:对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报告可参照附表)
【评价设计】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如何?农田近水侧与背水侧;农田与植物园有何不同?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评价方法:1.小组之间的交流、上课的发言。
2.完成小论文情况。
评价指标:1.小组内分工明确, 活动积极、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2.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分配任务。
3.小组间交流顺利,分析数据。
4.活动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5.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6.论文撰写的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叙述流畅。
【资源列表】
1.学校图书馆
2. 百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810530.html
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26459.html
4. 土壤动物: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435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