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认识函数

文档属性

名称 7.2。1认识函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2-18 21: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 1认识函数
题组一(函数的概念)
观察下列三个情景中的变化过程,用横线划出三个情景中的常量和变量,并完成情景①中的未填完的空.
情景①关注民生,让百姓受益仍是十八大的讨论话题,大会刚结束,国家就下调了油价,93号汽油现在的价格是7.43元/升,小明爸爸加升油,需要付元.
当分别取1、2、3、4、5、6时,完成下表
加油升
1
2
3
4
5
6
……
所付金额元
29.72
44.58
……
情景②历届代表人数(人)与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变化表
第次全
国代表大会
1
2
3
5
8
9
10
11
15
16
17
18
代表人数
(人)
13
12
30
80
1026
1512
1249
1510
2048
2114
2213
2270
情景③十七大至十八大期间国家投入于教育的经费(千亿元)随年份(年)的变化图

函数的概念
练一练
1.请你根据函数的概念,对情景②、情景③这二个情景中的两个变量分别说一说:
“ 是 的函数, 是自变量.”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函数关系的是 (填上相应的序号)
①圆的面积公式中,与的关系;②匀速运动物体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1
1
2
3
4
5
5
3
5
6
8
3
6
7
③变量与的部分值如下,变量与之间的关系
理一理:
①函数关系间有 个变量 ;
②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一关键是分清楚谁是自变量,二关键是看对于自变量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的值是否
变式:下列图形表示是的函数的是( )
题组二(函数的表示方法)
问题1:你能用等式来表示情景①中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关系吗?
问题2:情景②中代表人数与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等式表示方便吗?
问题3:情景③中的函数用图表表示相对于解析法或列表法表示有什么优点?
练一练
1. 如右图,△ABC一边BC长为5,BC边上的高AD为,设△ABC的面积为,则
面积关于高的函数解析式是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
锐角的度数为、,则关于的函数关系式是
2.下列各情景中的函数关系分别可以用哪个函数图象近似刻画,请将相应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1)汽车的紧急刹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2)人的身高变化(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
(3)跳高运动员跳跃横杆(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
(4)一面冉冉上升的红旗(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
理一理
①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是 、 、
②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时,应注意将含有自变量的代数式写在等式的右边
题组三(函数值和求函数值)
情景①中我们把叫作时的函数值
练一练
1.已知函数,当时的函数值为
2. 下表是历届代表人数与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变化表
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1
2
3
5
8
9
10
11
15
16
17
18
代表人数
13
12
30
80
1026
1512
1249
1510
2048
2114
2213
2270
当时,函数值为__________
3. 如图,图象表示骑车时热量消耗(焦)与身体
质量(千克)之间的关系。当时,函数值
为_________;当时,函数值为_____
4.某市民用水费的价格是1.2元/立方米,设用水
量的为立方米,应付水费为元,则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 ,当时,
函数值是 ,它的实际意义是

当时,该用户用水量为 立方米
理一理:求函数值的方法
①解析式: ;②列表法: ;③图象法:
题组四(函数的应用与综合练习)
精选例题: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并且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距离地面高度(千米)
0
1
2
3
4
5
温度(℃)
20
14
8
2
-4
-10
根据上表,父亲还给小明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你和小明一起回答: (1)变量 变量的函数(填“是”或“不是”),理由是 (2)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 ; 温度最高时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3)根据与之间的变化规律可预测距离地面6千米的高空温度是
练一练
1. 在国内投寄平信应付邮资如下表:
信件质量(克)
邮资(元)
0.80
1.60
2.40
(1) 关于的函数(填“是”或“不是”)
(2)当时,函数值为 ;当时,函数值为 ;当时,函数值为 ,它的实际意义是
变式1:根据右图中所示的程序计算变量的值,
若输入自变量的值为1.5,则输出的结果是
2. 右图是老师上完课坐车回家的折线图,其中表示时间,
表示离开富春中学的路程。请根据图象帮老师完成下列问
题:
(1)路程 看成的函数 (填“可以” 或“不可以”)
(2)当分时的函数值为
(3)当时,对应的函数值是 , 它
的实际意义是
(4)富春中学离老师家的距离是 ,老师上完课回家
1
2
3
1
3
1
3
2
1
共用了 分钟.
3.已知函数与分别由右表给出,那么满足
的的值是
课堂小结
你能借助下列知识框图帮助小明理清十八大中所寓含的数学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