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5 15: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么,走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六课。
教这篇文章有两个难处:
一、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必读必考书目。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内容很熟悉了,并已经阅读了诸多的导读文章,做了相应的阅读题。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机械的重复势必为学生所厌弃!
二、这一语文名篇思想容量丰富,“任何一种教学设计、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包举全文、穷尽其妙”(郑桂华语),究竟要选择哪一种教学思路提纲挈领把握全篇?
受王君老师“三舍弃三重视”和姚丹华老师“溯源导读法”的启发,结合本班孩子的阅读实际,我把本文作为“主题型文本”,做了如下的导读设计。
教学步骤:
一、那么,走罢!
1.“那么,走罢!”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他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离家求学。
(屏显)他的第一站是——南京。
鲁迅到了南京水师学堂,却感觉这里"乌烟瘴气"。又来到了矿路学堂,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的目光转向了同中国一衣带水却又“很两样”的日本。《藤野先生》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生活的文章。
(屏显)鲁迅所走的这条路是什么样的路呢?经历了父亲病死、家道中落、国力衰弱的鲁迅,接触了《天演论》的鲁迅要走的是——
希望之路。
真理之路。
救国之路。
于是,他去了第二站——东京。(屏显)
2.可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什么样呢?
3.“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同期,1903年,鲁迅在他自己的一张照片后面,题下一首小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用“因为( ),鲁迅来到东京;因为( ),鲁迅离开了东京。”的句式说说你对鲁迅这段经历的理解。(屏显)
二、那么,走罢!
1.那么,走罢!齐读下面的文字。
(屏显)(齐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思考:“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作者说“不知怎地”,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联系你所学所背的文学作品,联想漂泊日本的鲁迅,联想为重寻真理而离开故土又离开东京的鲁迅,猜一猜作者记得“日暮里”是何原因。
2.再读下面的文字。
(屏显) (齐读)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因为一个人,记住一座城。朱舜水先生半生奔赴海外,寤寐忧国。他曾写诗道——
廿年家国今何在?又报东胡设伪官。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
用自己的话总结,鲁迅记得日暮里,就是记得——;鲁迅记得水户,就是记得——?
3.鲁迅走到了第三站——仙台。
七年级时,我们已经在《朝花夕拾》阅读了这篇文章,请简述藤野先生与鲁迅相处的几件事。
预设:添改讲义,修改血管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在学习上,藤野先生给了鲁迅非常多的关爱和温暖。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藤野先生还在精神上保护了青年的鲁迅。朗读下面的句子。
(屏显)(齐读)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①“这事”指的是哪件事?
(屏显)
助读资料:《离乡者的凄哀》王晓明博士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②怎样理解“一同”?揣测一下藤野先生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③比起“关爱学生”,你能够体会到藤野先生更伟大的品格吗?
藤野先生给了他——一个有着炽盛的爱国情怀的、自尊自重的中国人,跨越了国别的、满怀深情的大爱!
促使鲁迅先生离开的,除了“匿名信事件”,还有“看电影事件”。多年之后,先生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当时内心的伤痛。
(屏显)(齐读)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鲁迅下定决心离开仙台时的心理活动吧。
预设:
①我的心被刺得特别痛!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真不公平!可是,怎样才能改变弱国子民被歧视的命运呢?
②我原想学医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哪知国人竟然麻木到这个地步!救国救民之路啊,路在何方?
③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能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我要把手中的笔当作手术刀,救治这些麻木的国民。
三、那么,走罢!
那么,走罢!鲁迅的第四站是——北京。
经历了父亲病死、家道中落、国力衰弱、留学伤痛的鲁迅,还是要走——
希望之路。
真理之路。
救国之路。
这条路曾经是学医,而今是从文。
师:让我们重新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吧。
(屏显) (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925年,鲁迅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写下这些文字时,鲁迅已经来到了第五站——厦门。
当他回想往日时光,他日流云,在眼前一闪烁。
让我说出谎话的 不止你叹息的愁
让我杳无消息的 不止你的温柔
不管余路走多久 你的教诲记心头
让我增加勇气的 是依旧的黑瘦
分别总是在六月 回忆是勇气的酒
初春绯红的樱花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蚊子很多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仙台 带不走的 只有你
离开了仙台,却常常回忆仙台。只因在那孤独求索的岁月里,靠近你,温暖我。
请找出文中表述这些意思的段落,并满怀深情地诵读吧!
(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再读)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四、追本溯源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藤野先生为什么对鲁迅热情、尊重?请自主阅读藤野先生的文章《谨忆周树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