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夯实提升(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夯实提升(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04 22: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基础过关
1.(2021·扬州模拟·知识点4)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
A.NaCl固体 B.NaOH溶液
C.蔗糖溶液 D.酒精溶液
2.(2021·拱墅月考·知识点1)有一组物质:海水、稀硫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牛奶 B.泥水
C.冰水混合物 D.碘酒
3.(2021·南宁中考改编·知识点1·题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一瓶蔗糖溶液中,下面的部分比上面的部分甜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叫作溶液
4.(2021·邵阳模拟·知识点1、3)下列各组物质(物质均为固体)只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A.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高锰酸钾和氯化钠
C.碳酸钙和氯化钠 D.氯化钠和蔗糖
5.(2021·宁波期中·能力点2)下列各种生活实例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  )。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
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
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
D.实验室里将物质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
6.(2021·防城港模拟·知识点3·题型3)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向集气瓶中先装入Y试剂,然后从胶头滴管中滴加X(X的体积忽略不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若X为水,Y为硝酸铵,则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下降
B.若X为稀盐酸,Y为镁,则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
C.若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X为水,则Y可能为氯化钠
D.若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Y为生石灰,则X可能为水
能力提升
7.(2021·沙坪坝模拟·知识点1、2·题型2)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鱼身上有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下列过程与上述原理相似的是(  )。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C.用烧碱除油污
D.用盐酸除去铁锈
8.(2021·泉州模拟·知识点1、3)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他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    。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    。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    。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    。
9.(2021·徐州中考·知识点1、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现象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存在。
(1)勤洗手是好的生活习惯。某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用该肥皂洗手时,硬脂酸钠能把手上的油渍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而洗去,这一事实的原理是    (填“溶解”或“乳化”)。
(2)某同学做了在常温下将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的实验: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3 mL水,再加入1小粒碘,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有碘固体,液体呈淡黄色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约1 mL汽油,充分振荡后静置 试管底部无固体,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接近无色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由此可知,碘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    (填“强”或“弱”)。
创新拓展
10.(2021·贵州质检·知识点2·题型3)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和器材】水、NH4Cl、CaCl2、NaCl;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各取1药匙三种物质于烧杯中并分别溶于水,另取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水的体积/mL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 NH4Cl 15
实验2 50 CaCl2 28
实验3 x NaCl 22
实验4 50 无 22
(1)表中x为    。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填化学式)。
【反思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字母)。
A.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第6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基础过关
1.B 【解析】A.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是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B.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能够导电;C.蔗糖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不能导电;D.酒精溶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不能导电。
2.D 【解析】海水、稀硫酸、酒精溶液都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属于溶液。牛奶属于乳浊液,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泥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碘酒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D。
3.B 【解析】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一瓶蔗糖溶液中下面的部分与上面的部分一样甜;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D 【解析】
选项 能否区分 分析
A 能 加水溶解且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氢氧化钠,加水溶解且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
B 能 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
C 能 加水不溶解的是碳酸钙,能溶解的是氯化钠
D 否 氯化钠和蔗糖都能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且溶解时均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
5.B 【解析】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由于配制出的混合物是石灰浆或石灰乳,属于悬浊液,不是溶液,故不属于溶液的应用。
6.C 【解析】
现象 原因 分析
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下降 装置内压强减小 A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
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上升 装置内压强增大 B项,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氢气,且反应放热,导致装置内压强增大
D项,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导致装置内压强增大
乙瓶中右端导管内液面不变 装置内压强不变 C项,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装置内压强不变
能力提升
7.B 【解析】由题意知,甲胺易溶于乙醇,煮鱼时加些酒除去腥味,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利用的是溶解原理。A.用洗涤剂洗碗,利用的是乳化作用,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利用的是酒精能溶解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C.用烧碱除油污,利用的是烧碱能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D.用盐酸除去铁锈,利用的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
8.(1)CaCO3 (2)CuSO4 (3)NaOH (4)NaCl
【解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很大区别。本题中涉及的四种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后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的为CaCO3;CuSO4溶于水后会形成蓝色溶液;NaCl、NaOH溶于水后都会形成无色溶液,但NaOH溶解时会有明显的放热现象。
9.(1)乳化 (2)①证明同一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弱
【解析】(1)乳化是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现象,某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用该肥皂洗手时,硬脂酸钠能把手上的油渍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而洗去,这一事实的原理是乳化。(2)①实验是在常温下将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的实验,故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同一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②向1小粒碘中加入约3 mL水,试管底部有碘固体,液体呈淡黄色;再加入约1 mL汽油,试管底部无固体,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接近无色,说明碘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弱,在汽油中溶解性较强。
创新拓展
10.(1)50 (2)CaCl2溶于水时放热 (3)NH4Cl (4)AB
【解析】(1)实验目的是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水的体积要相同,所以x=50。(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往水中加入CaCl2后,温度升高,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CaCl2溶于水时放热。(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说明这种物质溶解时吸热,从题表中可以看出题述三种物质中NH4Cl溶解时吸热。(4)实验操作过程中若保温措施不当,会影响实验结果;加入物质的质量必须相等,否则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不会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