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2-19 17:0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根本原因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2.(2011年连云港高二检测)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
3.(2011年大连高二检测)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4.下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________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
(2)B属于________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__________。
(3)C属于__________型,这类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________。
(4)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大量诱杀稻田内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导致该种群__________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________的目的。
(5)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样有利于鱼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中________所示的类型。
答案:(1)增长 发展 (2)衰退 越来越小 (3)稳定 比例适中 (4)性别比例 出生 密度 (5)A
5.下列种群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
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
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
6.(2011年西安中学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7.(2011年西安中学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8.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9.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
10.试根据下图所示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生儿中男、女可能性均为50% (2)人口出生率迅速增高 (3)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实效
11.(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3.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
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
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
14.(2011年清华附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率逐步降低
15.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型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17.生物群落是指(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8.(2010年高考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19.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0.右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共生
2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________现象。
(2)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________。
答案:(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
22.下列生物种群能组成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全部生物
23.(2011年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二检测)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体
24. 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25.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26.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27.(2011年江苏启东中学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8.某片成熟的毛竹林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矮植株,那么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  )
A.无分层现象 B.有分层现象
C.不能判断 D.分层未开始
8.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29.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30.(2010年高考安徽卷)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3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3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33.(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34.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3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6.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3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38.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39.(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40.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1.(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4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4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组成一个种群
C.一定区域中的所有成年老鼠组成一个种群
D.种群是指同一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44.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4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46.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47.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48.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