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件(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件(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19 18: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2011年暑期,青岛某高中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济南参加奥赛辅导,这种现象是人口迁移吗?
提示:这种现象不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而该同学从青岛到济南参加奥赛辅导,时间较短,没有居住地的变更,所以不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移动: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如人口流动现象就不是人口迁移。
(2)居住地变更:人口的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必须超过“一定距离”。通常人们以超越某一特定的界线(如行政区界线)作为区分某一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之一。
(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具有确定的时间长度,如1年、5年或10年,有的可以更长。2.结合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探究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入地区及迁出地区变化的原因。1.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基本思路
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应首先考虑对移出区的影响和对移入区的影响两个大的方面,然后再综合对移入地、移出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去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
2.人口迁移类型的划分方法
(1)从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之内的人口迁移,如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2)从迁移方向划分,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部分发达国家的新趋势)的人口迁移。
(3)根据移民的就业性质,划分为产业性移民(移民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和非产业性移民(如投亲靠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的移民)。
(4)按照迁移方式划分为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有组织的迁移与强迫性的迁移;个人迁移与集体迁移。
(5)根据迁移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和非永久性迁移。3.结合教材“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及其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的迁移流向及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地区。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有计划的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二是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和原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人口主要由中部和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原因是东部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快,水平高,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收入。4.至2030年,中国将有5亿多人口迁移,中国2 862个县级城市将是人口迁移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讨论人口迁移对2 862个县级城市的影响。
提示: 新加坡电视剧《雾锁南洋》跟《闯关东》和《走西口》一样,是一部以中国人口迁移为背景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同时期一群华人下南洋打工谋生的艰难日子。“闯关东”主要是山东人到东北,“走西口”主要是山西人到西北,而下南洋,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因此路途危险程度和谋生的难度远比闯关东和走西口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是否跨越国界,“闯关东”和 “走西口”属于______ 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__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在清朝年间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4)下列关于下南洋在当时带来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给东南亚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③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贸易往来 ④缓解了粤闽地区的人地矛

⑤促进了粤闽地区的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思路点拨】第(1)题,“闯关东”和“走西口”没有跨出国界,属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跨越国界,属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应注意从题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回答。第(3)题,改革开放以来,受位置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和经济收入要高于东北地区,吸引人口南下,出现了“雁南飞”现象,应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下南洋在当时给东南亚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促进了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很多人从事经商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减小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的发展。【规范解答】(1)国内 国际
(2)①传统习惯的影响;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条件好;③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等
(3)原因: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黑龙江省。
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住房等压力。
(4)D 【变式备选】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出最多的省份是_________,人口大量外迁对该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图,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
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是在一国范围之内,应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第(2)题,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从而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80年代以来,我国“民工流”现象突出,流动人口增加,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以获取较多的收入。
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
(2)四川 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中国民工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1)成因: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②人口政策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最根本原因)。
(2)影响: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破坏环境等。1.以下案例分别体现了哪些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种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提示: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2)“早期的逐水草而居”,“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分别体现了哪些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提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3)在近代,美国的西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都曾经因为地广人稀,土地辽阔而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土壤。美国的西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土地辽阔,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核危机,在日本的外国人有很多撤离了日本。引起外国人口迁移出日本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往往会迫使人们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的判断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自然、经济、环境变迁、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下列案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2.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
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3.下列案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3.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科技移民:表现为高素质人才为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劳务输出:表现为外国廉价劳动力从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达(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迁移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为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国际难民迁移:表现为战争难民、政治难民因为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2011·海南地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2)题。
(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人口由内地向沿海流动规模扩大的现象,从而使东部人口密度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由人口迁入而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2)题,现阶段,引发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内地与沿海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规范解答】(1)A (2)C联系国家或区域实际分析人口迁移的特征
(1)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方面来自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与人口基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来自人口的机械增长。
(2)不同国家人口的增长状况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来自机械增长。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变式备选】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完成(1)~(3)题。(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
(2)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 )
A.大庆 B.攀枝花
C.金昌 D.珠海(3)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1)题,推力因素表示当地不利于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指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第(2)题,大庆、攀枝花、金昌是因矿产开发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珠海被划为经济特区,人口大量迁入,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改变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第(3)题,③④阶段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答案:(1)C (2)D (3)C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决定于( )
A.人口基数
B.人口素质
C.人口迁移和人口的自然增减
D.环境的变化
【解析】选C。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迁移和人口的自然增减。2.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
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C.2011年3月14日中国救援队到日本抗震救灾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D.2011年高三毕业的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解析】选B。人口迁移中人的居住地改变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间限制。3.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为主
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解析】选D。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集团性、大批的向发展中国家迁移是19世纪以前的情况。 读图完成4~6题。
4.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入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5.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
A.四川 广东 B.湖北 重庆
C.河北 山东 D.新疆 内地
6.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解析】4选C,5选A,6选A。第4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成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而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第5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方向是由内陆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广东经济发达,是人口主要迁入省。第6题,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 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目的,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第(1)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材料二说明人口迁移受政治因素影响。第(2)题,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第(3)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3)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