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5 22: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今天,我们聆听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读。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在上一节课理解生命的奇迹、咏叹生命的永恒基础上,走进罗素,去感知生命的价值。承上启下。
二、整体感知,聆听罗素:
(一)预学展示
①作者简介
(屏显)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②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二)速读全文,说说罗素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
1.“我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屏显)
他一生有过几段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3.罗素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明确: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屏显)
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4.罗素同情人类苦难,具体指?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
(屏显)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学生读到的内容加以引导。重点训练学生的自读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解惑质疑,走进罗素:
1、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明确:“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 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1)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2)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明确:在宗教观念中,天堂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在那里没有罪恶,没有苦难,人们都幸福地生活着,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有人说:” 通往天堂的最短距离是恋爱,通往地狱的最短距离也是恋爱”。
3、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
明确: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屏显)
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
【设计意图】文章是议论性散文,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所以重点赏析了难理解的语句。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罗素的认知。上升到精神层面。
三、拓展延伸,颂扬“罗素”:
1、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罗素说是“值得”的?用“因为 ,所以是值得的”的句式总结自己的理解。
明确: 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②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屏显)
用“因为 ,所以是值得的”的句式总结自己的理解。
1、组织开展《朗读者》活动: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看大屏,你想把这两篇文章中的哪些语段读给他(大屏中的任务或者自己想到的)听?
(屏显)
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南丁格尔、 曼德拉、甘地、 特蕾莎修女
(屏显)
【设计意图】这两篇文章一个赞美生命的不朽,一个赞美生命的价值,都在礼赞生命。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博大胸怀、奉献牺牲的精神诠释着生命的伟大。这个环节,一个为了深化对本文的理解,一个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用榜样去影响学生。
小结:毕淑敏说: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这两篇文章选择材料、写作角度不同,但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或自己的一生,展现了对生命的探索和延续,对精神的闪耀与传承,诠释了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