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21 20: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具有面积、形状、边界
区域划分基础——地理差异
区域划分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
一、区域1、区域的内涵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占据一定位置
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区域的排他性
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一、区域2、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区域大多可分
东北平原 东北地区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一、区域2、区域的特点
层次性——区域大多可分
差异性——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整体性——同一区域内部性质相对一致
可变性——区域界限模糊;
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练习 有关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A. 区域是地理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 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限
C. 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
D. 区域特征与其区位没有关系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生产、生活特点的差异 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差异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水稻(主)、油菜、
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练 习 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的北部
B.松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部
C.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流域
D.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部 练 习 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多雨,但是由于纬度位置高,所以热量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C.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D.松嫩平原的温暖季节长,所以农作物的生长期长 练 习 以下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的比较,错误的是: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积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1.南北方传统民居和城市住宅楼的区别活动观察以下建筑的特点,说出其分布的南北方位置。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完成1——3题。举一反三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 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完成1——3题。举一反三3.乙地所在的省
A.是我国主要的柑橘、香蕉生产基地
B.是我国主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C.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D.有京九铁路纵贯南北
下图为某区城模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区域的数字序号与文化景观的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5.关于图3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3.工商业发展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练习 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
①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②交通落后
③河、湖广布,水系稠密
④地势低平,土质粘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练习 2.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
①船舶被广泛用做交通工具之后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之后
③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④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