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生物的进化(1)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神创论和进化论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神创论认为生物体都是神创造的,生物是一成不变的,生物之间无亲缘关系;而进化论认为物种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的进化具有渐变性,生物进化与自然环境改变之间有密切关系,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现在进化论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
2.动植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3.马的进化历程:始祖马→三趾马→近代马
(马前趾变化) (四趾) (三趾) (一趾)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二、重要提示
1.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作为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各种生命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2.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探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21*cnjy*com
科学广场
恐龙化石之最
最庞大的恐龙:草食性蜥蜴脚亚目恐龙。其中腕龙重约70吨,身长22米,站起来高l2米。最近人们又挖掘出更大的恐龙化石——巨龙和超龙。推算超龙比腕龙大三分之一,生前可能有20头大象那么重。
最长寿的恐龙:虽然有的恐龙骨骼上有年轮,但由于发现的数量不多,无法做全面的比较。有科学家认为,长脖子的素食性恐龙若是热血的,则可能活·到一百岁;若是冷血的,则有可能活到二百岁或更长些。
足迹最大的恐龙: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迹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时代为侏罗纪晚期。这个足迹大得惊人,完全可以让一个六岁的小孩在里面洗澡。21*cnjy*com
足迹最小的恐龙:最小的恐龙足迹是由一位业余恐龙爱好者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整个足迹还不到2.54厘米长。估计该恐龙不过麻雀那么大。
解题指导
【例题】如图l—1所示是未被破坏的地层,图中从下至上的地层中,物种A首次在Ⅰ地层出现,物种B则首次出现在Ⅱ地层中。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物种B结构比物种A复杂;②物种B结构比物种A简单;③在I层内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④在Ⅱ层内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⑤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⑥物种A的出现晚于物种B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通过对化石的收集和整理,人们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的化石,其结构越简单,生物越低等;越是新近地层中的化石,其结构越复杂,生物也越高等。当然,在古老的地层中不可能发现与该地层不相符的相对复杂和高等的生物。
【答案】D
同步训练A组
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
A.化石证据 B.生物由细胞构成 C.对生物进行解剖 D.观察生物的行为
2.如图所示是某地层中发现的某动物足迹化石。下列对于该化石的分
析正确的是 ( )
A.它属于遗迹化石
B.它属于遗物化石
C.它属于遗体化石
D.足迹化石对研究该类生物毫手音口
3.下列描述的物体不属于化石的是 ( )
A.在河南西峡盆地发现的恐龙蛋
B.在古代墓穴中挖掘出来的丝绸
C.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现的始祖鸟
D.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发现的有新鲜血肉的猛犸象
4.马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的最佳例子之一,这是因为 ( )
A.马的体形大,研究方便
B.马的进化比较有规律
C.发现了很多马的化石材料
D.目前还有野生马与现代马作比较
5.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
A.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B.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D.化石是地壳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6.19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了l.5亿年前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它是 ( )
A.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B.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C.鱼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D.鸟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7.许多特殊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如我国的银杏树。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获了第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腔棘鱼,到现在已经发现并捕获了好几百条腔棘鱼。银杏树和腔棘鱼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的特征是21*cnjy*com ( ) 21*cnjy*com
A.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贵
B.该物种出现年代早,但形态结构至今无多大变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贵
C.该物种出现年代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该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贵
同步训练B组
8.兔子有尾巴,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有同兔胚胎发育相似的尾巴出现,此现象说明 ( )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C.人类和兔类有共同的祖先
D.人类和兔类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9.如图所示,某地三个岩层A、B、C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岩层中;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岩 层中。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 、 。
10.细胞色素C是由l0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经过对其化学结构的测定,各种生物有所不同。若以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标准,将若干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相比较,将其荠别列表如下: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袋鼠
马
响尾蛇
氨基酸差别
0
1
10
12
14
生物名称
金枪鱼
鲨鱼
天蚕蛾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差别
21
23
31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 。21*cnjy*com
(2)从表中可知,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
(3)表中的各类生物在形态结构上差别很大,但它们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数目差别却不大,这说明以上各种生物之间有着 。21*cnjy*com
(4)表格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为 提供了证据。21*cnjy*com
1.5 生物的进化(1)
1.A 2.A 3.B 4.C 5.C 6.B 7.B 8.C 9.(1)C A (2)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l0.(1)越小 (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共同的祖先 (4)进化论[解析:由表可知,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人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故人与酵母菌的亲缘关系最远。表中各类生物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数目差别不大也说明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为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1.5生物的进化(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神创论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由神(上帝)创造的,物种是不可变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无任何亲缘关系。
2.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可变,原因是它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3.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进化论认为生物有各自的祖先,物种变异是连续的过程,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具有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力量。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生物的进化是缓慢的,生物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原因。
二、重要提示
1.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他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思想的学者,但布丰不能具体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而拉马克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理论的人。
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目前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并非都是缓慢渐变的,有时存在物种爆发式产生的现象,这是达尔文理论难以解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将不断完善。21*cnjy*com
3.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它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的内容。21*cnjy*com
科学广场
地球环境演化与生物金进化
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撞击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海域。陨星以极高的速度和大气分子相撞击,压缩大气并产生极高的温度和极强大的冲击波,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亿吨TNT爆炸产生的能量,约为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的500亿倍。强大的冲击波破坏和燃烧着地面上的一切物体,所产生的大量烟尘、炭黑和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屏蔽了太阳辐射,使地面降温8℃~20℃,海水降温2℃~3℃。漫长寒冷的冬季降临,地面的冰盖增大、海水退缩、盐度上升,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灭绝,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大量饿死。强大的冲击波使得大面积的海水立即蒸发,海水产生的剧烈震荡,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此外,还造成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各种宇宙射线直射地面,危害地表生物。由于气温下降导致的巨大冰盖对阳光的反射,使气候进一步向寒冷方向发展。由此引起的寒冷气候约维持了几十万年,生物遭到空前的打击,约有60%~80%的生物种类在白垩纪末从地球上消失。21*cnjy*com
新生代以来,在3400万年前、l500万年前、240万年前、110万年前,都曾发生过直径为l~5千米的陨星撞击。虽说其能量都明显小于白垩纪末的那次撞击,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物毁灭。21*cnjy*com
解题指导
【例题】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克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很强大,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
B.食物获得多少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存在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原本岛上昆虫翅膀的形状会多种多样,但在大风经常袭击下,具有发达翅膀的昆虫能在岛上生存;翅膀退化的昆虫也因失去飞翔的能力而适应了大风的环境;而那些中等大小翅膀的昆虫,会在大风中被吹入海中遭到淘汰。由此可见,大风对岛上昆虫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答案】D
同步训练A组
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 ,其实质是 。
2.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根本原因是 ( )
A.恐龙繁殖过度,造成食物缺乏
B.恐龙繁殖过度,造成生存空间紧张
C.‘恐龙敌害增多,难于战胜
D.恐龙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
3.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都很长,这是 ( )
A.经常使用颈部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不断变异的结果
4.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5.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21*cnjy*com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21*cnjy*com
6.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7.下列属于生物进化的变化过程是 ( )
A.白化苗(不含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转为绿色
B.蝌蚪变成青蛙21*cnjy*com
C.矮小的始祖马演化为高大的现代马
D.千年古莲子萌发形成幼苗21*cnjy*com
8.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可以遗传的。
(2)随着环境改变,食物减少,跑得快且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 。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 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狼 的方向。
(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
同步训练B组
9.不同植物的叶片的着生方式不同,但其相邻的两片叶总是不重叠的,而呈镶嵌式的排列,这是植物对 ( )
A.蒸腾作用的适应 B.异化作用的适应 C.光合作用的适应 D.呼吸作用的适应
10.当“601”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其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 21*cnjy*com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对感冒病毒进行选择的结果21*cnjy*com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如图所示,甲图表示l940一1960年某地降雪的天数,乙图表示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你分析回答:
(1)雪地老鼠的毛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 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 。21*cnjy*com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之(填“前”或“后”)。从l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时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
1.5 生物的进化(2)
1.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D 3.B 4.B 5.C 6.D 7.C 8.(1)变异 (2)适者生存选择进化 (3)自然选择 9.C[解析:叶片不重叠是为了得到更多阳光。] 10.C 1l.(1)适应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增多 后 定向选择[解析: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这是一种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如果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将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说明适应是相对的。通过图表分析可发现随着降雪天数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增多,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此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之后,以后白色老鼠数量又逐渐减少,这主要是环境变化对老鼠毛色起了定向选择作用。]
1.5生物的进化(3)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1)1850年以前树林的树干均为灰色,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机会大而数量逐渐增多(适者生存);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天敌捕食而导致数量逐渐减少(不适者淘汰)。
(2)从1850年到l900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烟囱的滚滚浓烟染黑了树干,黑色尺蛾变得容易生存下来,因而数量增多。
(3)1900年以后环境中还存在浅色尺蛾的原因:一方面,除了树干颜色变化这一环境因素对尺蛾进行着自然选择以外,影响尺蛾生活的其他因素(如温度、水分等)也不断地对尺蛾的后代进行着选择,因此少量生命力顽强的浅色尺蛾与一般的黑色尺蛾相比生存下来的机会更大;另一方面,黑色尺蛾在产生后代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浅色个体的变异类型。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植物界的进化:原始藻类一原始苔藓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蕨类植物一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原始鱼类一原始两栖类一原始爬行类一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
二、重要提示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21*cnjy*com
科学广场
中华龙鸟的故事
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它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像羽毛一样的物质长度约为0.8厘米。科学家们经过认真的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在
中国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我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中华龙鸟的“羽毛”成片状,具有羽轴。这些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鸟类演化的初始阶段。从中华龙鸟显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加古老和原始,中华龙鸟的骨骼特征像恐龙,头较大,有牙齿,尾椎数目多,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但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完全应该把它归人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而绝不会披有毛或羽毛。
解题指导
【例题】某科学家在1965年做了一项实验,他将黑色和浅色的两种类型的蛾,分别放到因工业污染而造成的黑色树干和未被污染的浅色树干的树林里,一段时间后,再尽量捕回,以检查它们的存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黑色蛾
浅色蛾
黑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捕回数目
89只
41只
28只
208只
(1)表中,代表黑色树林的是 (填“A”或“B”),判断的依据是 。
(2)蛾类的黑色和浅色不同类型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解析】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敌,如鸟类,是靠视觉来识别和捕捉猎物的,这样,体色与环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杀的概率远高于那些与环境背景色接近的蛾。当然蛾类的不同体色是与其原来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A 在A树林中,再捕回的黑色蛾的数目比较多(2)自然选择
同步训练A组
1.最早提出“人猿同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
A.赫胥黎 B.达尔文 C.拉马克 D.布丰
2.研究结果表明,人和黑猩猩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盲肠也相似,都有蚓突,胚胎在五个月以前也是完全一样的。这些事实说明 ( )
A.人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B.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C.人比黑猩猩高等21*cnjy*com
D.现代的黑猩猩也能进化成人
3.科学家发现在种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现了种子,但没有花,说明种子蕨是 ( )
A.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B.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C.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问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D.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21*cnjy*com
4.如图所示的演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你认为和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 )
A.小熊猫 B.熊 C.浣熊 D.大熊猫21*cnjy*com
21*cnjy*com
5.某地有一个大型的石灰厂,其白色的粉尘使周围的植物都变成了灰白色。如果该厂长期生产,请你推测,该厂周围环境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 )
6.请按进化的先后顺序对下列生物类群进行排列:
①裸子植物;②鱼类;③藻类;④无脊椎动物;⑤蕨类;⑥鸟类和哺乳类;⑦苔藓;⑧爬行类;⑨被子植物;⑩两栖类
(1)动物的进化: ;
(2)植物的进化: 。
同步训练B组21*cnjy*com
7.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
我们可以推测 (1*cnjy*com ) 21*cnjy*com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一地区栖息着深、浅色两种体色的蛾,它们晚上活动,白天在桦树的树干上休息;该地区中还生存着许多鸟类,会捕食这些蛾。在1935年,该地区建了许多工厂,不断产生的黑烟把原先树干颜色较浅的桦树熏黑了。研究员从1910年开始调查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所得的结果如表所示。
年代
浅色蛾的比例(%)
深色蛾的比例(%)
1910
93
7
1920
93
7
1930
93
7
1940
50
50
1950
22
78
1960
8
92
21*cnjy*com
(1)下列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的原因的是 (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桦尺蛾迁移 D.深色过度繁殖
(2)蝙蝠也会捕食这些浅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们不像鸟类用视觉寻找食物,而是利用声波定位食物。若在1940年,该地区的鸟类突然全被蝙蝠取代,则在1948年,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21*cnjy*com)
A.浅色蛾93%,深色蛾7%
B.浅色蛾50%,深色蛾50%
C.浅色蛾29%,深色蛾71%
D.浅色蛾22%,深色蛾78%
1.5 生物的进化(3)
1.A 2.B 3.B 4.B 5.D 6.(1)④②⑩⑧⑥ (2)③⑦⑤①⑨ 7.C 8.(1)B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