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生物的进化(1)
课前预练
1.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 、 和 。 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2.生物进化的规律:从 ,从 ,从
。
3.科学家目前不仅能通过化石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的
和 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课内演练
【例1】如图1.5—1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
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甲地层只有水生生
物化石;乙地层的水生生物化石占多数;丙和丁地层的陆生生物化
石越来越多。由此可以看出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从陆生到水生
点拨 (1)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规律。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出现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出现越晚的生物越复杂、高等,因此解题时要注意生物出现时间的先后。
(3)就具体证据而言,可能只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某一特点,必须具体分析。
【跟踪练习1】如图1.5—2所示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在工层内可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例2】如图1.5—3所示是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由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
A.鱼类和人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B.鱼类和人不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C.各种脊椎动物间没有亲缘关系
D.无法做出任何科学推测
点拨 (1)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证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生物进化常见的证据有化石、DNA和蛋白质差异,以及胚胎学上的证据,不同类型的证据判断方法不同。
(2)胚胎学上证据的处理应比较不同生物胚胎的形态和结构,若形态与结构相似,意味着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亲缘关系。
【跟踪练习2】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经过对其化学结构的测定,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之间存在差异。下表是以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标准,其他若干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相比较的结果:
生物名称
氨基酸差别
生物名称
氨基酸差别
黑猩猩
O
金枪鱼
21
猕猴
1
鲨鱼
23
袋鼠
10
天蚕蛾
35
马
12
小麦
35
响尾蛇
14
酵母菌
44
请根据上表分析回答:
(1)从单细胞的酵母菌到高等脊椎动物的黑猩猩均含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可以从分子层面说明这些生物起源于共同的 。
(2)细胞色素C的差别越小,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 ;差别越大,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 。由此可以推测,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化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泥土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B.在地下水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D.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现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2.人们在陆地上发现海洋贝类生物的贝壳化石,这是( )
A.生物进化的结果
B.地壳运动和变迁的结果
C.上帝造物时留在地球上的模子
D.陨星落到地球上,带来外星系海洋中的贝壳化石
3.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是因为(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B.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化石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4.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出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低等
B.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结构简单
C.动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D.动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小型个体到大型个体
5.化石形成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正确的顺序是( )
A.a→c→b→d B.c→a→b→d C.c→d→b→a D. a→b→c→d
6.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古代生物的形态结构
B.古代生物出现的时间
C.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状况
D.上述信息均可获得
拓展提高
7.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4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脚类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些资料判断中华龙鸟是其中两类生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两类生物是( )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爬行类和鸟类
8.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
A. 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 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1.遗体 遗物 遗迹 动植物化石
2.水生到陆生 低等到高等 简单到复杂
3.DNA 蛋白质
课内演练
【例1】A[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处于最下面的地层,此层出现的生物应该是最早的,乙、丙、丁地层中生物出现的时间以此类推。再从生活环境观察,最早出现的生物是水生的,乙地层中出现了陆生生物,丙和丁地层中陆生生物越来越多,这就说明了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规律。另外,题目中并没有呈现各地层中生物间结构上的比较信息,因此无法从简单或复杂、低等或高等上得出规律。]
【跟踪练习1】D
【例2】A[解析:从七种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来看,其发育初期形态均非常相似,这就说明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祖先。]
【跟踪练习2】(1)祖先 (2)近 远 黑猩猩
课后训练
1.C 2.B 3.C 4.D 5.B 6.D
7.D[解:从题干信息可以发现,中华龙鸟有羽毛的前身,但同时也具有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小查肉食恐龙,这说明中华龙乌可能是爬行类演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8.D[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始祖马到现代马腿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足趾数目,最早出现的始祖马有4趾,草原古马有3趾,而现代马只有平趾,因此足趾个数呈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现代马中趾比其祖先也发达得多。至于各个时代如马的遗传物质,则无法从图中信息呈现。]
1.5 生物的进化(2)
课前预练
1.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 。他认为物种是
的,物种变化的原因是 发生了改变,特别是 和
的改变。
2.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 提出了新观点“ ”,认为现存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 的力量。
3.1859年,英国科学家 发表《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 ,其实质是 。达尔文认为现存于地球上 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 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 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 关系。
课内演练
【例1】如图1.5—4所示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你认为和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
A.小熊猫 B.熊 C.浣熊 D.大熊猫
点拨 (1)本题者查对进化树的判读能力。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可以用进化树形象地表达。
(2)进化树的“树根”表示生物的共同祖先,“树枝”表示由这一共同祖先向不同方向进化的路径,显然,由同一“枝条”分叉出来的生物亲缘关系近,不同“枝条”间的生物亲缘关系远。
【跟踪练习1】如图1.5—5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问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例2】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 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点拨 (1)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容易发生错误认识的是关于变异的理解。生物在繁殖中必然产生变异,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但是亲代生物并不能主观决定子代变异的方向,变异的方向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子代变异后有的能适应环境,即发生有利变异,有的却发生不适应环境的不利变异。
【跟踪练习2】 下列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
C.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
A.海洋变成陆地 B. 蝌蚪变成青蛙
C.南方古猿变成人 D.恐龙蛋变成恐龙
2.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保卫自己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D.繁衍后代的结果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论就是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提出,便被人们普遍认可
C.直线进化理论、用进废退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都属于进化论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完全正确的
4.下列观点属于进化论的是( )
①生物是神创造的
②地球上的生物是同时出现的
③生物不是神创造的
④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变而来的
⑤各种生物之间无任何亲缘关系
⑥各种生物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5.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6.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过程,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过渡类型,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有( )
①中华龙鸟化石 ②恐龙化石 ③始祖鸟化石 ④苍蝇被滴落的松脂凝成琥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针对如图所示的动物化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化石为始祖鸟化石
B.该化石所示动物是爬行类和鸟类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C.该化石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力证据
D.该化石所示动物是爬行类和哺乳类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8.能在沙漠中生存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或叶片变为刺,而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
A.生物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
C.生物的变异对生存是不利的
D.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的个体易生存
9.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 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
(2)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
10.如图甲、乙所示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两种看法。A、B、C、D和a、b、c、d分别代表各种生物群,据图分析:
(1)甲图代表 观点,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 关系。
(2)乙图代表 观点。
拓展提高
11.生活于内蒙古等地草原上的一种羚羊,四肢细长有力,奔跑极快,这一特征的形成,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偶然形成的
B.为逃避敌害经常奔跑的结果
C.由定向变异产生,跑不快的被淘汰
D.在长期的避敌生存斗争中,经漫长的年代自然选择的结果
12.199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下列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适应了新环境
C.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13.现在大部分马的体形都是流线型的,而且跑得很快。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与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们同时也已经能够确定化石动物生存的时期。下面的表格中提供了三种化石和现代马的信息。
(1)表格中的什么信息是现代马从其他三种动物演化过来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2)为查明马一直以来是如何进化的,科学家们可以从事的进一步的研究是( )
A.对比在不同时期生存的马的总数
B.寻找生活在5000万到4000万年前的马的祖先的骨骼
(3)下列有关进化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能相信这个理论的,因为它不能让我们看到这些种类的改变
B.这种进化的理论对动物是可能的,但是不能应用于人类
C.进化论是目前一种建立在广泛的证据上的科学理论
D.进化论是一种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的理论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1.布丰 可变 环境 气候 食物
2.拉马克 用进废退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达尔文 物种起源 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共同的祖先 亲缘
课内演练
【例1】 B[解析:从图中观察可知,这4种动物均有共同祖先,但由这一祖先向两个方向进化,其中一个方向再分别进化为大熊猫和熊,大熊猫和熊来自同一“分枝”,因此亲缘关系最近。]
【跟踪练习1】C
【例2】C[解析:A选项所述为自然选择学说中过度繁殖内容,B选项所述为生存斗争内容,D选项所述为适者生存内容。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既会产生有利变异,也会产生不利变异,因而C选项所述不正确。]
【跟踪练习2】B
课后训练
1.C 2.B 3.C 4.A 5.D 6.B 7.D 8.D
9.(1)生存斗争 方向 (2)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10.(1)进化论 共同的祖先 亲缘 (2)神创论
11.D[解: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羚羊能快速奔跑显然不是偶然形成的。B选项所述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思想。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选项错误。在长期的避敌生存斗争中,奔跑快的羚羊生存下来,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使现今的羚羊具有了快速奔跑的特点。]
12.B[解:本题可以用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三叶草从温暖地区移栽到寒冷地区,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耐寒的个体将被环境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其下一代由于变异的存在,部分更适应寒冷环境的个体产量会提高,这说明环境对三叶草的选择是定向的。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不会主动发生变化去适应新环境,所以B选项错误。]
13.(1)马腿骨的结构大部分相同,但有缓慢变化。 (2)B
(3)C[解:从表格中不同马的腿骨形态可以发现其结构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趋势性的变化,这一点可作为马进化的证据。如果要完善这些证据,统计马的数量与研究马的进化是无关的,可以在上述表格中的时间外继续寻找马骨骼化石,完善过渡类型。进化论是一种科学假说,它的提出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如本题中马的化石,因此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这一理论目前无法进行实验验证。]
1.5 生物的进化(3)
课前预练
1.目前,人们公认的植物进化顺序为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物,公认的脊椎动物进化顺序为鱼类→ →
→ 或 。
2.地质年代依先后可分为 代、 代、 代、 代、
代 代是爬行类动物繁盛的时代。
课内演练
【例1】由于某种原因,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后,使得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最能表示这一变化的是( )
点拨 (1)本题考查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判断某一生物在环境中的数量变化,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否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不适应的将被淘汰。
【跟踪练习1】已知蝙蝠在捕食时不像鸟类用视觉寻找食物,而是利用声波定位食物。如果某桦树林地区鸟类完全被蝙蝠所取代,则在50年后,此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可能是( )
A.浅色蛾93%,深色蛾7%
B.浅色蛾50%,深色蛾50%
C.浅色蛾9%,深色蛾91%
D.各种比例均有可能
【例2】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植物最高等的是( )
点拨 (1)本题考查植物进化的历程。植物进化历程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由于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因此,藻类植物最简单、低等,被子植物最复杂、高等。
【跟踪练习2】科学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由此可以推断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早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陆生动物是由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
C.哺乳类动物是由古代爬行类动物进化来的
D.鸟类是由古代两栖类动物直接进化来的
2.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看,地球上现存的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 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3.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 由低等到高等
C. 由简单到复杂 D.由少数到多数
4.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 )
A.现代类人猿 B.南方古猿 C.北京猿人 D.山顶洞人
5.经常刮大风的岛上植物一般都很矮小。下列对该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大自然选择了岛上发生矮小变异的植物
B.大自然淘汰了岛上发生高大变异的植物
C.矮小变异的植物能够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
D.高大植物没有遗传性,不能得到积累和加强
6.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伦敦桦尺蠖黑化现象是煤烟熏黑的结果
C.青霉素的效果越来越差是细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和前肢都很长
7.如图所示,有关研究表明,人和黑猩猩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盲肠也相似,都有蚓突,胚胎在五个月以前也是完全一样的……这些事实说明( )
A.人是由黑猩猩进化来的,
B.人和黑猩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人比黑猩猩高等
D.现代的黑猩猩也能进化成人
8.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9.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植物四大类群在地球上依次出现,不同时期各领风骚。在4亿年以前的近30亿年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随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扩展到了陆地,蕨类植物成为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3亿多年以前,裸子植物出现,并逐渐取代蕨类植物在陆地上的主角地位。大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迅速发展了起来,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直到现在。请将下面对植物四大豢群进化趋势的叙述补充完整。
(1)在生活环境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
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种子植物能够适应
的环境,因而有着更加广泛的分布。
(2)在结构功能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 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因此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更 加高大。
拓展提高
10.有一个老鼠的种群(如图所示),最初都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A、B两种群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
A. 最初A比B慢
B.最初A比B快
C.A与B相同
D.开始A比B慢,后来比B快
11.如图所示是森林环境的树干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l000只白飞蛾和1000只黑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
(1)该城市附近森林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
A.Ⅰ B.Ⅱ C.Ⅲ D.Ⅳ
(2)如果100年后重做这个实验,捕捉到950只黑飞蛾和55只
白飞蛾,那么,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
A.捕食飞蛾的消费者减少了
B.捕食飞蛾的消费者增加了
C.大气中悬浮颗粒状的污染物增加了
D.飞蛾的进化速率降低了
12.如图所示,甲图表示l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乙图表示在同一时间里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 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
。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 ,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 。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 作用。
13.如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
(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具有 的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 是相对的。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和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1.藻类 苔藓 蕨类 裸子 被子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2.太古 元古 古生 中生 新生 中生
课内演练
【例1】D[解析:森林中的树木颜色为灰白色,那么体表为灰白色的蛾类与环境色泽相似,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而容易生存,棕色的蛾类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淘汰。因此多年以后,灰白色的蛾类将在森林中占大多数。]
【跟踪练习1】B
【例2】A[解析:从题图分析,A为向日葵,向日葵属被子植物,在植物进化史上出现最晚,最为高等。B为蕨类植物,C为苔藓植物,D为藻类植物,它们均比向日葵低等。]
【跟踪练习2】A
课后训练
1.D 2.D 3.D 4.B 5.D 6.A 7.B 8.D
9.(1)水 干燥 (2)从简单到复杂 茎叶
10.B[解: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环境变化越激烈,物种变化幅度越大。A种群生活的地区环境发生了变化,则其内生物物种将由于自然选择而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由于生物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进化速率也将慢下来。而B种群生活的地区由于环境没有变化,其内的生物大都已适应了环境,进化速率较慢。]
11.(1)B[解: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白飞蛾数量多于黑飞蛾,表示白飞蛾与森林树干的色泽接近,但仍存在一定量的黑飞蛾,表示其色泽在一定程度上与森林树干相似。因此树干Ⅱ最接近环境条件。]
(2)C
12.(1)适应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增多 之后 定向选择[解: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雪地老鼠毛色与雪地相近,这就是适应现象,若降雪推迟,白色的毛色将与环境不适应,这说明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从图象看,降雪天数最大值出现在1950年之前,而白色老鼠所占百分比最大值出现在1950年之后。]
13.(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3)适应
(4)农药[解:马铃薯中甲虫数量之所以先下降是由于受到杀虫剂Ⅰ处理的结果,但由于变异的存在,甲虫后代出现适应杀虫剂Ⅰ的后代,此时其数量重新上升,当施用杀虫剂Ⅱ后,甲虫又不能适应环境,其数量再次下降,随后其后代再次出现适应杀虫剂Ⅱ的个体,数量也将再次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