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8 19: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二、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根据生活经验,他们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把一种物质放入水中,观察物质和水发生的变化。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并描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通过设计有趣的情景与活动,帮助他们在课堂中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通过课件的调控及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增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同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互动等环节,帮助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得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科学探究目标
(1).有序地开展溶解实验;
(2).观察和描述溶解实验;
(3).学会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尝试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2).意识到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现象为生活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在水里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五、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1瓶清水、2个透明杯子、2条搅拌棒、食盐、小石子、毛巾、回收杯、盆子。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方糖、可饮用水一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它是小蚂蚁。今天,它高高兴兴的去搬运方糖。可是一个不小心,把方糖弄脏了,于是它就问它的好朋友小火龙怎么办?小火龙给了小蚂蚁一杯水说,你把糖放进去洗一下就干净了呀。小蚂蚁非常高兴的把糖放进水里了。大家猜糖能洗干净吗?
(设计意图:通过蚂蚁洗糖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兴趣,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糖溶在水里了”)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糖遇到水是不是真的会不见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实验一下。
1、(演示实验:方糖+水。)
第一步,我们拿一个干净的杯子,在里面倒进半杯水。注意,我们倒完水之后,要把瓶子盖好才能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我们把糖轻放入水里。哪位同学说说你的发现?同学们发现糖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哪位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第三步,我们用木棒搅拌。注意搅拌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木棒尽量不要碰到杯壁。你又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说一说。
最后,我们等这杯溶液静置后,再进行观察糖又有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方糖+水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及观察要点,为后续溶解实验做铺垫。)
(这时候,糖完全溶解在水里。同学们会惊呼糖不见了。教师顺势引入科学词汇“溶解”。)
糖在水里不见了。那么,像方糖在水里的这种变化过程,我们可以说糖在水里溶解了。
2.聚焦问题。
T:那是不是所有物质在水里都会发生溶解现象呢? 下面就由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实验观察食盐和小石子在水里是否能溶解。老师来介绍一下实验材料。
食盐和小石子:溶解物质;
木棒:搅拌;
杯子:2个,一个用来溶解食盐,另一个用来溶解小石子;
瓶装水:溶解用水;
回收杯:回收废液。(提醒学生液体不能喝)
T:同学们拿到材料之后,怎样进行实验呢?(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及时指导)
指导要点:①明确实验步骤;②先观察再搅拌;③及时交流实验现象;④合理分工;⑤实验时间8分钟;⑥先做食盐,再做小石子;⑦爱护实验材料,注意安全;⑧实验完成后回收材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学生小组实验观察。
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
3.研讨交流,达成共识(时间:2分钟)
(1)把盐、小石子放入水中后,分食盐汇报一次,再汇报小石子,从放、搅、停三步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2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不易溶解。(播放课件)
(2)盐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对比方糖和食盐在水里溶解的现象结果,提出它们去哪里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盐溶解在水里了)
这时候,教师提出怎么样去检验盐是否真的溶解在水里呢?我们可以通过品尝,但是要切忌,我们所品尝的东西必须是干净卫生可食用的,强调刚才同学们溶解实验的溶液不能用嘴巴品尝。
教师现场用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和食盐,消毒的搅拌棒和杯子,进行实验。让学生陪同自己一起品尝检验食盐是否真的消失在水里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和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是分散在水里,用肉眼看不到它的颗粒了,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物质像食盐和方糖一样能在水里溶解了。比如说红糖,它溶解了吗?为什么呢?
最后引出茶叶是否溶解呢?让学生依据本节课学习进行判断,并课外自行
继续探究物质溶解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方糖和盐的知识判断是否溶解,并让学生说出理由,红糖不见了,分散在水里等。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为中年级继续研究溶解埋下伏笔。)
七、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
方糖 不见了 易溶解
食盐 不见了 易溶解
小石子 看 见 难溶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