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18: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纪实文学的
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现代纪实文学主要包括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和传记文学。
其主导精神就是立足现实、审察时代、干预社会的参与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关怀人类的命运与发展的人文精神,就是反对虚假、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张瑗《 20世纪纪实文学导论》
一、设计依据
二、确定目标
阅读目标
知识积累:积累纪实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1936年的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将领和普通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了解并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革命传统。
阅读提升:熟练运用精读、略读、批注、对比联读等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分析鉴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形象;感受斯诺在作品中真实、客观的表达方式;体会斯诺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主观感情倾向。
阅读目标
写作锻炼:准确表述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主题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点;撰写人物分析小论文时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思维拓展:提高问题探究能力: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清事实和评论,在了解客观事实和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并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清晰地展现自己得出的结论及思维过程。
二、确定目标
一、整合信息
1.请你简述埃德加·斯诺首次中国行的时间和路线。
2.为重要人物建立档案袋。
三、策略内容:整合理解
内容 摘录原文或概括(页码)
籍贯
外貌形象
言谈举止
童年经历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你对(朱德)的印象(关键词)
一、整合信息
3.南京政府对红军共进行了五次围剿,请你完成表格。
4.请你根据本章内容,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图),标注重要地点和时间。(可参考《长征》下附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策略内容:整合理解
围剿 时间 南京兵力 南京总司令/指挥员 红军应对战术 战果
二、理解概念
1.共产党在西北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中,最受农民好评的一项是:重新分配土地,请你结合“苏维埃社会”中的相关文本,简介共产党的“土地分配政策”,并说说这一政策的优点。
2.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如何理解“共产党的宣传已(在苏区)造成普遍的影响”。
3.如何理解题目“中国的阶级战争”?作者为何要介绍“阶级战争”?
三、策略内容:整合理解
1.为了揭秘当时世界上最神秘的中国苏区,斯诺在作品中通过哪些手法让人们相信他叙述的内容的真实的?
2.《红星照耀中国》与《长征》中都介绍了飞夺泸定桥等红军在长征中的经历,请你比较阅读相关片段,说说你的发现。
【小贴士:请联系两位作者、采访对象的不同身份,分析原因。】
三、策略内容:探究虚实
比读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政委杨成武回忆:
他们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同志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索……
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忍不住地发抖。
——《长征》
比读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政委杨成武回忆:
他们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同志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索……
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忍不住地发抖。
——《长征》
三、策略内容:阐释观点
1.根据林伯渠的介绍苏维埃经济的“最大收入”来自“对剥削阶级是狠狠地收税的,没收他们的剩余现款和物资。”埃德加·斯诺提出了“没收”“指的是一般所说的抢劫吧?”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请你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2.共产党认为,国名党进攻苏区妨碍中国人民实现他们要驱逐日本人的‘民族解放’的使命,国民党自己不愿保卫祖国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破产。”“国民党说,共产党企图推翻政府,才使他们不能抗日,而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前面继续在内地采取‘赤匪’行径,妨碍了国内改革的实现。”你如何理解斯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3.斯诺对中国社会革命的结论是“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起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请你结合文本及相关史实论证斯诺的观点。
三、策略内容:阐释观点
三、策略内容:学以致用
1.有人说这本书是八十多年前的新闻报道,已经过时很久了,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2.今年是作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他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作为记者的他对真实的追求。
四、专题探究
最从平淡见英雄
一把菜刀闹革命
一个没有门牙的赤匪
矛盾的周总理
一位热爱新知、坚持理想的革命领袖
人面神心
一群特别的红小鬼
亦正?亦邪?国民党?白匪?
长征
四、专题探究
最从平淡见英雄
制作:叶心瑶
演讲:叶心瑶、吴迪威
小剧场:舒灵、何珂瑜、李哲、李磊
后勤:郭雯娜
样貌之平凡
童年之贫苦
为人之平易近人
作战之英武
小剧场
意志之坚定
样貌之平凡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p357)
童年之贫苦
 “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我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他要我缴学费,而且待我很坏,好象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我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我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我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后来在地主的压迫下,我们这个大家庭无法再过下去了,为了经济上的原因分了家。我被过继给一个伯父,到大湾去跟他同住。我自己的父亲待我很坏,但这个伯父却受我如同亲生儿子一样,送我上学念了六、七年古书。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受教育,因此我一面读书,一面又不得不干各种活。(p359)
“我一向崇拜现代科学觉得中国需要一个产业革命。”(p359)
“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然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p356)
为人之平易近人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p357)
“朱德向兄弟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不行,似乎不知疲倦。”(p357)
“中国民间流传他有 各种各样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p356)
作战之英武
“ 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p354)
“把那时候,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p358)
“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先总要勘察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p361)
“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p358)
小剧场
剧场:第一次围剿战略部署
人物:李哲饰朱德、李磊饰毛泽东、舒灵饰博古歌(红军指挥员)、何珂瑜饰李德(德国军事顾问)
剧场简介:蒋介石对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时,朱德、毛泽东等人的战略部署剧场。(由百度百科、《红心照耀中国》资料编写)
意志之坚定
“但在那时,刘湘并没有悬赏要取我的首级。却要给我一个师长的位置,因为我已决定寻找共产党,为自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p361)
“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p367)
“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p361)
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席间谈笑胸襟阔,最从平淡见英雄。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