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二)科学探究目标:
用简单的方法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三)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二、教学重点:探究把物体装入盒子里,比较发现许多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摆放方式。
三、教学难点:形状不同的物体占据空间的方式和多少不同,物体的摆放方式有可能使其占据空间的方式发生变化。
四、教学时长: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入 情境引入:一(1)班的小朋友向我们发出了挑战。他们要挑战什么?一起来看视频。(视频结束)他们要挑战什么?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1、观看挑战视频。 2、复述挑战任务。 设计挑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好奇心,让他们迅速被吸引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探究:盒子装了几个? 1、神秘盒子里分别装了四种物体,我们先来认识他们。 2、你们认为神秘盒子里可能装了几个乒乓球、木块、透明胶和木螺母? 3、研究盒子里能装几个: (1)摆一摆: A、一(1)班同学把有笑脸的面朝上。我们也按他们的方法来装,笑脸面朝上(师演示摆放物体); B、一次只研究一种物体;先装乒乓球,再装木块,再装木螺母,再装透明胶; C、组内小朋友轮流装,学会合作,会合作和声音轻的小组老师会奖励小组探究星和安静星。 (2)数一数:盒子里能装几个? (3)记一记:把数量记在记录表中。 (4)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4、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 5、组织全班汇报与交流。(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引导交流: 为什么同样的盒子,装进物体的数量不一样? 比一比,这四种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木螺母能装最多?为什么透明胶也比较扁,数量却比木块少? 乒乓球和木块比,他们都比较胖,为什么数量还是不一样? 7、小结:物体的形状不同,装进盒子的数量不同。(板书:形状) 8、打开盒子,和学生一起比较是否与发现一致。 猜测。 2、明确任务步骤与要求。 小组探究,往盒子里装物体并记录。 4、汇报与交流。 5、与老师一起比较神秘盒子里的物体数是否与发现一致。 通过猜测,学生们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使他们更渴望探个究竟。 一年级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示范。因此老师在讲解任务时,不仅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而且还要教他们怎么样有序地探究以及怎样与同学合作。 在学生发现的基础,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从对具体现象的关注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即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揭秘神秘盒子,与开课时的情境相呼应,既保持了探究的趣味性,又一次点燃了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三)探究:盒子能装更多吗? 1、师与生一起交流:还有别的摆法吗?根据学生的建议,师示范物体的其他摆法。 2、组织探究:改变摆法,盒子里能装更多吗? (1)换一换: 换个摆法试一试;1号、2号同学研究乒乓球和木螺母;3号、4号同学研究木块和透明胶。 (2)数一数:盒子里能装几个? (3)记一记:把数量记在记录表中。 (4)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同样的,老师要把星星送给会合作和声音轻的小组。 指导小组研究变换摆的方法,看看是否能装更多。 3、组织全班汇报与交流:为什么换了摆法,有的物体能装得更多,有的物体不能?(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4、小结:物体不同的摆法,有可能使他们装进盒子里的数量不一样。(板书:数量) 1、与老师交流想法:还有别的摆法吗? 2、明确活动要求。 小组探究:是否能装更多。 汇报发现,交流想法。 在物体的一面贴上或画上笑脸,通过“笑脸面朝上”或“把笑脸面藏起来”的任务要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应和开课设计的情境。 利用一年级学生喜欢得到表扬的特点,设置奖励台,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学会合作与倾听。
(四)小结 1、引导观察与对比:这四个盒子装满了吗?还有空位吗?还能装其他物体吗? 2、前面几课的学习中研究过的物体,还有可以装进盒子里吗? 1、观察与比较,发现盒子的空间并没有被占满。 2、提出自己的想法。 把视角从四种物体转向盒子,学生们会发现盒子还有空间,他们能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判断小的、薄的物体也许还能装进盒子里。
六、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乒乓球 木块 木螺母 透明胶装一装换一换
形状、摆法 数量不同 黑板左上角为“小组奖励台”,让奖励“看得到”。 呈现数字,呈现学生们的发现,呈现问题。
附记录表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一( )班 ( )组
Zhuāng yī zhuāng 装 一 装
huàn yī huàn 换 一 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