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的细胞中,不具有核膜的一组是( )
A.团藻和绿藻 B.玉米和棉花
C.蓝细菌和乳酸菌 D.酵母菌和乳酸菌
解析:选C 团藻和绿藻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中都具有核膜,A错误;玉米和棉花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中都具有核膜,B错误;蓝细菌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中都不具有核膜,C正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核膜,D错误。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B.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
C.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厌氧呼吸
D.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
解析:选B 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有内质网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A错误;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B正确;有线粒体的细胞也可以进行厌氧呼吸,比如酵母菌具有线粒体,它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C错误;有核糖体就能合成蛋白质,但要合成分泌蛋白还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细菌等原核生物有核糖体但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就不能合成分泌蛋白,D错误。
3.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基于结构诠释功能,基于功能理解结构。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并且外膜上的蛋白质比内膜多
B.叶绿体的外膜、内膜两层膜利于吸收更多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C.胰腺腺泡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消化酶
D.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胃炎,其核酸存在于染色体和核糖体上
解析:选C 心脏在不停的跳动,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为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线粒体内膜进行需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大量的酶附着,内膜蛋白质多于外膜,A错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堆叠增大膜面积,利于吸收更多的光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蛋白质),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利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C正确;幽门螺旋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D错误。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C.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细胞产生
D.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解析:选A 细胞学说中没有将细胞划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属于细胞学说内容,A正确;细胞学说第二点内容可以说明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B错误;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第一点内容可以说明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D错误。
5.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此说法不符的是( )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C.除病毒以外的其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D.动植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相同
解析:选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B正确;除病毒等少数生物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结构层次,C正确;细胞具有多样性,动植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不相同,D错误。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B.参天大树之所以能挺立,主要是靠死细胞组成的细胞壁支撑
C.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壁中的纤维素
D.细胞壁与细胞的透性无关
解析:选D 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正确;细胞壁没有生命活性,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B正确;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壁中的纤维素,C正确;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与细胞的透性有关,但与细胞的选择透过性无关,D错误。
7.下列有关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B.黑藻下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
D.黑藻叶细胞的液泡会干扰叶绿体的观察
解析:选A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正确;黑藻下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B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大液泡,但无色,C错误;黑藻叶细胞的液泡无色,不会干扰叶绿体的观察,D错误。
8.下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是乙具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核膜
解析:选C 甲和乙都具有细胞壁结构,A错误;丙和丁的主要区别是丙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乙没有核膜,丁具有核膜,D错误。
9.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中的60多种水解酶由高尔基体合成
B.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至细胞外
C.唾液腺细胞中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人体肝脏细胞中氧化酒精的酶是由光面内质网合成的
解析:选C 溶酶体内大约含有60多种水解酶,核糖体合成水解酶,高尔基体加工,A错误;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部分为胞内蛋白,留在细胞内,如一些呼吸酶等,分泌蛋白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至细胞外或细胞的其他部位,B错误;唾液腺细胞能合成与分泌较多的分泌蛋白,因此该细胞中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人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但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10.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且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核糖体,且一定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C.都有细胞溶胶,且一定能进行多种代谢
D.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且一定发生在线粒体
解析:选D 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因此都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且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B正确;细胞溶胶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即能进行多种代谢,C正确;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少数原核生物也能进行需氧呼吸,如硝化细菌、蓝细菌等,D错误。
11.下图表示细胞中的细胞器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双层膜结构
B.②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②可存于细胞溶胶、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唾液腺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
解析:选D ①上附着核糖体,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A错误;②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B错误;②核糖体可存在于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但不能存在于高尔基体中,C错误;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并分泌大量的分泌蛋白,所以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D正确。
12.下列关于生物膜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互转化的小泡都来源于高尔基体
B.在细胞内的具膜结构中,膜的转化是不可逆的
C.一种结构的膜成为另一种结构膜的一部分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C 相互转化的小泡来源于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A错误;在细胞内的具膜结构中,膜的转化是可逆的,B错误;一种结构的膜成为另一种结构膜的一部分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正确;生物膜的流动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D错误。
13.过氧化物酶体是在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细胞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内质网出芽生成膜泡,然后一些蛋白质掺入形成的。下列有关过氧化物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麻风杆菌中也可能存在过氧化物酶体
B.用磷脂酶处理过氧化物酶体,会破坏其结构
C.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会减小
D.内质网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蛋白质的加工
解析:选A 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内质网出芽生成膜泡,然后一些蛋白质掺入形成的。麻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因此不会形成过氧化物酶体,A错误;过氧化物酶体含有膜泡,而膜泡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因此用磷脂酶处理过氧化物酶体,会破坏其结构,B正确;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内质网出芽生成膜泡,然后一些蛋白质掺入形成的,由此可推知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会减小,C正确;内质网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因此内质网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蛋白质的加工,D正确。
14.如图是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伞藻都是多细胞的海生藻类
B.两种伞藻的细胞中没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C.两种伞藻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拟核区的DNA
D.该实验的结论是“帽”的形状与“足”的种类有关
解析:选D 两种伞藻都是单细胞的海生藻类,A错误;两种伞藻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细胞中存在多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两种伞藻都是真核生物,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细胞核中的DNA,C错误;根据两组实验的对照,该实验的结论是“帽”的形状与“足”的种类有关,D正确。
15.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极其发达的网状结构,由一系列片状的膜囊和管状的腔组成,下列与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内分泌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可以合成蛋白质类激素
B.生物膜基本骨架是由光面内质网合成的
C.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具有解毒功能
D.内质网向内连接细胞核的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独立构成细胞内庞大的物质运输通道
解析:选B 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是由一些内分泌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合成的,A错误;生物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以及膜上的胆固醇是由光面内质网合成的,B正确;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具有解毒功能,C错误;内质网向内连接细胞核的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与高尔基体构成细胞内庞大的物质运输通道,D错误。
16.某动物细胞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四种不同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②与细胞增殖分裂有关
C.③中的磷元素主要分布于DNA中
D.④能分拣蛋白质并分别送到细胞内外
解析:选C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细胞核,②表示中心体,③表示线粒体,④表示高尔基体。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代谢的控制中心,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增殖有关,线粒体中磷元素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中,高尔基体分拣运输蛋白质,将蛋白质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17.如图为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此细胞既可能是真核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 ②此细胞是动物细胞而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③结构2不含磷脂 ④结构4在行使其功能时有水生成 ⑤图中有2个中心体 ⑥图示为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A.①②⑤⑥ B.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⑤
解析:选A 此细胞中有众多的细胞器,属于真核细胞,不是原核细胞,①错误;此细胞存在中心体,因此该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者是低等的植物细胞,②错误;结构2中心体中没有膜结构,因此不含磷脂,③正确;结构4是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肽链,在行使其功能时有水生成,④正确;图中有1个中心体,由2个中心粒和周围物质构成,⑤错误;图中能看到线粒体具体结构、高尔基体等结构,是属于亚显微结构,⑥错误。
18.下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并对产生的多肽进行加工
B.结构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结构丙的大小与一个细菌相当,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D.结构丁的选择透过性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无关
解析:选C 分析图示可知,甲表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表面不存在核糖体附着,A错误;乙表示叶绿体,色素分布在基粒上,B错误;丙表示线粒体,和一个细菌相当,内膜上附着有大量酶,便于代谢的进行,C正确;丁表示质膜,选择透过性与②膜蛋白和③磷脂分子均有关,D错误。
19.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运动比磷脂容易
B.若将细胞放在20 ℃条件下培养,则细胞不发生融合
C.“人—鼠”细胞融合证明了人与鼠的细胞膜蛋白是一样的
D.可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标记人膜蛋白抗体和鼠膜蛋白抗体
解析:选D 实验没有证明膜蛋白的运动比磷脂容易,只是证明了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A错误;若将细胞放在20 ℃条件下培养,细胞发生融合,但所需时间较长,B错误;“人—鼠”细胞融合证明了人与鼠的细胞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C错误;可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标记人膜蛋白抗体和鼠膜蛋白抗体,D正确。
20.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外,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存在。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无膜包被,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B.肌纤维蛋白是肌细胞中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C.分泌蛋白是在游离于细胞溶胶的核糖体合成的
D.附着于内质网等结构上的核糖体位置是稳定的,不会游离于细胞溶胶中
解析:选A 核糖体无膜包被,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组成,A正确;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肌细胞中的肌纤维蛋白等用于细胞自身结构的蛋白质,是由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B错误;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中合成的,C错误;附着于内质网等结构上的核糖体位置往往不是固定的,与游离的核糖体之间相互转化,D错误。
21.驱动的分子转子可与特定的细胞膜识别,经紫外光激活后,以每秒200万~300万转的转速进行旋转,改变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而完成钻孔,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的识别依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B.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被改变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磷脂分子的亲水性有关
D.题图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解释分子转子完成钻孔的过程
解析:选B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的识别依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从而钻开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被改变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无关,B错误;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朝外,疏水性的尾部朝内,C正确;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故能从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解释分子转子完成钻孔的过程,D正确。
22.支原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高度多形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和细胞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B.DNA存在于拟核区,为支原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C.最外层为单层磷脂分子层
D.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解析:选D 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支原体为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一定为DNA,B错误;支原体最外层为细胞膜,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D正确。
23.图中甲、乙、丙表示真核细胞中的三个双层膜结构,①和②表示丙的两个组成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丙的膜上有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的小孔
B.甲、乙、丙中都含有DNA,其中丙的DNA存在于①中
C.甲和乙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D.②可以经过膜上的小孔出入丙
解析:选D 图中只有丙细胞核的核膜上有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的小孔,即核孔,A正确;甲、乙、丙中都含有DNA,其中丙细胞核中的DNA存在于①染色质中,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两者都与能量转换有关,C正确;②是核仁,不能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D错误。
24.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表示双层膜,a、c只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不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
D.若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则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解析:选D 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结构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若b表示双层膜结构,则a、c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的任意两者,A错误;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RNA的细胞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是核糖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任意两者,B错误;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C错误;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因此若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则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因为核糖体和中心体不含膜结构,D正确。
25.下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另有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
D.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选B 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A正确;根据题干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的蛋白质不具有活性,B错误;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C正确;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由于酵母菌厌氧呼吸能合成ATP,因此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填“①”或“②”)。
(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________,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被漂白区域内外膜蛋白分子可以相互运动。(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 蛋白质 糖类
(2)自行恢复 膜蛋白 (3)限制 ② (4)低(弱)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5)(一定的)流动性
27.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该细胞为________生物细胞。
(2)图中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填标号)
(4)该细胞与小麦叶肉细胞相比,所共有的结构包括________等。(填标号)
(5)该细胞的结构与人体细胞的结构相比,明显不同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细胞为原核细胞。(2)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3)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区DNA分子中。(4)该细胞与小麦叶肉细胞相比,所共有的结构包括①核糖体、⑤细胞质、⑥细胞壁、⑦细胞膜。(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1)原核 (2)肽聚糖 (3)③ (4)①⑤⑥⑦ (5)该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8.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它能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细菌分解,未被分解的底物释放到细胞外(如图1)。图2所示是此细胞的部分细胞器化学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和包括核膜在内的细胞器膜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骨架都是______________。吞噬溶酶体最终会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是囊泡________运输的关键,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信号分子和细胞骨架的参与,体现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采用____________法可得到各种细胞器;图2中甲、丙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
解析:(1)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上面镶嵌蛋白质,根据图示,吞噬溶酶体最终会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然后定向运输到相应位置的关键,该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信息交流。(2)将破坏了细胞膜的细胞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图2中,甲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应该为线粒体,丙没有脂质,说明该细胞器无膜,无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该细胞器有核酸,为核糖体,水解酶的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
答案:(1)生物膜系统 磷脂双分子层 定向 信息交流
(2)差速离心 线粒体、核糖体 核糖体
29.下图是各种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在对膜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________模型。图甲中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如果甲细胞能分泌抗体,则与其合成、运输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
(3)图甲和图丙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形成的组织是否为检测还原糖的理想实验材料?________,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乙为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应该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和[ ]__________。
(6)图丙中的4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图甲中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的结构有细胞膜②、细胞器膜④⑥⑦和核膜⑨。(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与抗体合成、运输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①④⑥⑦。(3)图甲所示为真核细胞,图丙所示为原核细胞,两者的根本区别为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4)图乙形成的叶片组织是绿色的,会干扰实验,所以不是检测还原糖的理想实验材料。(5)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4液泡和2叶绿体。(6)图丙中的4是核糖体,其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答案:(1)流动镶嵌 ②④⑥⑦⑨ (2)①④⑥⑦ (3)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不是 叶片是绿色干扰实验 (5)4 大液泡 2 叶绿体 (6)合成蛋白质
30.为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条件下融合,发现40 min 后,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1)请分析:
①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严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你认为不严密,请作出补充。
再次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分成两组,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2)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在你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实验预测内容项目 (一) (二) (三)
4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①______40 min 大于40 min ④______40 min
1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②______40 min 小于40 min ⑤______40 min
相应结论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③____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慢减弱 温度变化对细胞膜的流动性⑥______
注:①②④⑤中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自变量是温度,观察指标:一是观察相同时间后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二是观察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绿色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
答案:(1)①不严密。缺少对照实验 ②让两组细胞分别在10 ℃、40 ℃条件下融合并培养 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绿色荧光物质分布情况 经相同时间后两种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 (2)①小于 ②大于 ③加快、加强 ④等于 ⑤等于 ⑥没有影响
PAGE
12细胞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的细胞中,不具有核膜的一组是( )
A.团藻和绿藻 B.玉米和棉花
C.蓝细菌和乳酸菌 D.酵母菌和乳酸菌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B.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
C.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厌氧呼吸
D.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
3.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基于结构诠释功能,基于功能理解结构。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并且外膜上的蛋白质比内膜多
B.叶绿体的外膜、内膜两层膜利于吸收更多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C.胰腺腺泡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消化酶
D.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胃炎,其核酸存在于染色体和核糖体上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C.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细胞产生
D.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5.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此说法不符的是( )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C.除病毒以外的其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D.动植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相同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B.参天大树之所以能挺立,主要是靠死细胞组成的细胞壁支撑
C.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壁中的纤维素
D.细胞壁与细胞的透性无关
7.下列有关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B.黑藻下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
D.黑藻叶细胞的液泡会干扰叶绿体的观察
8.下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是乙具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核膜
9.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中的60多种水解酶由高尔基体合成
B.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至细胞外
C.唾液腺细胞中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人体肝脏细胞中氧化酒精的酶是由光面内质网合成的
10.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且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核糖体,且一定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C.都有细胞溶胶,且一定能进行多种代谢
D.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且一定发生在线粒体
11.下图表示细胞中的细胞器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双层膜结构
B.②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C.②可存于细胞溶胶、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唾液腺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
12.下列关于生物膜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互转化的小泡都来源于高尔基体
B.在细胞内的具膜结构中,膜的转化是不可逆的
C.一种结构的膜成为另一种结构膜的一部分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D.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
13.过氧化物酶体是在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细胞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内质网出芽生成膜泡,然后一些蛋白质掺入形成的。下列有关过氧化物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麻风杆菌中也可能存在过氧化物酶体
B.用磷脂酶处理过氧化物酶体,会破坏其结构
C.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会减小
D.内质网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蛋白质的加工
14.如图是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伞藻都是多细胞的海生藻类
B.两种伞藻的细胞中没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C.两种伞藻行使遗传物质功能的是拟核区的DNA
D.该实验的结论是“帽”的形状与“足”的种类有关
15.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极其发达的网状结构,由一系列片状的膜囊和管状的腔组成,下列与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内分泌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可以合成蛋白质类激素
B.生物膜基本骨架是由光面内质网合成的
C.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具有解毒功能
D.内质网向内连接细胞核的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独立构成细胞内庞大的物质运输通道
16.某动物细胞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四种不同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②与细胞增殖分裂有关
C.③中的磷元素主要分布于DNA中
D.④能分拣蛋白质并分别送到细胞内外
17.如图为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此细胞既可能是真核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 ②此细胞是动物细胞而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③结构2不含磷脂 ④结构4在行使其功能时有水生成 ⑤图中有2个中心体 ⑥图示为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A.①②⑤⑥ B.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⑤
18.下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并对产生的多肽进行加工
B.结构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结构丙的大小与一个细菌相当,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D.结构丁的选择透过性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无关
19.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运动比磷脂容易
B.若将细胞放在20 ℃条件下培养,则细胞不发生融合
C.“人—鼠”细胞融合证明了人与鼠的细胞膜蛋白是一样的
D.可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标记人膜蛋白抗体和鼠膜蛋白抗体
20.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外,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存在。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无膜包被,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B.肌纤维蛋白是肌细胞中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C.分泌蛋白是在游离于细胞溶胶的核糖体合成的
D.附着于内质网等结构上的核糖体位置是稳定的,不会游离于细胞溶胶中
21.驱动的分子转子可与特定的细胞膜识别,经紫外光激活后,以每秒200万~300万转的转速进行旋转,改变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而完成钻孔,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的识别依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B.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被改变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磷脂分子的亲水性有关
D.题图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解释分子转子完成钻孔的过程
22.支原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高度多形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和细胞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B.DNA存在于拟核区,为支原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C.最外层为单层磷脂分子层
D.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23.图中甲、乙、丙表示真核细胞中的三个双层膜结构,①和②表示丙的两个组成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丙的膜上有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的小孔
B.甲、乙、丙中都含有DNA,其中丙的DNA存在于①中
C.甲和乙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D.②可以经过膜上的小孔出入丙
24.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表示双层膜,a、c只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不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
D.若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则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25.下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另有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
D.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二、非选择题
26.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填“①”或“②”)。
(4)由图2可知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________,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_____。
(5)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该细胞为________生物细胞。
(2)图中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填标号)
(4)该细胞与小麦叶肉细胞相比,所共有的结构包括________等。(填标号)
(5)该细胞的结构与人体细胞的结构相比,明显不同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它能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细菌分解,未被分解的底物释放到细胞外(如图1)。图2所示是此细胞的部分细胞器化学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和包括核膜在内的细胞器膜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骨架都是______________。吞噬溶酶体最终会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是囊泡________运输的关键,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信号分子和细胞骨架的参与,体现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采用____________法可得到各种细胞器;图2中甲、丙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
29.下图是各种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在对膜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________模型。图甲中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如果甲细胞能分泌抗体,则与其合成、运输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
(3)图甲和图丙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形成的组织是否为检测还原糖的理想实验材料?________,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乙为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应该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和[ ]__________。
(6)图丙中的4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为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条件下融合,发现40 min 后,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1)请分析:
①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严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你认为不严密,请作出补充。
再次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分成两组,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2)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在你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实验预测内容项目 (一) (二) (三)
4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①______40 min 大于40 min ④______40 min
10 ℃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 ②______40 min 小于40 min ⑤______40 min
相应结论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③____ 升高温度,细胞膜流动性减慢减弱 温度变化对细胞膜的流动性⑥______
注:①②④⑤中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