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检测卷1:第1章 发酵工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达标检测卷1:第1章 发酵工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4 22: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发酵工程 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比果醋制作温度高
B.果酒、果醋制作的全过程都需要严格灭菌
C.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
D.醋酸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可将果酒变成果醋
2.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冲洗葡萄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
B.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
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D.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
3.下列关于果酒及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
B.将果酒流经发酵瓶制成果醋,则发酵瓶中CO2的产生量几乎为零
C.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pH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D.果酒发酵结束后,为了防止“酒液”变酸,加入容器中“酒液”的量应为2/3
4.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O2参与的是过程③④⑤
B.导致过程④⑤差异的原因是糖源是否充足
C.过程②④所需要的最适温度相同
D.过程①②在酵母菌细胞中的发生场所相同
5.《舌尖上的中国》讲述四川泡菜时曾强调“腌泡菜也有大讲究”。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制作过程应控制适宜的温度,30~35 ℃是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B.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要密封,主要目的是避免外界杂菌的污染
C.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D.按盐的质量分数为5%~20%的比例配制盐水,煮沸后要冷却的目的是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
6.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醋酸菌是厌氧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B.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C.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30 ℃,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 ℃
D.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醋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7.下表为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K2HPO4 1 g
HCl 0.5 g
MgSO4·7H2O 0.5 g
FeSO4 0.01 g
(CH2O) 30 g
H2O 1 L
青霉素 0.1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C.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CH2O),唯一氮源是NaNO3
D.若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则应除去(CH2O),再添加纤维素
8.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
B.②步骤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液
C.④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D.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9.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多于实际的活菌数
B.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C.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10.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
B.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选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D.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平板划线法通过连续划线的操作使微生物均匀分布
11.能影响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因素是(  )
A.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 B.机械搅拌
C.发酵罐散热及水分蒸发 D.A、B、C都对
12.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生产酒精阶段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A.玉米和有氧 B.玉米和无氧
C.大豆粉和有氧 D.大豆粉和无氧
13.馒头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俗称发面)后,蓬松可口、容易消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面利用的是酵母菌
B.在发面过程中发生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使面团鼓起来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D.用开水发面有利于加快发面速度
14.用连续培养的方法进行发酵,若所有条件趋于理想,稳定期微生物生长曲线接近于(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微生物的数量)(  )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5.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泡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制作果酒、果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泡菜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制作果酒、果醋、泡菜过程所需的温度条件相同
D.制作果酒、果醋、泡菜的发酵液均为酸性,相应菌种均有一定耐酸能力
16.图一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图二为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要先切块,然后再进行清洗
B.②过程若需过滤,过滤器应进行消毒处理
C.③过程发酵所用酵母菌有多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D.④过程需要将发酵装置的充气口开关关闭
17.通过传统发酵工艺制作的果酒深受人们喜爱,下页图为某同学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
B.甲装置中NaHCO3溶液可为检测酒精提供酸性环境
C.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D.若用乙装置,在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以缩短
18.下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104倍
B.④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为⑤号试管的10倍
C.⑤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活菌数为1.7×109个
D.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多
19.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下列与此操作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104、1×105倍的土壤稀释液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
D.将培养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小时
20.下列是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计细菌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B.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
C.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添加了酸碱缓冲剂的培养基来培养该细菌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小题。
21.根据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图1)和果酒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回答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进行酒精发酵,请写出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1所示装置制作果酒时,为适当提高果酒的生产速率,进气口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图2所示生产工艺流程制作樱桃酒,其中冲洗的目的是________。樱桃榨汁前需要除去枝梗,此操作是在冲洗________(填“前”或“后”)进行的。
(4)为验证樱桃酒制作是否成功,可将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__溶液来鉴定,若出现________色,则说明有果酒产生。
22.泡菜和果酒制作是微生物发酵在食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时,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还可以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____的过程。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等。
(3)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__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若要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活菌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23.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繁多,某生物小组为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物质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含量 1.4 g 2.1 g 0.2 g 10 g 1 g 15 g
(1)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实验中需要振荡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接种,获得单个菌落后继续筛选。
(4)下列材料或用具中,需要灭菌的是________;需要消毒的是________。(均填序号)
①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②玻璃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5)简述土壤中可分解尿素细菌的鉴定方法及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合适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例如,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并在________条件下培养。
(3)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处理。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4)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一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应当怎样操作才可避免此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章 发酵工程 达标检测卷
1【答案】C 
【解析】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18~25 ℃)比果醋制作温度(30~35 ℃)低,A错误;传统制作果醋、果酒的过程都不需要严格灭菌,B错误;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防止发酵液溢出,C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其只有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将果酒变成果醋,D错误。
2【答案】B 
【解析】果酒制作过程中,应先冲洗,后除去葡萄枝梗,而且冲洗时不能反复冲洗,以防菌种流失,A正确;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可以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也可以直接制作果醋,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错误;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C正确;果酒发酵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而果醋制作是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排出二氧化碳,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D正确。
3【答案】B 
【解析】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发酵初期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虽然吸收氧气的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量,但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大于氧气,压强降低,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A错误;在有氧存在时,醋酸菌利用乙醇生成醋酸的过程中没有CO2生成,B正确;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pH的变化是先减小后稳定,C错误;果酒发酵结束后,为了防止“酒液”变酸,容器中“酒液”应灌满,排掉多余的空气,D错误。
4【答案】C 
【解析】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故过程③需要氧气的参与;过程④⑤都是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的过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A正确。过程④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⑤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B正确。过程②④分别是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过程,需要的温度不同,C错误。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
5【答案】C 
【解析】家庭制作泡菜不需要控制温度,在30~35 ℃容易造成其他细菌生长,A错误;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要密封,主要是为乳酸菌的生长创造无氧条件,B错误;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C正确;煮沸后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D错误。
6【答案】C 
【解析】醋酸菌属于好氧细菌,A错误;人工接种的发酵菌种纯度更高,所以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B错误;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30 ℃,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 ℃,C正确;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pH都在下降,D错误。
7【答案】C 
【解析】该培养基配方中没有凝固剂琼脂,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A错误;该培养基配方中含有青霉素,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B错误;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CH2O),唯一氮源是NaNO3,C正确;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不能培养细菌,因此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则应除去(CH2O)和青霉素,再添加纤维素,D错误。
8【答案】B 
【解析】①步骤为倒平板,使用的培养基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A正确;②中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应冷却后再挑取菌液,以防高温杀死大肠杆菌,B错误;④中每次划线前后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是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单个菌落,C正确;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被杂菌污染,D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于两个或多个活菌连在一起时,往往形成一个菌落,所以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A错误;平板划线法不需要稀释菌液,是将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C错误;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D正确。
10【答案】B 
【解析】采集的土样若经高温灭菌,土样中的微生物会被杀死,再制取土壤稀释液接种并培养,不会得到菌落,A错误;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选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只有能利用尿素的细菌才能生长繁殖,B正确;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将活菌和死菌一同计数,C错误;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使微生物均匀分布,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机械搅拌、发酵罐散热及水分蒸发都能影响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
12【答案】B 
【解析】玉米的主要营养物质为淀粉,大豆粉的主要营养物质为蛋白质,故投放的适宜原料是玉米;酵母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会把葡萄糖转变为酒精,故控制的必要条件为无氧。
13【答案】D 
【解析】发面利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发面过程中发生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使面团鼓起来的物质是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C正确;用开水发面会杀死酵母菌,不利于加快发面速度,D错误。
14【答案】D 
【解析】稳定期是微生物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如果用连续培养的方法进行发酵,若所有条件趋于理想,稳定期微生物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15【答案】D 
【解析】制作果酒的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而制作果醋的醋酸菌和制作泡菜的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制作果酒时需要先通气后密封,制作果醋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泡菜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B错误;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30 ℃,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 ℃,制作泡菜的适宜温度是18~20 ℃,由此可见,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过程所需的温度条件各不相同,C错误;制作果酒、果醋、泡菜的发酵液均为酸性,相应菌种均有一定耐酸能力,D正确。
16【答案】C 
【解析】过程①如果先切块,则内部组织容易被杂菌污染,所以应先清洗后切块,A错误;②过程若需过滤,过滤器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B错误;③酒精发酵所用的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多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C正确;④过程是醋酸菌发酵,醋酸菌是好氧菌,需要将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开关打开,D错误。
17【答案】A 
【解析】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A正确;甲装置中的NaHCO3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B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一段时间内,密封的时间延长,酒精量就越多,但随着环境条件变恶劣,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速度会减慢,C错误;若用乙装置,在果酒发酵后期,酵母菌无氧呼吸较弱,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因此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D错误。
18【答案】D 
【解析】③号试管是稀释1×104倍,A正确;④号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稀释倍数比⑤号的低10倍,如果稀释倍数适当,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⑤号的10倍,B正确;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活菌数为(168+175+167)÷3×105×10×100÷10=1.7×109(个),C正确;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的情况,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少,D错误。
19【答案】C 
【解析】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A正确;取1×104、1×105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B正确;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而不是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C错误;细菌培养时,要将培养皿倒置,并在37 ℃恒温培养24~48小时,D正确。
20【答案】D 
【解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细菌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都不易进行计数,A正确;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B正确;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添加了酸碱缓冲剂的培养基能维持pH稳定,不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D错误。
21【答案】(1)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野生型酵母菌
(2)先打开后关闭 放气,并防止杂菌污染
(3)洗去浮尘 后
(4)重铬酸钾 灰绿
【解析】(1)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2)利用图1所示装置制作果酒时,为适当提高果酒的生产速率,进气口应先打开(酵母菌大量繁殖)后关闭(制造无氧环境);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放气,并防止杂菌污染。(3)利用图2所示生产工艺流程制作樱桃酒,其中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樱桃榨汁前需要除去枝梗,此操作是在冲洗之后进行的,以减少杂菌污染。(4)酸性条件下,酒精可与重铬酸钾反应,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因此为验证樱桃酒制作是否成功,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发酵液。
22【答案】(1)消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含量
(2)无氧呼吸 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
(3)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
(4)重铬酸钾 稀释涂布平板
【解析】(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要煮沸,其目的是杀死杂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增加乳酸菌的含量。(2)乳酸菌是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等。(3)泡菜制作过程中,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泡菜液逐渐变酸,随乳酸菌的数量增加,泡菜液的酸性增强,不耐酸的杂菌数量逐渐减少。(4)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验,故其可以检测果酒发酵是否成功。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但由于一个菌落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形成的,故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活菌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23【答案】(1)目的菌 选择
(2)尿素 葡萄糖 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3)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
(4)①② ③
(5)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解析】(1)培养基中加入尿素为唯一氮源能够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此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尿素为目的菌提供氮源,葡萄糖为目的菌提供碳源。振荡培养基可增加培养基中的氧气,利于目的菌生长。
24【答案】(1)海滩等高盐
(2)以淀粉为唯一碳源 高温
(3)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
(4)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菌液浓度过高 增大稀释倍数(或“培养过程被杂菌污染 严格无菌操作”;或“用接种环划下一区域前接种环没有灭菌 每划一个新区域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处理”)(原因与操作要对应)
【解析】(1)筛选菌种应从适于目的菌种生长、繁殖的环境中寻找,故培养噬盐菌应从高盐环境中采集。(2)富集培养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应能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殖。(3)微生物的分离及培养中必须保证无菌条件,包括培养基的灭菌和操作过程的灭菌等。(4)纯化培养中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前一种方法形成的菌落分布较均匀,后一种方法形成的菌落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