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3课 边城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3课 边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3: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边 城
一、整体把握
1.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并概括这篇小说的特点。
点读 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表现了边城“天朗、风轻、水清”的风景美,“淳朴、原始、和乐”的风俗美和“古朴、善良、淳厚”的人情美。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2.《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爱和美的化身,试分析翠翠身上体现的美的特点,并分析作者之所以刻画翠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因。
点读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
(1)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2)孝顺、懂事。比如第四章第2段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6、8段描写捉鸭的人少了、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表现了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3)聪慧、矜持。比如第五章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节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总之,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她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也爱自然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纯洁、天真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爱的敏感和少女的羞涩等心理活动,细致地表现了她性格的变化。作者通过这一种朦胧的情感描绘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类感情。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二、细部探微
3.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历来为人称赞,试分析节选的部分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
点拨 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4.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点拨 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过年,描写了赛龙舟、捉鸭子、舞龙、耍狮子等风俗。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封”,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5.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点拨 作者极力描写边城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把“人性美”与“惟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对照中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健康诚实的赞颂,对自然与美丽的倾心,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1.中心主旨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冒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
“天保”“傩送”的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经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了的传统美德的呼唤。
2.写作特色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水彩画。
(1)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衬托出人物独具的风采,从而构成意境。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写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2)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
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作者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构成强烈的暗示,指引人们透过这些神态、行动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3)清新简约的语言特点。
《边城》的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具有湘西特色的景物的词语上,如茶峒、河街、吊脚楼等等。还体现在许多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上,如“悖时”“砍脑壳的”等。更体现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上,如“告诉”在文中只写成“告”:“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等等。
3.结构图解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重创(chuānɡ)  纨绔(kù)  擂台(lèi)  埋怨(mán)
B.翘起(qiào) 围绕(ráo) 水涨(zhǎnɡ) 踹水(chuài)
C.吼啸(xiào) 俨然(yān) 鞭炮(pào) 炮制(pào)
D.倾轧(yà) 炽烈(zhì) 桎梏(ɡù) 脚踝(huái)
答案 A
解析 B项“绕”应读rào;C项“俨”应读yǎn,“炮制”中的“炮”应读páo;D项“炽”应读chì。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________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________爷爷死了?”
A.局束   假若   B.局促   难道
C.局促 假若 D.局束 难道
答案 A
解析 局束:拘束,约束。局促:狭小;时间短促;神情不自然。第二句是一个假设疑问句,不是反问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促销,有人动起了“绿色环保”“健康电视”的脑筋。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B.印花税的调降给证券交易市场带来利好,但降低印花税也不是灵丹妙药,股市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降低印花税就可以全部解决的。
C.3月16日,休斯敦火箭队在美国NBA西部联赛中取得了本队历史上创纪录的连胜22场的佳绩,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球队望其项背。
D.达赖集团蓄意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严重破坏了西藏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火中取栗,自绝于祖国和人民。
答案 B
解析 B项灵丹妙药:灵验有效、能治百病的奇药,比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A项鱼龙混杂:比喻各式各样的人混在一起,难分好坏。不能用来指物品,可改为“鱼目混珠”。C项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本词与句意正好相反,可改为“望尘莫及”或在“望其项背”前加上“难以”。D项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达赖集团是主谋,不是被别人利用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之路。
B.医疗保险改革,“既要让人看得起病,又要控制不必要的医疗开支”,目的如此明确,为什么有关领导会感到方向不清呢?
C.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 B
解析 A项应为“走向未来发展”;C项语序不当,应是“无数次的临场竞技”;D项逻辑错误,“秦俑”不能作“保留”的动作发出者,可改为“如何将艳丽的秦俑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①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②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5.翠翠说“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本来是觉得狗不值得对傩送叫,为什么傩送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4分)
答案 说明边城的人是善良淳朴的,还因为翠翠是个清纯的小女孩。
6.文中画线句①中的“惊讶”和②中的“惊讶”表达的内涵相同吗?(4分)
答案 不相同。①中的“惊讶”是因为翠翠骂了傩送而他竟然派人送自己回家,而翠翠也没想到傩送竟然知道自己的情况。
②中的“惊讶”是因为傩送在河街是知名人物而翠翠竟然不认识,从侧面说明傩送是个优秀的男孩子。
7.在上文的最后一段中,“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她为什么不作声?(4分)
答案 因为祖父没去接她回家。
8.有人说,读了《边城》使人想到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和人们的“善”,请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这里有凭山依水的山城和城边带吊脚楼的房子,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溪边的白塔、古老的船渡、陡峭的山崖、溪水两岸宜人的景色,边城如诗如画,让人心驰神往。
(2)这个地方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赛龙舟、自由下水追鸭子。
(3)边城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楚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合,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答案 DE
解析 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错误,从上文中可知爷爷已经去世。E项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错误,表达的是水对爷爷的人生影响以及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10.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答案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和美好的梦想。
解析 “理想”是“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对应下文中爷爷说的话:“水教给我……横海扬帆的美梦”,即可确定“理想”即“美梦”,从“理想”的“组成”和“目的”两方面组织语言即可。
11.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答案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解析 “湿”的含义首先与水相关,由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可知值得回忆的哀乐与河流密切相关。其次,“湿”与泪水相关,可知回忆的感情是深沉的,催人泪下的。水的特点就是流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湿湿的怀念”可见感情之深。
12.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6分)
答案 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结合文中沅水给爷爷的三样东西:思维方式、性格、理想,即可明白评论家的话。注意要从现实生活和记忆两方面作答。
四、语言运用(10分)
13.将下面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与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欢乐与甜蜜。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答案 示例: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是一首灵动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心灵,留下了快乐,留下了甜蜜。我爱边城,爱她的美;我爱她的奉献,爱她的辛勤;我爱她的有滋有味,爱她的不倦拼搏。
14.把下列正确语句的序号填在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恰当。(4分)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__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子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篾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了翠翠和黄狗
答案 ②③⑤
解析 做句子衔接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第一处横线后有“浇遍三省”一句,①②句应选②;第三处横线前的一句是“摆渡的还是个老人”,横线后是“也许是有的……”,两句之间应是⑤。根据整段文字可以看出,④句与这段文字的信息联系不密切,这样,中间一处就应该选③了。
五、随堂练笔(30分)
15.阅读下面的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有让你有所感悟的事情,请用一段话写出来,要表现出你的感悟。(不少于300字)
答案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