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课 滕王阁序
一、实词
1.通假字
(1)俨骖于上路(通“严”,整齐的样子)
(2)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2.古今异义
(1)家君作宰(古义:县令;今义:宰相。)
(2)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3)北海虽赊(古义:远;今义:赊欠。)
(4)一介书生(古义:量词,个;今义:介绍、介于等。)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6)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7)俨骖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上轨道。)
(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10)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3.一词多义
(1)舍
(2)临
(3)怀
(4)序
(5)尽
(6)胜
(7)穷
4.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襟。带,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带)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星,名词作状语,像星星一样)
(3)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
(4)徐孺下陈蕃之榻(名词用作动词,设下)
(5)腾蛟起凤(腾,使动用法,使……腾。起,使动用法,使……起)
(6)下临无地(名词作状语,向下)
(7)穷岛屿之萦回(形容词用作动词,极尽)
(8)川泽纡其骇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
(9)四美具,二难并(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难,形容词用作名词,难得的人)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使动用法,使……受屈。窜,使动用法,使……逃匿)
二、虚词
1.且
2.矣
3.既
4.与
三、句式
1.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崇阿”后置)
2.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何知”即“知何”)
3.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响穷(于)彭蠡之滨/声断(于)衡阳之浦”)
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二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万里”“于百龄”的正常语序应分别放在动词“奉”“舍”之前)
5.纤歌凝而白云遏(遏,阻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阻止)
四、名句积累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5.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五、课文理解
1.《滕王阁序》因饯别而作,但作者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滕王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这就摆脱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请分析一下王勃是怎样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的。
点拨 解读此文,要抓住“四美”。
①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远近错落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事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③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飞驾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④虚实相映之美。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像,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地摹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阔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2.在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呢?
点拨 作者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跌宕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命运坎坷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望长安于日下”抒写了远离京城的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抒发凌云之志。又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自己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抒发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
3.《滕王阁序》与六朝以来流行的宴饮作序的作品有很大不同,用典虽多,但用得贴切自然,内容毫不晦涩,信手拈来,富于表现力。文中典故是如何运用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拨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有的是明用,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化用,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有的是连用,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典故的运用可以加强论证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练;使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1.中心主旨
本文先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之壮美景象,进而因景生情,先表达自己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著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2.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三者有机结合。
写景、叙事、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写景时有叙事穿插,叙事时有景物烘托,写景、叙事都透露出作者的情怀。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与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既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句子抑扬顿挫,富有乐感和诗意。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很有特色。
3.结构图解
4.文白对译
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
南一带),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瓯(ōu)越:就是东瓯,今浙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A.孺子(rú) 棨戟(qǐ)
帷幕(wéi) 星分翼轸(zhēn)
B.萦绕(yínɡ) 胜饯(jiān)
干涸(hé) 人声鼎沸(dǐnɡ)
C.向隅而泣(yú) 请缨(yīnɡ)
猖獗(chānɡ) 衡阳之浦(fǔ)
D.目不暇接(xiá) 雨雪初霁(jì)
邺水(yè) 惊魂甫定(fǔ)
答案 D
解析 A项“轸”应读“zhěn”;B项“饯”应读“jiàn”;C项“浦”应读“p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怀:怀念;A项难得/难以;B项定数/几;C项遥远/赊欠。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答案 B
解析 B项古今均指一时的运气;A项狂放、不拘礼法/狂妄而放肆;C项迎接/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D项谦辞,后生,晚辈/男孩子,泛指儿童。
4.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纤歌凝而白云遏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龟玉毁于椟中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句为被动句。
5.默写。(6分)
(1)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下临无地。鹤汀凫渚,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2)响穷彭蠡之滨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4)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5)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数”都为“天数”之意;A项动词,到/从高处往下探望;B项穷尽,极尽/形容词,走到头的;D项看/眼睛。
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酌贪泉而觉爽
A.爽籁发而清风生 B.控蛮荆而引瓯越
C.天柱高而北辰远 D.怀帝阍而不见
答案 D
解析 D项表转折关系,和例句相同,其他表并列关系。
8.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因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答案 B
解析 没有体现“怨恨之情”。
9.下列对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
B.“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事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作者以大鹏作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示早年虽然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
答案 D
解析 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珍惜将来,还为时不晚。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3分)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3分)
答案 (1)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
(2)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贤的君主;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三、课堂延伸(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汎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
1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倚才陵藉( ) (2)勃往省( )
(3)遣吏伺其文辄报( ) (4)勃属文( )
答案 (1)通“凌”,欺凌 (2)探望父母 (3)等候 (4)写作
解析 解释实词的意义一靠平时的积累,把题目中出现的实词与课本比照进行判断;二是利用种种手段(语言结构、词性、语法分析、语境分析等)进行推断。
1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答案 C
解析 以:连词,来。为:动词,写/介词,被。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王勃年轻时就才名卓著,沛王闻名召他进府,让他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完成后受到沛王的赏识。
B.王勃的父亲因受王勃的牵连被贬为交趾令,王勃去探望父亲,途中经过钟陵,应邀参加了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盛大宴会。
C.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他预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序文,想到时向宾客夸耀。
D.都督对王勃的不谦让感到恼怒,派小吏观察王勃写作的情况,后却惊叹于王勃是个天才,请他完成全文。
答案 B
解析 文中没有“应邀参加了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盛大宴会”这一信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3分)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汎然不辞。(3分)
答案 (1)未及成年,便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2)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人敢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地应允而没有推辞。
解析 (1)重点词语是“授”“阙下”。(2)重点词语有“莫”“汎然”,此句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时就擅长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作注的《汉书》,读后便写了《指瑕》一文来指摘其中的错误。未及成年,便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征召他担任自己的署府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完成后,沛王非常爱惜器重他。当时,诸王都喜爱斗鸡,王勃便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看到后大怒:“这是想要挑拨诸王们的关系。”把他斥退出府。
王勃被废黜后,客居剑南一带。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叹息不已,怀想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听说虢州多药草,就请求补任虢州参军。因恃才傲物,被同僚们嫉恨。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事情后来被发觉,按律当诛,恰逢遇赦,仅免除了官职。
王勃的父亲福畤,担任雍州司功参军,也因王勃的原因,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视,渡海溺水,惊悸过度,回来后不久死去,终年二十九岁。当初(省亲时),王勃取道经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提前就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人敢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地应允而没有推辞。都督很生气,起身换衣服去休息,派下属等候他的文章写好(一句)就向自己报告。报告几次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惊奇,于是惊讶地说:“真是一位天才啊!”便请他完整地写成,最后非常高兴地结束宴席。王勃写文章,并非开始时就进行精心构思深思熟虑,先磨上数升墨,然后酣畅地饮酒,拉过被
子盖上脸就睡,睡醒了,拿过笔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需要改动,当时的人们都认为王勃是打了“腹稿”。
四、语言运用(16分)
15.暑假中,一群香港学生来南昌游学观光,参观滕王阁,在一副前人题写的楹联面前驻足观赏。假如你是带队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副楹联呢?请写一段不超过150字解说的话。(8分)
附:滕王阁楹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朱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答案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滕王不在了,可怜画栋朱帘化作了空潭云影,惟有滕王阁还留在这里;阎公能够传名,全靠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让我捎句话给东南的宾主,千万不要轻看了过路的才人!事业兴衰,用人是关键,作者能从这个角度立意,又说得那么恳切,这是滕王阁诸多对联所不能比拟的。
解析 表达方式可以多样,但必须包括对楹联的解释。解释要正确,要得体,有文采。
1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前人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请写一段话,比较一下两句的高低。(不少于60字)(8分)
答案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五、随堂练笔(20分)
17.探寻家乡的名胜古迹,用有文采的笔墨完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文采;②有一定的抒情;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