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6课 逍遥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6课 逍遥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3: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 逍遥游
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
(6)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返回)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义:鼓起翅膀;今义:发怒。)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义:游动的雾气。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指与事实或所说的、所料的相符。)
(4)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今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
(5)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6)蟪蛄不知春秋(古义:一年;今义:春天和秋天。)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8)穷发之北(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
(9)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是一个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成立。)
(10)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古义:无所为,故无功利;今义:没有功劳。)
3.一词多义
(1)息
(2)志
(3)名
(4)穷
4.词类活用
(1)《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之事物)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南行)
(3)彼于致福者(使动词,使……到来)
(4)虽然,犹有未树也(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5)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飞。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6)适莽苍者(形容词用作名词,郊野)
(7)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形容词用作名词,本性)
(8)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名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腹饱)
(9)德合一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10)而征一国者(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信任)
二、虚词
1.其
2.之
3.以
4.也
5.焉
6.若
三、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3.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即“翱翔于蓬蒿之间”)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即“莫夭阏之”)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即“彼且适奚也”)
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即“之二虫又知何”)
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句,即“彼且待恶乎哉”)
四、名句积累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课文理解
1.“逍遥”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那么庄子眼中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点拨 什么是“逍遥”?王先谦《庄子集解》曰:“郭庆藩云:逍遥,依《说文》,当做消摇,又引王瞀夜云:‘逍遥者’,调畅悦豫之意。”成玄英疏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交耳。”“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悠游自得的样子,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
“逍遥”一词除当成题目外,在原文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者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应,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所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方式。“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而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2.作者笔下的大鹏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点拨 大鹏的美丽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1)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我们难道从大鹏身上体会不到作者志向高远而无法实现的痛苦吗?我们难道从描写大鹏南飞壮举的字里行间体会不到作者难以言说的苦情吗?也就是说大鹏的美丽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3.文中的“无己”“无功”“无名”有何深刻含义?怎样借此理解庄子的思想?
点拨 (1)庄子认为人要达到绝对自由,就必须“无己”“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人要丧失自我意识,这样就不用评判是非曲直,最终达到怡娱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净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其他奢求,所宣扬的是保身养亲以尽天年而不求建功立业。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置声明、舆论于不顾。
(2)“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其实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所待”,人生一世,应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应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因此,总的说来,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颓废的。
4.作者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对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你觉得作者肯定这四种人的做法吗?
点拨 这四种人虽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至于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泊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1.中心主旨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了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他的这种绝对的逍遥、自由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存在的。但他毕竟以其睿智的思想、充满想像的奇文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
2.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极具感染力。
(2)浪漫主义手法。
富于想像,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像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像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几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计划南行;蜩与学鸠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手法。描写
蜩与学鸠,赋予它们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结构图解
4.文白对译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翱翔(áo)  夭阏(yú)  坳堂(ào)  抟扶摇而上(tuán)
B.鲲鹏(kūn) 齐谐(xié) 迁徙(xǐ) 决起而飞(xuè)
C.
D.蓬蒿(ɡāo) 榆枋(fānɡ) 晦朔(shuò) 穷发之北(fà)
答案 B
解析 A项“阏”应读“è”;C项“”应读“yàn”;D项“蒿”应读“hāo”。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夫知效一官     效:效力、尽力
B.而后乃今培风 培:培育、培植
C.《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答案 B
解析 “培风”的“培”是“凭借”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古义:不立名;今义:没有名声。D项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
5.默写。(6分)
(1)北冥有鱼,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_,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答案 (1)其名为鲲 鲲之大 其名为鹏 鹏之背 其翼若垂天之云
(2)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5)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此亦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答案 C
解析 绝:直上穿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于/介词,比;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D项介词,因/连词,相当于“而”。
8.下列对第一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生命极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何足为道。
C.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吗?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了吗?
D.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答案 D
解析 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
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答案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分)
答案 (1)善行能联合一乡的民众,品德符合一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呀?
三、课堂延伸(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帝王的祖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3)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内篇》)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属:连缀,撰写
B.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适:满足
C.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D.吾将曳尾于涂中 涂:道路
答案 D
解析 “涂”为烂泥之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何”均为疑问代词“什么”。
1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而不愿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答案 A
解析 “空话”一词不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分)
(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5分)
答案 (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2)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参考译文】
(1)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的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2)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3)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先去传达他的旨意:“想以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然后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啊。”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啊。”
四、语言运用(6分)
15.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3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案 示例: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16.依据下面的文字,概括“模糊性事物”的两个特点。(3分)
“模糊”和“确定”相对立而存在,相补充而完善。“模糊”和“确定”都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中有能够肯定或能够否定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但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简单肯定或否定其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的事物。同样的,有些事物能用具体数值给以确定的表示,如长度、时间、重量等,但也有些则不能,如高矮、美丑、智愚等。前面这一类事物能够予以确定的表示和划分,后面这类事物则不能,前者称为确定性事物,后者则称为模糊性事物。
答案 ①没有简单肯定或否定其是否属于某一范畴的明确标准。②不能用具体数值予以确定的表示和划分。
五、随堂练笔(30分)
17.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像奇特,手法多样,能够运用大量的传说及生活中的实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读庄子的文章,然后写一篇文章,试着运用以上表现手法。
答案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