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7课 陈情表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7课 陈情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3: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 陈情表
一、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垫子)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古今异义
(1)舅夺母志(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快速上任;今义:驾车快跑。)
(8)除臣洗马(古义:授予官职;今义:除去。)
3.一词多义
(1)薄
(2)息
(3)寻
(4)除
(5)行
(6)矜
4.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内,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里)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历职郎署(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二、虚词
1.以
2.于
三、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省略句、被动句,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应为“婴于疾病”)
2.臣具以表闻(状语后置,即“臣以表具闻”)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固定句式)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省略句,省略动词“是”,也是判断句)
四、名句积累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五、课文理解
1.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来打动皇帝的?
点拨 无论李密出于什么原因或动机坚持辞官不做,总之是要打动皇帝,作者是从这几个角度入手的:第一,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丧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第二,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召,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第三,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进退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第四,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示一旦终养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表。第五,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2.仅凭悲苦说辞,可能会引起晋武帝的一时同情,但过后他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是一个关系李密身家性命的大问题。那么李密又是如何“晓之以理”的呢?
点拨 ①首先转入“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说明这是辞职的惟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惟”“且”“但”。
②自陈宦历几句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几句,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③“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
3.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点拨 出于情,归于理,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4.联系当今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李密《陈情表》中所反映的“孝”的思想?
点拨 “孝”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尽孝”成为考察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成了每个家庭成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孝”也是封建社会里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之一。不过,就“孝”字最原始的意义,即狭义,与协调家庭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来说,长幼有序,对长辈的尊敬与关怀,尤其是对老年人担负起赡养的义务等等,还是有合理的因素的。如果我们把李密对祖母的孝敬同当前社会风气中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作一下比较,问题就能看得更加清楚。在报刊的道德法庭栏里,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对年迈的父母不敬、虐待,甚至遗弃的事件。在谈恋爱时,有的青年把“家中无老人”看成了仅次于“拥有房子”那样的优越条件。相对于这些现象,《陈情表》中的李密对抚养过自己的祖母竭尽孝顺之心,负起赡养服侍责任,这是完全值得赞扬的。现在我们提倡崇尚新时期的高尚道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当然不需再去遵循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崇尚的正直、诚实、勤劳、敬老、爱幼等美德,至今还是人们所崇尚的道德风尚。总之,我们要对《陈情表》的思想性作具体分析。李密赡养老祖母的尽孝行为,完全值得肯定;而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封建君主的感激涕零和再三表示尽忠报恩的思想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
1.中心主旨
作者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写作特色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诉说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诉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浓厚感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融情于理。
上表陈词,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的依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史载司马昭死后,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中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的纲常实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绝不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3.结构图解
4.文白对译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新鲜
寡廉鲜耻    鲜鱼
B.应门 应接不暇 有求必应
应付   应声而落
C.供不应求 供应 供养
供品   供职
D.日薄西山 义薄云天 淡薄
薄饼   薄情
答案 B
解析 B项都读“yìnɡ”;A项“屡见不鲜”“新鲜”“鲜鱼”的“鲜”读“xiān”,“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的“鲜”读“xiǎn”;C项“供不应求”“供应”“供养”的“供”读“ɡōnɡ”,“供品”“供职”的“供”读“ɡònɡ”;D项“日薄西山”“义薄云天”“淡薄”“薄情”的“薄”读“bó”,“薄饼”的“薄”读“báo”。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门衰:家门衰微。  祚薄:福薄。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些都是关系较近的亲属。
C.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
D.形影相吊:吊,悼念。
答案 D
解析 吊:慰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1)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2)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谨拜表以闻
D.(1)而刘夙婴疾病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答案 C
解析 C项中(1)(2)都是使动用法,“使……听到”;A项中(1)形容词,微小的,(2)形容词,卑微的;B项中(1)副词,特地,(2)副词,特别;D项中(1)副词,早时、向来,(2)名词,早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个名人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建国后。
答案 B
解析 B项“气息奄奄”中“奄奄”是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日薄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将终,修饰“暮年”恰当。
5.默写。(6分)
(1)祖母刘______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在故老      故老:老朋友
B.听臣微志 听:听信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薄
D.有所希冀 希冀:非分的愿望
答案 D
解析 A项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B项听:准许、成全;C项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B.(1)门衰祚薄 (2)日薄西山
C.(1)听臣微志 (2)至微至陋
D.(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驴不胜怒,蹄之
答案 D
解析 D项(1)(2)都是“忍受得住、禁得住”。A项(1)怜惜;(2)自夸。B项(1)浅;(2)迫近。C项(1)微小;(2)卑微、卑贱。
8.比较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2)但以刘日薄西山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谨拜表以闻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2)与(3)相同,(1)与(4)不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2)与(3)相同,(1)与(4)相同
答案 B
解析 (1)介词,“用”。(2)介词,“因为”。(3)介词,“因为”,与“是”组合,可译为“因此”。(4)连词,“来”,表目的。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达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答案 D
解析 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目的在表明“先尽孝后尽忠”。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3分)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分)
答案 (1)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一点心意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远地离开她。
(2)我的辛酸苦楚,不单是蜀中人氏以及二州长官看到并且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3)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解析 翻译失误的原因:①只注意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不顾及上下文,断章取义,误读和误解句子。②知识积累不够,关键词语把握不准。③受现代汉语用法的干扰。④只求译出大意,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翻译落实不到位。
三、课堂延伸(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躬亲抚养    躬亲: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婉指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答案 D
解析 矜悯:怜恤,同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后卒于家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齐桓得管仲而霸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答案 B
解析 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就/连词,却;C项介词,在;D项连词,因而。
13.下面语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3分)(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句写李密孝敬祖母;⑤句写李密憎恶手下做从事的人;⑥句写祖母去逝,李密服丧完毕。
1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后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答案 D
解析 “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到晋朝为官,并不是李密的愿望,故不对。
1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答案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判断时,应根据文章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的特点,进行划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3分)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3分)
答案 (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扶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书说:
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不曾间断和离开过。
……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死去。
四、语言运用(11分)
17.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5分)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答案 亲侍汤药
18.下面是一段赏析《陈情表》的文字,在语法、用词、标点等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6分)
文笔简捷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陈情表”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
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还被人们至今使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答案 ①“简捷”应改为“简洁”;②“陈情表”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③“都异常生动形象”前的分号应改为逗号;④“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应改为“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⑤在“通过”前面加上“文章”或“作者”;⑥“表达了恰切的思想感情”应改为“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⑦“提高”应改为“增强”;⑧“还被人们至今引用”应改为“至今还被人们引用”。
五、随堂练笔(20分)
19.有人说读《陈情表》如果不落泪就是不孝,读《出师表》如果不落泪就是不忠,读《祭十二郎文》如果不落泪就是不友。你读了《陈情表》之后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什么?请写下来。
答案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