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1-01 20: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绿色食品含义、标志,以及选择,提高认识。
【教材解析】
重要概念: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1994年3月,国务院颁发并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心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进。它以环境无害化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环和环境资源,实现活动的生态化。
3.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都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4.生态农业:人们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获取一系列社会必需的生活与生产资料的人工生态系统。
5.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自主认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解读教材P99页: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
必然性
表 现
后 果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 ;
人口素质 。
消费更多的自然资源,排放更多的废弃物。
资源问题
资源相对不足。
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 ;由于 ,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从全国看,环境污染在发展,由 向 蔓延;以 、 、 、
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解读教材P99页图《中国可持续发发展战略框架》:
1994年3月,国务院颁发 ,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
3.解读教材P100页阅读材料《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①经济:逐步由 经济发展过渡到 经济发展,体现新的发展观;
②人口:实行 ,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 ,充分发挥中国 优势;
③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统筹规划 与 、解决 和 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施资源 ,逐步加大 ;保护生物多样性,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
4.活动: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不能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再来解决以上问题?或者实行发达国家的高投资、高技术模式?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典型例题】:
1.有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②该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③该书提出的“人口与人类住区消费与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围 ?④该书提出的“团体与公众参与”“立法与实施”等内容,主要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 ?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 ?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解读教材P101页:
①解读第一段:
循环经济以 为手段,以 为核心,以 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
②解读图片: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
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
反馈式流程
经济增长一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
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
“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③清洁生产:从 → → → 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④解读图表6.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比较项目
清洁生产系统
末端治理(不含综合利用)
思考方法
控制过程
控制效果
产污量
排污量
资源利用率
资源耗用
产品产量
产品成本
经济效益
治理污染费用
污染转移
从环境效益看,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 ,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 ,减少 的来源;从经济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在 和 等方面大有作为。
2.解读P102页《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多级清选→脱坯→粉碎→拌料
↑ ↓
储藏 蒸煮
↑ ↓
玉米 糖化
↓ ↓ ↓
发酵

蒸馏

糟液

农田利用←消化液←沼气发酵
【典型例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邻近??????????????????????????????????????????????? (???? )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涌现出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链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水陆生态系统、世界和我国农村中见到的“立体农业”,也是一种生态农业。
3.解读案例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从上表中,归纳该村的主要措施:
调整 ,变单一农业为 五业并举;
措施 实行 ;
开发利用 、 等新能源。
4.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在我们身边哪些现象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
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 ,最核心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 和 。
【典型例题】:
1.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每位中学生:①树立环境意识;②讲究环境道德;③捍卫自身环境权益;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绿色食品指的是(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3.“白色污染”通常指(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的废弃物 4.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一种(  ) A?低增长、高消耗的道路   B?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道路 C?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D?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协调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
1、解读《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是指 ,其生长和加工过程必须是采用 的方式。
2、解读《资料》:
①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 、 等优点。
②请你认识下列环境标志:
③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
由学生分析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
同步测评
?1.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 (??? ) ?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2.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8倍的人口 ?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 ?③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来养活新增加的人 ?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 ) ?A.美国????B.英国????C.中国????D.俄罗斯 ?4.有关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B.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 ?C.生态环境好,但粮食产量不高 ?D.能源就地取材,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 ?5.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 ?A.石油农业??B.生态农业?????? C.能量密集型农业??D.立体农业 ?6.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袋???②及时清理垃圾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④利用矿物燃烧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7.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参与环保活动????????????????????? B.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 ?C.学生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关系????????? D.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读“基塘生产”示意图(图6-6),回答: ?
?(1)基塘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类,它属于(??? ) ?A.热带作物种植园??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3)影响“基塘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降水??D.地形 ?(4)这种模式的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它具有的意义有哪些?
11.读“基塘生产”示意图,回答: ?
?(1)基塘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类,它属于( ??? ) ?A.热带作物种植园??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3)影响“基塘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降水??D.地形 ?(4)这种模式的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它具有的意义有哪些? ?2.农牧交错地带是生态环境最不稳定而且脆弱、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的地带,特别是高强度千预和掠夺式的粮食作物种植,不符合本地带的自然和经济规律,使得土地退化加速发展。 ?(1)将以下内容填入框图6-7中(每空只限填一次)。 ? ? ?a.不因地制宜? b.不因时制宜? c.陡坡开垦? d.沙丘开垦? e.自然环境土地退化敏感? f.施肥少或不施肥? g.乱放牧? h.自然植被难以更新? i.风蚀水蚀加速j.风蚀加剧产量下降? k.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 l.大风季节开垦 ?(2)由框图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核心问题是????? 的波动变化与土地利用中耕地开垦多少的波动变化及????? 的波动变化之间的矛盾。 ?(3)自然与人为因素变化的不同匹配,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高降水、低开垦、低畜量带来土地的恢复;??????? ,则带来加剧土地退化。因此,研究并预测?????? ,调控人为开垦及养畜比例,实施???? 政策,是控制这一地带土地退化、促进农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8),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 ?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 ?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 ?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 ? ?2.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我国许多省区,2004年曾出现野猪伤人、野猪进城的事件,野猪破坏农作物更是比比皆是。为控制野猪数量,有些地区已展开适量猎杀活动(野猪为国家一般性保护动物,县级发文即可适量猎杀)。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近年来野猪大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 ?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B? 点拨:A 项应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C 项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而人口由于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绝对数大,形成一个沉重的人口负担。 ?2.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3.C? 点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4.A 点拨:(1)留民营村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2)1982年以前,留民营村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现在已形成一个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劳动生产率很高。 ?(3)留民营村不仅生态环境好,而且粮食产量高 ?(4)留民营村不是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他们注意利用大阳能和生物能,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正确答案为A。 ?5.B? 点拨:中国的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6.C? 点拨: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A点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即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选项③中提到的“人口与人类住区消费与社会服务”,主要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选项④中提到的“团体与公众参与”“立法与实施”,均属于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内容。 ?2.A点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我国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从全国来看,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C点拨: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4.B点拨:我国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正逐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答案】 5.A? 6.B? 7.D ?点拨: 结合图例认真读图可以看出:该酒精厂临近原料(玉米)生产基地;该厂的废弃物是玉米油、饲料、沼气、CO2等,与大气环境问题有关的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8.A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点拨: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水等资源,改变了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农业生产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答案:(1)珠江三角洲? 养蚕? 制糖? (2)C? (3)D ?(4)充分利用当地水热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改变不利的地形条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1)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依次为:e,f,i,g,h,a,c,d,b,k,l,,j ?(2)降水多少? 载畜量多少? (3)低降水、高开垦、高载畜量? 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变化幅度? 波动农牧业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 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点拨:本题考查有关人地关系的演变。 (1)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非常小。而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深度加大,导致人地之间的不协调。(2)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导致许多环境问题,如森林减少、生物数量种类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脆弱等。(3)我国古代的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都不利于生态平衡。(4)人类的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及人口数量多少都会影响人地关系的演变。本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较差。 ?2.森林覆盖率提高,为野猪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可持续发展原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物生存环境等方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