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物质的溶解性
一、单选题
1.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有固体析出
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泥土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
C.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温降低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4.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降温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5.溴酸银(AgBr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溴酸银的溶解度增大
B.40 ℃时溴酸银易溶于水
C.90 ℃时溴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1.3%
D.溴酸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析出
6.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7.小金在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8.25℃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A.实验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10%
B.实验说明2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C.实验③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D.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g
9.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只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
B.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 ℃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10.20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Na+和Cl-个数一定相等
C.溶液质量为100 g D.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9∶25
11.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13.在20℃时,将40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有4g固体未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该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C.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0g
D.将该溶液倒出一半,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
14.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中加入3.0gKNO3固体,另一支中加入3.0gNaCl固体,按图1进行实验(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0℃时,甲中溶液可能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D.4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
15.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1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30g甲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的溶液
二、综合应用题
17.溶解度与速度、密度一样,都是控制某变量,度量另一变量,以表达事物固有属性。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_______。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填字母,下同)。
A.温度 B.压强 C.溶质、溶剂的种类
D.搅拌 E.颗粒大小 F.溶质、溶剂的质量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快慢的因素有 。
A.温度 B.搅拌 C.颗粒大小 D.振荡
(4)不同温度下,O2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 。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5)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KNO3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步骤1:分别准确称取3.5g、1.5g、2.0gKNO3.加入药品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A.添加KNO3直至天平平衡 B.取出KNO3直至天平平衡
C.改变砝码、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D.重新调节平衡螺母至天平平衡
步骤2:将3.5gKNO3放入大试管中,并用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于试管内。注意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与液体_______保持水平。
步骤3:振荡大试管,发现有固体未溶解,于是用如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水浴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则此加热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
步骤4:取出大试管,插入温度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摩擦试管壁,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刚有晶体析出时,立即记下此时的温度T1。
步骤5:此时在大试管中再加入1.5gKNO3,重复步骤3、4,记录温度为T2;
同样方法,再加入2.0gKNO3实验,记录温度为T3.则T3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g。
实验交流与反思:
交流1:判断溶液的饱和状态是溶解度测量的关键点。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是_______。
交流2:依据学生实验后绘制的下图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分别将b℃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KNO3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C.在a℃时若配制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KNO3所需的水量多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中提纯KNO3,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8.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举行。现代航母、军舰的外壳和结构框架,基本都是用高强度钢板材料焊接而成,航母的飞行甲板、指挥中心、弹药库等重要部位,常使用一种叫作“凯夫拉”的新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
在下列材料中,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_______ 。
A 高强度钢板 B 凯夫拉 C 合成橡胶 D 普通玻璃
(2)中国高铁发展日新月异,2018年底运营里程超过2.9万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铝热剂是修建铁路时常用的焊接材料,其中一个反应的原理是铝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请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
(3)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化工、食品、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等领域,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Na2CO3的溶解度 _______ NaCl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②把40g的Na2CO3加入200g水中,经充分搅拌溶解后,得到t1℃的Na2CO3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__ g.
③室温时,一小试管内盛有Na2C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Na2C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将较多量的NaOH固体加入烧杯内的水中溶解,观察到小试管内Na2CO3固体逐渐减少。请解释Na2CO3固体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根据下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向题。
(1)温度为__________℃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丙三种物质中,_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方法是________。
(4)分别将100g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A.甲、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丙
C.溶液的质量:甲>丙
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20.某实验室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现实验室只有含少量的固体药品.
(1)如图所示为和的溶解度曲线,50℃时,将85.5g固体药品溶于100g水中,得到的是______ 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提纯的方法是 ______ .
(3)小明用提纯后的固体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 _____ 、量取、溶解.经检测,小明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①固体仍然不纯; ②溶解前,烧杯中有水;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将所配制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需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硝酸钾溶液 ______ g。
21.水和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图 C 中活性炭的作用的是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A与图B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本质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比较:甲___________乙(填“>”“<”或“=”)。
②t1℃,将50 g水加入25 g甲物质中,充分搅拌, 可得到_________g 溶液。
③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__方法。
22.(1)小明取串场河的河水,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滤液中有难闻的异味,可添加__________除去,
②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来比较所取水样与制得的蒸馏水的硬度。
③经过净化后的水,在生活中通过__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
④消毒剂为高铁酸钾(K2FeO4)。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在t2℃时,将30gA物质充分溶解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g;若将烧杯内物质降温至t1℃(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溶剂的质量 b 溶液的质量 c 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C两种物质时,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提纯A.
③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4g/cm3)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经计算,所需 6%的氯化钠的体积为________mL;加水_______克
②若量取水时,采取仰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得到的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3% (填“>”“<”或“ = ”)。
③向该49g20%的稀硫酸中,加入7.3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___(填字母序号)
A 15.5g B 16.1g C 18.1g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B
6.D
7.D
8.C
9.D
10.C
11.B
12.C
13.A
14.C
15.B
16.A
17.(1)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6gNaCl形成饱和溶液
(2)AC
(3)ABCD
(4)A
(5) A 凹液面最低处 温度可控、受热均匀 70 加入溶质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 CD
18. D 小于 236 NaOH固体溶解放热使温度升高,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溶解。
19.(1)t2
(2)乙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D
20. 饱和 降温结晶 称量 ①② 100
21. 2H2O 2H2↑+O2↑ 吸附作用 A只是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没有改变,B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 60 加入少量的固体乙物质或蒸发掉少量的水
22. 活性炭 肥皂水 煮沸 +6 70 bc 降温结晶 B>A>C 24 25 < 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