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单元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2021·长沙中考)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B.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为了防止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2.下列燃料中属于清洁燃料的是( )。
A.煤炭 B.汽油 C.氢气 D.柴油
3.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
A.利用电热器取暖
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
D.蜡烛燃烧照明
4.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与所用材料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羊绒衫——天然纤维
B.汽车轮胎——塑料
C.食品袋——塑料
D.不锈钢餐具——铁合金
5.(2021·安徽中考)某同学的下列生活行为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骑自行车上学
B.将废弃易拉罐丢入“可回收垃圾”桶
C.用洗菜的水冲厕所
D.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调至最低
6.(经典·眉山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材料、合成橡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B.“白色污染”是指白色塑料袋造成的污染
C.用甲醛浸泡水产品以达到保鲜的目的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7.日常生活中,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加食盐水,振荡
B.棉线和羊毛线——点燃,闻气味
C.黄铜和黄金——灼烧,观察颜色变化
D.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点燃,观察燃烧现象、闻气味
8.(2021·威海模拟)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新时尚。某同学清理教室时收集到如下垃圾:①废纸 ②铝制易拉罐③废注射器 ④矿泉水瓶 ⑤废电池,应投入如图所示标志垃圾箱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9.(2021·常州中考)有科学家认为“氢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图Ⅰ是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能的两条理想途径。
(1)途径一“光电转换”过程中,光能转化为 能,可较好解决传统制氢过程中效率低、 等问题。
(2)途径二中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Ⅱ所示。
①请将图Ⅱ中方框内微粒补充完整。
②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 均不发生改变。
③该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化学符号)。
10.(2021·河南中考)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现有乙醇和乙醛(CH3CHO)的混合物共13.4 g,完全燃烧后生成26.4 g CO2,则生成H2O的质量为 g。
11.(2020·福建中考)塑料制品为人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科研人员为此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1)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意义重大。下列属于回收标志的是 (填字母)。
(2)科学家用纤维素、甲壳素等材料研制出能完全降解的保鲜膜,这一发明有望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写一点)。
(3)回收的保鲜膜可转化为甲烷等燃料,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焚烧回收的保鲜膜,生成的CO2可用来生产化工产品乙酸(CH3COOH),转化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该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反应物CO2与产物CH3COOH的分子个数比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0·江西中考)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进行如图Ⅰ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 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氧气有关
【探究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1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4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生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间 5:05 5:15 5:25 5:35 5:45
pH 4.95 4.94 4.86 4.85 4.85
(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 。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所示,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计算题
13.工厂烟气脱硫工艺,不仅能消除二氧化硫,还能将其转化为硫酸钙(CaSO4)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现用1.25 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求: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
(2)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单元综合训练 答案
1.C 【解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应节约用水;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直接灌溉农田;化肥和农药是目前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保障,禁止使用不现实,应合理使用。
2.C 【解析】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而煤炭、汽油、柴油燃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CO、NOx、SO2等)和烟尘等。
3.C 【解析】A为电能转化为热能;B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C中干电池发生化学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为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4.B
5.D 【解析】A项,骑自行车上学,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有利于环保:B项,将废弃易拉罐丢入“可回收垃圾”桶里,使废弃物被重新利用,有利于环保;C项,用洗菜的水冲厕所,可以节约水资源,有利于环保;D项,夏季开空调时,将温度调到最低,会耗费大量电能,不利于环保,故选D。
6.D 【解析】A项中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项中“白色污染”主要指由塑料造成的污染,不仅仅是指白色塑料袋造成的污染;C项中甲醛是有毒物质,用甲醛浸泡水产品,易使水产品中的蛋白质变质而引起中毒;D项中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矿藏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7.A 【解析】可用加肥皂水然后振荡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A错误;棉线和羊毛线燃烧时气味不同,棉线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线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B正确;黄铜和黄金灼烧后颜色不同,黄铜灼烧后变黑,而黄金不变色,C正确;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燃烧时现象不同,聚氯乙烯不易燃烧且冒烟,有刺激性气味,D正确。
8.A 【解析】废纸、铝制易拉罐、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废注射器属于医疗垃圾。
9.(1)电 能耗成本高 (2)① ②质量 ③H、O
10.隔绝氧气(或空气) C2H5OH+3O22CO2+3H2O 12.6
【解析】乙醇、乙醛完全燃烧后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两种化合物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都是24∶16,则混合物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是24∶16。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得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6.4 g××100%=7.2 g;根据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可得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8 g,则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3.4 g-7.2 g-4.8 g=1.4 g,故生成水的质量为1.4 g÷(×100%)=12.6 g。
11.(1)C (2)白色污染 (3)CH4+2O2CO2+2H2O (4)原子 1∶1
【解析】(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根据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2、CH4,化学方程式是CO2+CH4CH3COOH,由化学方程式可知,CO2与CH3COOH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2.【探究与验证】先变红后变紫 氧气(或O2) 先变红色,加热后仍为红色 【应用与拓展】(1)H2CO3、H2SO3和H2SO4 (2)2CaCO3+2SO2+O22CaSO4+2CO2
【解析】【探究与验证】结合实验结论“猜想2不成立”,可知编号3实验现象为先变红后变紫。编号4的实验所对应的结论是“猜想3成立”,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猜想3,结合猜想3内容分析,可知操作为改通入氧气,现象是先变红色,加热后仍为红色。【应用与拓展】(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pH逐渐减小,说明此时水样酸性增强,所含主要酸性溶质有碳酸、亚硫酸、硫酸。(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以及题干文字信息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碳酸钙与二氧化硫、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碳。
13.(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 t×80%=1 t。
(2)设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00 128
1 t x
=,x=0.64 t,
可吸收0.64 t S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