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2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0 07: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 常见的酸和碱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H2SO4性质描述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A.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C.浓硫酸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
D.与Mg反应放出氢气
2.将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下列关于R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 )
A.R>Cu B.R>Fe C.Zn>R D.R>Ag
3.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X、Y、Z B.X、Z、Y
C.Y、Z、X D.Z、Y、X
4.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用无色酚酞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少量的铜粉
D.用浓硫酸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5.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B.
C.NaOH+HCl=NaCl+H2O
D.2Al+6HCl=2AlCl3+3H2↑
6.国产大飞机C919机壳采用了先进的铝锂合金材料。已知金属锂(Li)的活动性比铝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铝锂合金硬度大,密度小
B.锂能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生成氢气
C.锂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的Li2O中Li显+2价
D.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7.化学世界绚丽多彩,下列实验中有关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出现蓝紫色火焰
B.将铁钉加入到稀硫酸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C.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8.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D.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NaOH溶液
9.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
B.Z>Y>X
C.Y>X、Y>Z
D.X>Y、Z>Y
10.某同学为了测定铜镁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将100g稀盐酸分2次加入到盛有5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次数 实验前 第1次 第2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 3 2
A.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镁
B.第2次所加入的稀盐酸未反应完
C.每50g稀盐酸和1g镁恰好完全反应
D.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2.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关于溶液理解正确的是( )
A.通过加热蒸发的方法提高75%酒精的浓度
B.将氧化钙溶于水,可以形成氧化钙溶液
C.5gCuSO4·5H2O溶于95g水中配制CuSO4溶液,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5%
D.将50℃下的饱和KNO3溶液冷却至室温,硝酸钾固体析出,过滤后可得纯水和硝酸钾固体
13.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4P+5O22P2O5 B.Fe+2HCl=FeCl2+H2↑
C.2H2O2H2↑+O2↑ D.Na2CO3+MgCl2=MgCO3↓+2NaCl
14.将2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5%的稀硫酸。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实验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按如图所示装置,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Y。先加入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能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Y变红,则物质X可能是
A.浓盐酸 B.浓氨水
C.浓醋酸 D.浓氢氧化钠溶液
16.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C.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纺织、印刷等工业
二、综合应用题
17.盐酸和氨水是用途广泛的化工试剂,可将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分别溶于水制得。
(1)工业上利用氯气和氢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制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小华为探究水对酸的化学反应的影响,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将镁条和浸有石蕊试液的滤纸干燥后,分别放入盛有干燥氯化氢的两个试管中 均无明显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3)小明发现将滴有酚酞的10%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可是,将滴有石蕊的10%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10%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两者的质量:①>②,则10%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选用10%稀盐酸设计了如下方案:
你认为上述方案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_________(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5)现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立即确定它是不是浓盐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6)粗略测定该盐酸每毫升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小冯设计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1步,在小烧杯中加入含有0.4g的溶液,滴入2滴酚酞试液;第2步,向10mL的量筒里注入该盐酸至一定刻度;第3步,用胶头滴管吸取量筒中的盐酸逐滴滴入上述烧杯中……一直滴到溶液由红色刚刚变为无色为止;第4步,记录试验数据;第5步,计算。
①本实验要用指示剂(酚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第3步要用到玻璃棒,它的作用与目的是______________;停止滴入盐酸后,胶头滴管中残留的盐酸应______________。
③第4步记录的实验数据(设为)是______________。
④第5步计算,每毫升盐酸中含的质量的计算式是_______g/mL。
18.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
(1)人们平常所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在这“五金”顺序中把一种金属的位置移到最后,则正好符合某种化学规律。这种金属是______。根据这个规律判断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______。
A.Fe+Sn(NO3)2=Fe(NO3)2+Sn B.Sn+2HCl=SnCl2+H2↑
C.Cu+2AgNO3=Cu(NO3)2+2Ag D.Sn+ZnSO4=SnSO4+Zn
(2)厨房里的菜刀、铁锅等铁制品,可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____。将一定量的铁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
(3)如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两种建国70周年纪念币,回答下列问题:
①选择铸造纪念币的金属材料时,需考虑该金属材料的______(填字母)。
a.硬度 b.导热性 c.耐腐蚀性 d.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②铜和铁一样也容易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______(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有不法商人用黄铜(铜锌合金)冒充黄金制作饰品出售,用所学的知识揭穿骗局,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______。
a.灼烧 b.滴加白醋 c.滴加氯化钠溶液 d.滴加硫酸铜溶液
④白铜(铜镍合金)放入稀硫酸中会缓慢产生气泡,是因为白铜中的镍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同时生成二价镍的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事实说明镍的活动性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铜。
(4)某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来一些黄铜样品,并取200g稀硫酸,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1 2 3 4
黄铜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1 0.2 0.25 m
①表中m的值为______;
②这种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9.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若生成1g氢气,则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____________g。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所示。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硫酸钠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SO42﹣,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电极N与电源负极相连
②电解后,管A中生成的微粒有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0.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
(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
(3)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②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ZnO与稀盐酸 B.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
C.ZnCO3与NaCl溶液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_____种溶质。
③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___0.2g(选填“<”、“>”或“=”)。
2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发展。
(1)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铜锌合金俗称黄铜,黄铜属于 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用黄铜作为建党100周年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制作材料,利用了黄铜的 _____优点。
(2)乙同学通过实验研究铁的性质,如图1所示。
①做如图A的实验,未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_____(写一条)。
②若B中为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③若B中为水,一周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
(3)丙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镁、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①镁、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都属于 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实验中镁与稀盐酸反应的试管外壁发烫,结合图2分析,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_____。
(4)丁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镁和铜的活动性
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镁条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活动性Mg>Cu
丁同学查阅资料获知: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硫酸。
【拓展提升】若实验前加入的镁条质量为ag,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仍为ag。则生成的气体与铜的质量比为 _____。
22.实验窒常会产生含硫酸的废水,需经处理至中性。某兴趣小组同学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来处理酸性废水。
(1)定性检测废水
检测废水呈酸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
①计算
m (KOH)=_______g,V(H2O)=__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为1.0 g·mL-1)。
②称取氢氧化钾
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一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__(按操作先后顺序,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向烧杯中加氢氧化钾同体 B.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③量取水;④溶解;⑤转移。
(3)定量测定废水
取酸性废水样品100 g,逐滴加入5.6%的氢氧化钾溶液,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右下图所示。(假设废水中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钾反应且不含硫酸钾)
①P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1%)。
③计算当废水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l%)。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C
7.B
8.B
9.A
10.C
11.A
12.C
13.D
14.C
15.B
16.B
17. 向上述试管中的镁条和滤纸上滴入少量水(合理均可) 产生白雾,镁条表面产生气泡,滤纸变红,说明氯化氢易溶于水,酸的化学反应要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氨水受热分解,随温度升高氨气溶解度减小,导致氨水浓度降低(合理均可) 增大 不合理,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 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合理均可) 打开瓶盖,若冒白雰,则是浓盐酸;否则就是稀盐酸 指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使酸、碱溶液均匀混合,充分反应 放回量筒中 量筒中剩余盐酸的体积
18.(1) 铁##Fe D
(2) 洗净擦干(合理即可) 银、铜和铁(或Ag、Cu和Fe)
(3) acd CO2 c
大于
(4) 0.25 35% 24.5%
19. H2 3Fe+4H2OFe3O4+4H2 8 枪管外壁部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增重 ac O2和H+;
20. NH4Cl、ZnCl2 两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 灼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 固体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A、B ZnSO4; 2; >。
21.(1) 混合物 耐腐蚀,有金属光泽,硬度大
(2) 氧气不纯(合理即可) 铁钉生锈
(3) 置换反应 t2之前,因为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t2之后,因为稀盐酸浓度逐渐变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4)5:96
22. 取样,滴人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则呈酸性(或其他合理答案) 11.2 188.8 BA K+、H+ 4.9% 4.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