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引入:同学们,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缘分,父母和子女是如此,老师和同学们也是如此,在今天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我送给同学们一首汪国真的小诗《背影》,同学们跟我齐声诵读。
背影,总是很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
背影,总是很含蓄;含蓄,是一种魅力。——汪国真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父亲都充满了感情,都为父亲给我们的爱深深地感激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的浓浓情意。板题:背影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2.写作缘由: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检查预习 ,正音释义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交卸、狼藉、簌簌、妥帖、踌躇、奔丧、颓唐、琐屑、迂腐、蹒跚、不禁
2.需掌握的多音字:
差使、差不多、差别、参差;奔丧、丧失;奔波、投奔;妥帖、字帖、请帖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大多是一些细小而琐碎的事,而这些不经意间发生的事往往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1.出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以及课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惦记儿孙
课文的感情基调:哀而不悲
2.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最打动你的语段,试着读出你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品读“背影”
“背影”是课文的文眼和线索,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请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
(请以“这是一个 的背影”的句式,分享给大家。)
2.请找出父亲对儿子所说的话,品读其中饱含的深情。明确:
1.四次,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处是“望父买橘”时的背影,这是一个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
外貌(衣着对比):黑布小帽、大马褂、布棉袍(儿子的铺着)
动作:蹒跚地走、探、穿、爬、攀、缩、倾
情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
2. 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五句话:
①“事宜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虽然祸不单行,父亲处境艰难,但父亲依然表现得很坚强。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去送。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儿行千里父担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由此可见,这五句话虽然朴实、简洁,但却包含着父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六、细数泪水,品味生活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要说,“只是未到情浓处”!在课文中,朱自清作为一个20岁的文学青年,面对父亲的言行,他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大家跳读课文,数一数文中的“我”流了几次泪,分别是什么泪?
(请以“这是 的泪”的句式,分享给大家。)明确: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依恋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泪眼朦胧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七、拓展迁移,感受深情
常言道“父爱如山”,可是我们对父亲的爱意却始终说不出口。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八、总结全文
师总结:难以忘记,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难以忘记,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更难以忘记,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九、布置作业
1.与父亲分享你写给他的一段话。
2.以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给他们夹一次菜,给他们洗一次衣服,为他们倒一杯水,写一封信、给一个拥抱……大声说出:“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表达对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 父亲←→爱←→儿子 悲哀之泪
刻画背影 感动之泪
再现背影 父子情深 依恋之泪
回忆背影 伤心之泪
学会感受、学会真爱
【课后反思】《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2017年)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课 题:背影
课 时:一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人教版2017年改版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有情,有美,有趣。现代享誉文坛的大师——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课堂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3.学情分析:
观察认识生活百态,感悟人间情感冷暖,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小说以及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概括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熟悉,因此本课应当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和生活凡事的自主归纳,了解圈定为理所应当的父母之爱背后渗透的浓浓情意,拳拳之心。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经典段落,体会背影蕴含的父爱。
2.通过研读关键语句,感受父子情感的变化。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筛选信息,解背影出现的不寻常。让学生通过默读文本,知晓文章的体裁、内容、背景,带着文体意识、情感基调走进文本。二是品味语言,悟背影蕴含的不容易。通过关键字词、语言的赏析,体会平实朴质的语言中透出的凡事凡情,感悟父亲的隐忍、寡言与对儿子的深爱。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知人论世,懂背影转变的父子情。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父子之间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血溶于水的父子亲情。二是话语入心,抒《背影》传达的骨肉亲。借助教材最后的资料,化文为诗,锻炼学生仿写句子、言说真情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感式导入——父与子
(图片配字)晨曦起炊烟升,背上书包变学生,是孩提时父亲送你初入学时的小小背影;
(配片配字)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少年时父亲送你返学校时的轻狂背影;
每一次离别,被望的总是子,何不凝眸回顾,子也来望望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李广田。今天,让我们带着子对父的回望,走进这篇《背影》。
学生齐读,入题。
(设计意图:标题入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目标和内容。)
环节一:筛选信息 解背影出现的不寻常
问题一:这是一篇( )散文。(内容)
要求:简洁、完整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寻信息,整体把握文本,了解其写什么、表达什么,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问题二:快速默读文章,思考是什么触动作者眼含泪光写下这篇文章?(写作背景)
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筛选信息,揣摩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
问题三:读文本,思考作者泪光中浮现的背影发生在什么情形下?(事件背景)
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筛选信息,揣摩事件背景所揭示的情感基调)
环节二:品味语言 悟背影蕴含的不平凡
问题:有感情朗读第六段,抓住重点词句,品析其情感内涵
示例:父亲啊,多么令人难过
你看:“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给人凝重、压抑之感,让我读出了你的凝重、颓唐。
父亲啊,多么
你看:“ ” , ,让我读出了 。
……
要求:自选角度,仿照例句,批注赏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并且会从不同的角度感悟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小结:背影是平凡的,常见的,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直击心间的文字,我们于平凡中窥见了不平凡的,厚重无言的父爱。
环节三:知人论世 懂背影转变的父子情。
问题:对于这份父爱,“我”是否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呢?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提示:结合关键语句,注意时间词、表示态度的词
形式: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披文入情,结合生活体验,感悟父子间的情感变化。)
资料链接:1917年左右,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因行为不当,亏了家产,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1920年,从北大毕业的朱自清在负担家庭经济上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争吵,甚至离家出走,以后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尽管如此,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爱却是发自肺腑的,血浓于水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朱自清才在接到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完成了《背影》这篇文章,并借此发出求和的信号。
——姜健、吴为公《朱自清年谱》
小结: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经过了已为人父的将心比心,也看到已入老境的父亲的情绪变化,对于父爱感受就越来越深刻。至于过去父亲的种种不是,恰好使得文章更加有真实性。这个父亲更加普通,更加“中国化”,而这种原宥后的情感滋生,也更加有感染力
环节四:话语入心,抒《背影》传达的血肉亲。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朱自清
资料链接: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几多不相见,道尽岁月流逝间父子间的斑驳点滴;一封平安信,一篇千古文,无不诉说着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深情。相信此刻的你已化身那颗晶莹的“泪珠”,带着深情流过这位诵读《背影》的父亲。请你以“一滴觉醒之泪”的口吻向这位父亲诉说朱自清的字外之意。
藤椅摇曳,
夕阳下的老花镜腾起雾气,
眼珠昏黄,
泛着泪光。
这是你,远方的年老的模样。
此刻,我化成一滴泪,叫思亲的觉醒。
不肯流过, ;
不愿流过, 你望子归家时渐深的皱纹绺间 ;
不敢流过, ;
不忍流过, 你斜倚窗前时岁添的白发梢头 ;
不忘流过, ;
所以,秋明日语前,
望窗前藤椅上摇曳的你,
见字如面。
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正是这个隐忍沉默、爱子深重、艰难努力的背影,才让无数子女纷纷凝眸回望,一次次离别时父母不舍的样子;正是朱自清“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美学文笔,才让我们透过文字的面纱感受到父母爱子的厚重以及子女对亲情的觉醒。感谢朱自清朴实无华、饱含深情的描绘,他的双眼细细地融在了一探、一攀、一缩、一倾间,经年不散,我们的心也随着的时间的流逝越触越深。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54页同类文《父亲是一盏灯》的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附件: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
预习作业(课前要求):
朗读文本,扫清字词。(共19张PPT)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有一种
背影
叫 分享
有一种
背影
叫 凄凉
背影
有一种
叫 辛酸
背影
有一种
叫 守望
背影
有一种
叫 牵手
有一种背影
叫……
背
影
朱自清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
正音释义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晶 莹
颓 唐
琐 屑
xiè
sāng
chóuchú
yū
pánshān
tuí
xiè
yíng
读“背影”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品“背影”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
(请以“这是一个 的背影”的句式,分享给大家。)
2.请找出父亲对儿子所说的话,品读其中饱含的深情。
品“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品味语言
2.请找出父亲对儿子所说的话,品读其中饱含的深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品“背影”
文中的“我”流了几次泪,分别是什么泪?
(请以“这是 的泪”的句式,分享给大家。 )
观影片《父亲的味道》
课堂练笔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也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
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不少于50个字。
课后作业
1.与父亲分享你写给他的一段话。
2.以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例如:给他们夹一次菜,给他们洗一次衣服,为他们倒一杯水,写一封信、给一个拥抱……说一声:“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推荐阅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14《背影》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经典段落,体会背影蕴含的父爱。
2.通过研读关键语句,感受父子情感的变化。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蜚声文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绿》等。
(二)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1.给划线字注音
交卸( ) 狼藉( ) 赋闲( ) 浦口( ) 妥帖( ) 踌躇( ) 迂( ) 栅栏( ) 蹒跚( ) 拭干( ) 颓唐( ) 琐屑( )
2.解释词语
祸不单行:
赋闲:
蹒跚: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大去:
触目伤怀:
(三)课前储备窗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诗经》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人,六岁时,随父到九江拜谒袁术。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藏主人的句子吗?”陆绩回答说:“我母亲喜欢吃橘子,想拿回去给她尝一尝。”袁术见其小小年纪就懂得“为人子女者天下大孝”,赞赏有加。后有诗赞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报乳恩。”
——《怀橘遗亲》
二、课堂探究
环节一:筛选信息 解背影出现的不寻常
活动:默读文章,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篇( )散文。(内容)
要求:简洁、完整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二:思考是什么触动作者眼含泪光写下这篇文章?(写作背景)
问题三:思考作者泪光中浮现的背影发生在什么情形下?(事件背景)
环节二:品味语言 悟背影蕴含的不平凡
活动:有感情朗读第六段,抓住重点词句,品析其情感内涵
要求:自选角度,仿照例句,批注赏析。
示例:
父亲啊,多么令人难过
你看:“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给人凝重、压抑之感,让我读出了你的凝重、颓唐。
父亲啊,多么
你看:“ ” , ,让我读出了 。
父亲啊,多么
你看:“ ” , ,让我读出了 。
环节三:知人论世 懂背影转变的父子情。
资料链接
1917年左右,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因行为不当,亏了家产,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1920年,从北大毕业的朱自清在负担家庭经济上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争吵,甚至离家出走,以后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尽管如此,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爱却是发自肺腑的,血浓于水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上,正因为如此,朱自清才在接到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完成了《背影》这篇文章,并借此发出求和的信号。
——姜健、吴为公《朱自清年谱》
问题:对于这份父爱,“我”是否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呢?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提示:结合关键语句,注意时间词、表示态度的词出现的关键语句
环节四:话语入心,抒《背影》传达的血肉亲。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朱自清
资料链接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几多不相见,道尽岁月流逝间父子间的斑驳点滴;一封平安信,一篇千古文,无不诉说着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深情。相信此刻的你已化身那颗晶莹的“泪珠”,带着深情流过这位诵读《背影》的父亲。请你以“一滴觉醒之泪”的口吻向这位父亲诉说朱自清的字外之意。
藤椅摇曳,
夕阳下的老花镜腾起雾气,
眼珠昏黄,
泛着泪光。
这是你,远方的年老的模样。
此刻,我化成一滴泪,叫思亲的觉醒。
不肯流过, ;
不愿流过, 你望子归家时渐深的皱纹绺间 ;
不敢流过, ;
不忍流过, 你斜倚窗前时岁添的白发梢头 ;
不忘流过, ;
所以,秋明日语前,
望窗前藤椅上摇曳的你,
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