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1-2.4)单元测试A卷(含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1-2.4)单元测试A卷(含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09:47: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2 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 .1 2 .4 )A卷
考试范围:2.1-2.4;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属于符号的是(  )
A.北京奥运 B.眼球 C.地球仪 D.细胞
【解答】解:A、属于北京奥运的标志,正确;
B、属于眼球结构模型,错误;
C、此图反映的是地球地貌特征,是地球模型,错误;
D、此图是动物细胞模型,错误;
故选:A。
2.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保鲜,这是因为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解答】解: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分子。
故选:B。
3.(2021秋 临淄区期中)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
故选:B。
4.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解答】解: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其核内有一个质子和2个中子,可知,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A正确。
故选:A。
5.(2021秋 莒南县期中)下列各图中O、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C.D.
【解答】解:A、图中三个分子构成相同,每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三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属于化合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是由两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内中子数目
C.核外电子数目 D.核内质子数目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总称,不同的元素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铪和钨两种元素也不例外,
故选:D。
7.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向水发射高频率超声波会产生氧化作用极大的双氧水(H2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氧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双氧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双氧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解答】解:A、双氧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B、不能说双氧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可以说双氧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双氧水中不含有氢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D、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8.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会引起极光的是(  )
A.水分子 B.氢离子 C.氢原子 D.中子
【解答】解:A、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水分子不带电,所以水分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A错误;
B、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氢离子带正电,所以氢离子会引起极光现象,故B正确;
C、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氢原子不带电,所以氢原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C错误;
D、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中子不带电,所以中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9.同位素标记可以追踪有关反应中有关原子的去路,16O与18O是氧的二种同位素原子。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某种植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组:H218O+C16O2→某种植物→18O2,第二组:H216O+C18O2→某种植物→16O2.关于该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B.第二组实验是没必要做的
C.16O与18O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
【解答】解:由两组实验的过程可知:第一组:标记了水,由H218O+C16O2→某种植物→18O2,说明了生成氧气的氧元素来自水,第二组标记了二氧化碳,由:H216O+C18O2→某种植物→16O2.说明了生成氧气的氧元素没有来自二氧化碳。
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叙述正确;
B、通过对比实验更能说明问题,叙述不正确;
C、16O与18O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叙述正确;
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叙述正确。
故选:B。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水、矿泉水 B.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
C.氧气、空气 D.食盐水、海水
【解答】解:A、水属于化合物,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冰、水属于同一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气属于单质,空气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食盐水、海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解答】解:A.“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故错误;
B.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错误;
C.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所以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故正确;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故选:C。
12.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解答】解: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分子相互占据了间隔,所以,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13.(2021春 庆元县校级月考)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 b c d B.a b c C.b c d D.a d
【解答】解:由于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所以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例如c和d;因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但所占的体积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例如b。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α粒子是直接穿过,且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α是不可能向原子核靠近的,应该远离原子核。
故选:C。
14.(2021秋 景县校级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C.若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解答】解:A、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钠离子和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但是不是同一种元素,说法错误;
B、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比如碳12原子核碳14原子的中子数不同,说法正确;
C、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氖原子和水分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不是同种元素,说法错误;
D、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比如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说法错误;
故选:B。
15.(2021 淄川区一模)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解答】解: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故A正确;
B、可用表示由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故B正确;
C、氢气由大量的分子构成,但不代表“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离子构成,故C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D正确。
故选:C。
16.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解答】解: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铁是指元素,即这些营养物质中含有这些营养元素。
故选:D。
17.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解答】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错误;
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
故选:C。
18.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答】解:A、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故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B、主要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与题意相符,所以正确。
C、分子多数破裂成了原子,且分子体积增加了,而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D、分子全部破裂了,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故选:B。
19.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氮、磷、钾
C.固态非金属元素:碳、氧、硫、磷
D.稀有元素:氦、氢、氖、氯
【解答】解:A、金、银、铜、汞都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分类正确。
B、钾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分类错误。
C、氧元素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分类错误。
D、氢、氯不属于稀有元素,故选项分类错误。
故选:A。
20.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He,每百吨He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He的形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e和He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B.He和He互为同位素
C.He原子核内有3个中子
D.He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
【解答】解:A.23He和24He两种原子的质子数都为2,属于同种元素,故A错误;
B.23He和24H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23He原子核内中子数=3﹣2=1,故C错误;
D.24He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30分)
21.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  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这种氧的原子核中有 个中子.
【解答】解: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8个电子,质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这种氧的原子核中含中子数为16﹣8=8.
故答案为:8;8.
22.我国早期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1年)中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1)该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占第二位,现在这种“矽”元素的名称为   。
A.硅 B.硒 C.锡 D.氧
(2)该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解答】解:(1)地壳中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是硅,故答案为:A;
(2)该元素的汉语名称“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固态元素,故答案为:非金属。
23.“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火箭推进器中的燃料是液态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H3)2N﹣NH2+2N2O4═3X↑+2CO2↑+4H2O↑  则X的化学式是   .“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估算月壤中氦﹣3的含量.每百吨氦一3
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氦一3原子的质子数是2,中子数是1,其核外电子数是   .
【解答】解:由方程式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各元素及原子个数分别为C,2;H,8;N,6;O,8;已知生成物中各元素及原子个数分别为C,2;H,8;O,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含有N元素,其原子个数为2,可以知道X的化学式为N2.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故答案为:N2;2.
24.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现象,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1)图1是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模型,A代表的元素是   。
(2)小明模仿图1构建了碳酸钙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的(图2)。图2中要表示碳元素的是   。
【解答】解:(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根据图示A代表的肯定是氧;
(2)在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元素质量比为:40:12:(16×3)=10:3:12.分析乙图中元素的含量的比例大小可知,表示碳元素的是F。
故答案为:(1)氧;(2)F。
25.有以下材料:
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7 13
碳 6 8 14
氮 X 7 14
根据以上材料并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表中X 的值为  ;
(3)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①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②   .
【解答】解:(1)由元素的概念结合材料可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故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氮原子的中子数为7,相对原子质量为14,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
(3)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即使中子数相同,元素种类也不同.
故答案为:(1)质子数不同;
(2)7;
(3)中子数相同,元素种类也不同.
26.(2021秋 海城市校级月考)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2)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3)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4)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答】解:(1)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2)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氦原子。
(3)氯化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微观上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4)由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故选D。
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2)氦原子;(3)氯化钠;(4)D。
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A   B   .
【解答】解:(1)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故填:分子的构成不同.
(2)氧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
故填:都含有氧原子.
(3)反应前的分子是甲烷分子和氧分子,反应后的分子是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反应前的原子是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的原子也是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其各原子的个数不变.故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28.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离子。
(3)最终形成的物质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解答】解:(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2)如图甲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是阳离子;
(3)最终形成的物质不显电性;因为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故答案为:(1)得失;(2)阳;(3)不显;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2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解答】解:(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或发生了很明显的偏向,故选乙;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B、D。
30.如表中是几种常见的元素:
元素名称 钠 铁 铝 氢 氯 氧 硫
(1)上表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非金属元素是   。
(2)上表中的   元素可以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生活中,我们常饮用的矿泉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如图分别表示三种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   。
【解答】解:(1)上表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氧;故答案为:铝;氧;
(2)上表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可以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生活中,我们常饮用的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混合物;
(3)如图分别表示三种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B;表示混合物的是C,A表示单质;故答案为:B;C;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1分)
31.征服原子一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解答】解:
(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这是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的;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故答案为:(1)电子;原子不可再分;(2)模型。
32.如图为水分子电解模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变化中   上发生了变化,分裂为   而   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   ,但在整个过程中   始终没有变化。
(2)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解答】解:(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分裂为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但在整个过程中原子始终没有变化。
(2)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原子,分子;(2)氢原子,氧原子;(3)水分子。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19分)
33.(2021春 招远市期中)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图A、B分别是水分解示意图和水汽化示意图,图C是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D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图B水汽化是   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图A、B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C和D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4)小敏同学说D原子和硫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简述原因   ;
(5)D原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6)水通电分解能产生氧气,将红磷放入该气体中燃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解答】解:(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A是化学变化,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3)C和D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D原子和硫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D原子是氧原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形成的离子符号为O2﹣;
(6)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答案:(1)物理;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2)1.008;(3)B;
(4)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5)O2﹣;
(6)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氢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原因是   ;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   ;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因是   。
(3)归纳是学习的好方法,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的3个特征是:
①   ;②   ;③   。
【解答】解:(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的这些观点均是错误的,故填:错误。
(2)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
(3)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具有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特征,故填:①体积小;②质量大;③带正电。
35.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下表中,甲、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丙、丁.物质反应前反应后甲乙丙丁微观示意图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和  (填化学式),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2)写出甲物质和乙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①分子数目②原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原子种类⑤分子种类⑥原子质量.
【解答】解:由物质反应前反应后甲乙丙丁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C+H2O CO+H2;
(1)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C和H2,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甲物质和乙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 CO+H2.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原子数目、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质量;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1)C和H2,1:1;(2)C+H2O CO+H2;(3)②③④⑥.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2 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 .1 2 .4 )A卷
考试范围:2.1-2.4;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属于符号的是(  )
A.北京奥运 B.眼球 C.地球仪 D.细胞
2.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保鲜,这是因为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3.(2021秋 临淄区期中)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4.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5.(2021秋 莒南县期中)下列各图中O、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C.D.
6.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内中子数目
C.核外电子数目 D.核内质子数目
7.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向水发射高频率超声波会产生氧化作用极大的双氧水(H2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氧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双氧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双氧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8.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会引起极光的是(  )
A.水分子 B.氢离子 C.氢原子 D.中子
9.同位素标记可以追踪有关反应中有关原子的去路,16O与18O是氧的二种同位素原子。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某种植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组:H218O+C16O2→某种植物→18O2,第二组:H216O+C18O2→某种植物→16O2.关于该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B.第二组实验是没必要做的
C.16O与18O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水、矿泉水 B.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
C.氧气、空气 D.食盐水、海水
11.“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13.(2021春 庆元县校级月考)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 b c d B.a b c C.b c d D.a d
14.(2021秋 景县校级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C.若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这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15.(2021 淄川区一模)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16.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17.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18.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9.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氮、磷、钾
C.固态非金属元素:碳、氧、硫、磷
D.稀有元素:氦、氢、氖、氯
20.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He,每百吨He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He的形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e和He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B.He和He互为同位素
C.He原子核内有3个中子
D.He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30分)
21.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  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这种氧的原子核中有 个中子.
22.我国早期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1年)中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1)该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占第二位,现在这种“矽”元素的名称为   。
A.硅 B.硒 C.锡 D.氧
(2)该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3.“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火箭推进器中的燃料是液态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H3)2N﹣NH2+2N2O4═3X↑+2CO2↑+4H2O↑  则X的化学式是   .“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估算月壤中氦﹣3的含量.每百吨氦一3
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氦一3原子的质子数是2,中子数是1,其核外电子数是   .
24.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现象,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1)图1是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模型,A代表的元素是   。
(2)小明模仿图1构建了碳酸钙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的(图2)。图2中要表示碳元素的是   。
25.有以下材料:
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7 13
碳 6 8 14
氮 X 7 14
根据以上材料并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表中X 的值为  ;
(3)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①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②   .
26.(2021秋 海城市校级月考)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2)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3)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4)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A   B   .
28.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离子。
(3)最终形成的物质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2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30.如表中是几种常见的元素:
元素名称 钠 铁 铝 氢 氯 氧 硫
(1)上表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非金属元素是   。
(2)上表中的   元素可以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生活中,我们常饮用的矿泉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如图分别表示三种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1分)
31.征服原子一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2.如图为水分子电解模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变化中   上发生了变化,分裂为   而   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   ,但在整个过程中   始终没有变化。
(2)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19分)
33.(2021春 招远市期中)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图A、B分别是水分解示意图和水汽化示意图,图C是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D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图B水汽化是   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图A、B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C和D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4)小敏同学说D原子和硫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简述原因   ;
(5)D原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6)水通电分解能产生氧气,将红磷放入该气体中燃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氢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原因是   ;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   ;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因是   。
(3)归纳是学习的好方法,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的3个特征是:
①   ;②   ;③   。
35.微观示意图有助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和理解化学反应.下表中,甲、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丙、丁.物质反应前反应后甲乙丙丁微观示意图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和  (填化学式),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2)写出甲物质和乙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①分子数目②原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原子种类⑤分子种类⑥原子质量.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 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 .1 2 .4)A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30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 24.
25. 26. 27. 28.
30.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1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31.答:
32.答: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19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33.答:
34.答:
35.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