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02: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三章:《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培优训练
1.春节期间,由于烟花爆竹的燃放,全国多地PM2.5严重超标。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大气中的这些颗粒主要通过人体的哪个器官进入血液(▲)
A.皮肤 B.口腔 C.肺 D.小肠
【答案】C
【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造成危害。
【分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详解】PM2.5颗粒物被吸入肺后,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壁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危害人体健康,故选:C。
2.下表是人体不同部位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物质 ① ② ③ ④
氧气 40 98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A.①代表肺静脉内血液 B.②表示肺泡处
C.③代表组织细胞 D.④表示流经大脑的血液
【答案】C
【解析】动脉血是氧气与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因此动脉血比静脉血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少。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结果血液由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因此肺泡内氧气含量最多,二氧化碳含量最少。组织细胞和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高于氧气的含量,特别是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通过表格信息可知,①③含氧量低于二氧化碳的量,属于静脉血,②④含氧量高于二氧化碳的量,属于动脉血,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1)组织细胞和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高于氧气的含量,特别是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表中能代表静脉血的序号是①、③,代表组织细胞的序号是③;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结果血液由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因此肺泡内氧气含量最多,二氧化碳含量最少,因此,表中能代表肺泡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的是④;
(3)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因此动脉血比静脉血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少。因此,表中能代表内动脉血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的是②。综上所述,选项分析正确的是C,故选:C。
3.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最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这一过程,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A.七层细胞膜 B.八层细胞膜 C.九层细胞膜 D.十层细胞膜
【答案】C
【解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由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肺泡的结构特点,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详解】如图:
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四层细胞膜,再进入红细胞内又要经过一层细胞膜,然后又红细胞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再进入组织细胞,又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二层,进入组织细胞内一层,因此共计经过了9层细胞膜;故选:C。
4.如图所示为测量动物呼吸作用的密闭实验装置,图中a为红墨水珠,b中装有NaOH溶液。随着动物呼吸的进行,试推测玻璃管中的红墨水珠的移动方向是(▲)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先向右再向左移动
D.先向左再向右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首先明确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要对呼吸作用的概念能熟练掌握。
【详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b试管内的NaOH溶液吸收,从而使得广口瓶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压压着红墨水向左移动,故选:A。
5.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做鲜重测量,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对去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种子中水分的减少
B.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少
C.bc 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答案】C
【解析】植物种子的萌发的过程和植物的呼吸、光合作用的知识以及生物的遗传,据此答题。
【分析】本题是有关植物的综合题,是中考的热点,应注意把握。
【详解】凡是活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前6天干重逐渐减少.而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借助于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故选:C。
6.如图所示为人体与呼吸相关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其中①~⑤代表结构,a、b代表生理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中呼吸的主要器官是结构②
B.图二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C.图二中的气体d是在肺泡内产生的
D.吸气时,图一中的结构③呈收缩状态
【答案】D
【解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观图可知:1肺,2气管,3膈肌,4、5毛细血管,a、d二氧化碳,b、c氧气.据此解答。
【分析】 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要重点掌握。
【详解】A、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图一中2是气管.错误;
B、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a、b过程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错误;
C、由于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人体中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组织细胞,错误;
D、当肋间外肌与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运动;正确,故选:D。
7.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了雾霾及空气污染深度调查。雾霾中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人的空气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呼吸道能够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的清洁、温暖、湿润。
【分析】掌握呼吸道的结构及功能。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内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腔呼吸好。故选:D。
8.如图所示,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答案】A
【解析】O2被小白鼠消耗,由于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小白鼠排出的CO2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第二个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由此可以分析出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哪种情况。
【分析】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根据二氧化碳与碱性溶液反应导致压强变化的情况;应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解决实际事例的分析能力。
【详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故选:A。
9.人在吸气的时候与下列情况相符合的是(▲)
A.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扩大、气压变小
B.膈肌收缩、膈顶上升、胸腔缩小、气压变大
C.膈肌舒张、膈顶下降、胸腔扩大、气压变小
D.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腔缩小、气压变大
【答案】A
【解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该题要从该方面考虑解答。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从而实现了肺的通气。
【详解】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所以,选项A符合要求,故选:A。
10.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气与呼出相同体积气体的成分含量比较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吸入空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A.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增加了 B.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减少
C.人体与外界进行了部分气体的交换 D.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减少了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增多;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 了,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被组织细胞 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同时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收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A、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2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为16%,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错误;
B、吸入空气中的水含量为0.07%,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为1.1%,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错误;
C、据分析可见:人体与外界进行了部分气体的交换,正确;
D、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为4%,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错误,故选:C。
11.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同步变化曲线图,表示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是哪一区段(▲)
A.ce段 B.ac段 C.ab段 D.cd 段
【答案】A
【解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
【分析】理解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扩大和缩小来完成的。
【详解】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故选:A。
12.下图中a表示人体的膈肌,据此判断甲、乙两人所处的呼吸运动过程分别是(▲)
A.甲、乙都吸气 B.甲呼气、乙吸气 C.甲吸气、乙呼气 D.甲、乙都呼气
【答案】C
【解析】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吸气和呼气运动,其原理是呼吸运动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
【详解】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甲图膈顶下降,为膈肌收缩时的状态,即吸气过程;乙图膈顶回升,为膈肌舒张时的状态,即呼气过程.即甲吸气、乙呼气,故选:C。
13.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答案】B
【解析】由于种子进行萌发首先要吸足水分,鲜重在开始快速增加,但干重变化不大,在第Ⅲ阶段有机物被大量消耗,所以干重显著减少.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是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水的含量变化、细胞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通过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根据分析和图示可知: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A正确;
B、在Ⅰ、Ⅱ阶段种子没有萌发,所以干重变化很小,B错误;
C、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萌发的是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所以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C正确;
D、种子吸水膨胀,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D正确;故选:B。
14.如图表示在25℃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取甲、乙两个暖水瓶,甲瓶内装有萌发的豌豆种子,乙瓶内装有煮熟并冷却至25℃的豌豆种子,两瓶均用包有温度计的棉团塞严。能正确表示几小时后温度计读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是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
【详解】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给种子的各项生理活动的利用,同时一部分能量一部分一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甲瓶内的温度计会升高.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热量散失,所以温度计不会升高,故选:D。
15.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胸腔容积缩小 ②胸腔容积扩大 ③肺收缩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引起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增大,膈肌收缩引起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正好相反。可见正确的有:②胸腔容积扩大、④肺扩张、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故选A。
16.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请从人体呼吸系统图中找出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人体发病部位的正确路线(▲)
A.①⑧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⑦ D.①⑧②④⑤⑦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1鼻腔、2咽、3喉、4气管和5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1鼻腔、2咽、3喉、4气管和5支气管,最后进入7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据此可知,肺结核的致病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正确路线是:1鼻腔、2咽、3喉、4气管、5支气管和7肺,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17.右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红细胞穿过5层细胞膜
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答案】C
【解析】此题通过模式图考查有关人体呼吸全过程的知识.首先要学会识图.图中给出的明显的信息就是外界气体氧气与体内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分析】明确呼吸的全过程,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图示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A、由图示可以判断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气体a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气体b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此项说法正确;
B、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氧气进入血液后,再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又经过了一层细胞膜;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一共经过了五层细胞膜.此项说法正确;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它们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此项说法错误;
D、②组织里的气体b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原理是扩散作用,此项说法正确;故选:C。
18.打嗝时,膈肌收缩,图中正确模拟膈顶和肺的是(▲)
【答案】B
【解析】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
图中,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钟罩代表的是胸廓,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分析】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扩张或回缩,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气压差,从而使气体进入或排出肺。
【详解】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A、图中向下拉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应是吸气状态,此时胸廓扩大,肺扩张,而图中的肺却处于回缩状态,故A错误;
B、图中向下拉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应是吸气状态,此时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故B图能正确模拟打嗝时膈顶和肺的状态.故B正确;
C、图中向上推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回升,此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状态.故C错误;
D、图中向上推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回升,此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而图中的肺却处于扩张状态,故D错误。故选:B。
19.(双选)如图是显示一人处于静止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从V到X期间,肺排出空气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多
【答案】BD
【解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分析】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难度较大。
【详解】A、从V到W期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故A正确;B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呼吸,从V到W期间肺呼出空气,从W到X期间肺吸入空气,故B错误,C正确。D、从W到X期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X点刚好吸完气,此时肺内气体量最多,B点时,气压最小,肺内气体量最少,故D错误。故选:BD。
20.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ρO2和ρco2分别代表和CO2的分压,下面括号中的数值单位是千帕,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B.根据气体分压值的变化,可判断甲图中血流方向是B→A
C.乙图组织细胞内CO2的分压值一定低于6.33kPa
D.O2从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要穿过3层细胞膜
【答案】A
【解析】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分析】此题综合性强,难度大,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A、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因此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换气都是通过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A正确;
B、甲图血液中二氧化碳压力由6.13kPa变为5.33kPa,表明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氧气压力由5.33kPa变为13.33kPa,表明氧气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中,因此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由A→B;B错误;
C、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要扩散进入血液,分压值就要大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值,C错误;
D、氧气要和血红蛋白结合,就要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各两层细胞膜,再进入红细胞,又穿过一层细胞膜,共5层细胞膜,D错误;故选:A。
21.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氧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呼吸的意义角度思考就容易多了。
【详解】呼吸的全过程如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界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的四个过程,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利用呼吸从外界获取的氧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呼吸全过程排到外界空气中,故选:D。
22.如下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③和④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如图所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④组织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通过组织内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故选:C。
23.下面两幅曲线表示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1代表 ▲ 状态下的呼吸。曲线2代表 ▲ 状态下的呼吸。
(2)根据图表,你能计算出曲线1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 ▲ 次;曲线2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 ▲ 次。
(3)在单位时间内, ▲ 吸入的氧气更多。
【答案】(1)平静(睡眠、散步、坐等);运动(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2)18;27;(3)曲线2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状态时的呼吸状况.可以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方面来切入。
【分析】此图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更要求同学们把学过的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题目较难。
【详解】(1)一个人在睡眠或者散步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图曲线1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睡眠时的呼吸状况;图曲线2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因此左图曲线所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比右图所反映的还要缓和;
(2)从曲线1可以看出,此人20秒内呼吸了6次,1分钟为60秒,故此人每分钟呼吸了18次,故此人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曲线2可以看出,此人20秒内呼吸了9次,1分钟为60秒,故此人每分钟呼吸了次,故此人的呼吸频率为27次/分;
(3)在单位时间内,曲线2呼吸频率高,吸入的氧气更多;
故答案为:(1)平静(者睡眠、散步、坐等);运动(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2)18;27; (3)曲线2。
24.下图为人体内肺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
(1)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的③,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是 ▲ 。
(2)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 ▲ 的含量减少,再经 ▲ (血管)流回心脏。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标号 ▲ 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 ▲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肺泡;(2)二氧化碳;肺静脉;(3)①;(4)增大
【解析】(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2)肺泡内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
(3)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起胸扩大,肺随之扩涨,肺内容积增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容积减小,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
(5)①表示氧气扩散进入肺泡,②表示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③是肺泡,④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详解】(1)③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有一层上皮细胞围成,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则③是肺泡;
(2)当血液从肺动脉流经肺泡时,肺泡里的氧气经①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②进入肺泡.因此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再经肺静脉(血管)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标号①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③肺泡的容积也增大,外界气体进入肺,所以人吸气时。③肺泡的容积会增大。
故答案为:(1)肺泡;(2)二氧化碳;肺静脉;(3)①;(4)增大。
25.如图甲表示淀粉的消化终产物a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的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物质a进入组织细胞后,在气体b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该生理过程叫 ▲ 作用。
(2)人体吸入的b气体由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运输,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红色的 ▲ ,其功能特点是 ▲ 。
(3)正常情况下,图中d与f两种物质在组成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
(4)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动脉和静脉血液内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该器官是 ▲ 。
(5)有些药物常被封在淀粉制成的胶囊里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
【答案】(1)呼吸;(2)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3)尿液f中是不含葡萄糖a;(4)肺;(5)胃内不消化淀粉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氧化分解、尿的形成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综合识图题。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以推断:甲图中a是葡萄糖,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原尿,e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f是尿液。
【分析】此题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平时要注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识图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在b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人体吸入的b氧气由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运输,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红色的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3)据图可知:d是原尿,e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f是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f中是不含葡萄糖a的。因为原尿d中虽然含有葡萄糖,但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血液。
(4)观察图乙可知:血液流经该器官后,流入该器官的血液和流出该器官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如葡萄糖a)没有变化;氧气b含量增多;二氧化碳c含量减少,因此该器官为肺;
(5)胃内只有胃腺分泌的胃液一种消化液,胃液中只有对蛋白质有初步消化作用的酶,没有消化淀粉的酶,因此用淀粉制成的胶囊在胃内不破裂,这样就避免了对胃的刺激;
故答案为:(1)呼吸;(2)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3)尿液f中是不含葡萄糖a;(4)肺;(5)胃内不消化淀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三章:《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培优训练
1.春节期间,由于烟花爆竹的燃放,全国多地PM2.5严重超标。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大气中的这些颗粒主要通过人体的哪个器官进入血液( )
A.皮肤 B.口腔 C.肺 D.小肠
2.下表是人体不同部位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 ① ② ③ ④
氧气 40 98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A.①代表肺静脉内血液 B.②表示肺泡处
C.③代表组织细胞 D.④表示流经大脑的血液
3.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最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这一过程,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
A.七层细胞膜 B.八层细胞膜 C.九层细胞膜 D.十层细胞膜
4.如图所示为测量动物呼吸作用的密闭实验装置,图中a为红墨水珠,b中装有NaOH溶液。随着动物呼吸的进行,试推测玻璃管中的红墨水珠的移动方向是(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先向右再向左移动
D.先向左再向右移动
5.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做鲜重测量,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对去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种子中水分的减少
B.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少
C.bc 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6.如图所示为人体与呼吸相关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其中①~⑤代表结构,a、b代表生理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呼吸的主要器官是结构②
B.图二中,a、b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C.图二中的气体d是在肺泡内产生的
D.吸气时,图一中的结构③呈收缩状态
7.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了雾霾及空气污染深度调查。雾霾中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人的空气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如图所示,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9.人在吸气的时候与下列情况相符合的是( )
A.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扩大、气压变小
B.膈肌收缩、膈顶上升、胸腔缩小、气压变大
C.膈肌舒张、膈顶下降、胸腔扩大、气压变小
D.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腔缩小、气压变大
10.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气与呼出相同体积气体的成分含量比较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吸入空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A.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增加了 B.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减少
C.人体与外界进行了部分气体的交换 D.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减少了
11.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同步变化曲线图,表示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是哪一区段( )
A.ce段 B.ac段 C.ab段 D.cd 段
12.下图中a表示人体的膈肌,据此判断甲、乙两人所处的呼吸运动过程分别是( )
A.甲、乙都吸气 B.甲呼气、乙吸气 C.甲吸气、乙呼气 D.甲、乙都呼气
13.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Ⅰ、Ⅱ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14.如图表示在25℃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取甲、乙两个暖水瓶,甲瓶内装有萌发的豌豆种子,乙瓶内装有煮熟并冷却至25℃的豌豆种子,两瓶均用包有温度计的棉团塞严。能正确表示几小时后温度计读数的是( )
A B C D
15.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①胸腔容积缩小 ②胸腔容积扩大 ③肺收缩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6.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请从人体呼吸系统图中找出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人体发病部位的正确路线( )
A.①⑧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⑦ D.①⑧②④⑤⑦
17.右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红细胞穿过5层细胞膜
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18.打嗝时,膈肌收缩,图中正确模拟膈顶和肺的是( )
19.(双选)如图是显示一人处于静止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从V到X期间,肺排出空气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多
20.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ρO2和ρco2分别代表和CO2的分压,下面括号中的数值单位是千帕,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B.根据气体分压值的变化,可判断甲图中血流方向是B→A
C.乙图组织细胞内CO2的分压值一定低于6.33kPa
D.O2从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要穿过3层细胞膜
21.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氧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
22.如下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③和④
23.下面两幅曲线表示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1代表 状态下的呼吸。曲线2代表 状态下的呼吸。
(2)根据图表,你能计算出曲线1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 次;曲线2的呼吸频率是每分钟 次。
(3)在单位时间内, 吸入的氧气更多。
24.下图为人体内肺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
(1)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的③,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是 。
(2)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 的含量减少,再经 (血管)流回心脏。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标号 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
25.如图甲表示淀粉的消化终产物a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的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物质a进入组织细胞后,在气体b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该生理过程叫 作用。
(2)人体吸入的b气体由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运输,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红色的 ,其功能特点是 。
(3)正常情况下,图中d与f两种物质在组成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动脉和静脉血液内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该器官是 。
(5)有些药物常被封在淀粉制成的胶囊里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